第0064章 鬼市(1)
爱小说(www.ixs.cc)开通手机站了,手机用户可以登录 m.ixs.cc 进行阅读,效果更好哦!
在天津南开区的天宝路上,曾经有一个专卖古旧物的市场,这市场的名字听着可真有点令人毛骨悚然——鬼市儿。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
据说清朝末这里是个难民聚住的地方,难民的这个市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黎明前开张,天一亮就收摊。
每当黎明前,市场里熙来攘往的非常热闹。
每个摊位都点着一盏煤油灯、蜡烛、豆油灯什么的。
当时的天宝路一带除了难民们搭建的窝棚外,就是一片片的农田和乱葬岗子开洼地。
远远望去,那灯影明明暗暗、忽忽闪闪,影影绰绰的还有买卖的人在活动,那阵势,不知情的人准得吓一跳。
后来人们就叫它鬼市儿了。
……
……
天津的鬼市儿——
何以叫这个名呢?这话说起来可就长了……
据说在清朝的时候,每逢天灾人祸,逃难的灾民便纷纷来到天津找活路。
据史料记载,光绪年间天宝路附近曾经有一个为灾民施粥的粥厂,一次失火,竟烧死了一千多人,伤者无数。
可见灾民的人数之多了。
随着灾民的不断增加,吃的穿的用的,都成了问题。
就有人打开了灾民的主意,走街串巷收来了一些别人不用的旧东西卖给灾民。
后来有些市民也将自己家里不用的家什拿到灾民居住的地方去卖。
久而久之,在天宝路一带就自发形成了一个旧物市场。
可为什么要黎明前开张,天一亮就收摊呢?这里可就大有讲头了。
那年月,不论是收来的东西,还是自家不用的东西,可不象现在这样,连新的甚至于没有开封的都有,大多都是破烂不堪的东西。
有的人把破棉衣漏出棉花的地方叠在里面让你看不来;有的将旧鞋刷上墨汁,看着就新了许多;还有的把要散的家具钉巴钉巴,瞧着挺结实的,没准拉回家就散架了,说白了就是骗人。
反正买的卖的心里都清楚,看出来了也不说,使劲地往下砍价。
可你再砍价,也是“买的没有卖的精”啊,到头来,还是谁买了谁认倒霉了。
您说,做这种买卖大白天能干吗?
所以也就约定俗成了黎明前开张,天一亮就收摊了。
别说,这鬼市儿里面还真有鬼,老百姓这么称呼它还真是名副其实呢。
解放以后,鬼市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营的品种增加了许多,已经成为古旧物市场了。
而鬼市儿所经营的,也不止是那些破破烂烂的家伙什了,而是各种各样的东西是琳琅满目样样齐全,而经营的时间也改为白天了。
在鬼市儿,你不仅可以买到许多比商场既便宜又实惠的东西,而且还可以买到市场上早已经淘汰,而你又急需的东西。
那些喜欢古玩、古书的人,没准还能在这里淘换出好玩意儿呢。
尤其到礼拜天,这里热闹非常,许多外地人专程到鬼市来“寻宝”,有时候,你还可以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发现几个金发碧眼的老外呢。
更值得一提的是,有的人家,竟然是祖辈都靠这鬼市儿谋生的,据说有一家人,从打清朝有这鬼市儿起,就在这里摆摊,竟然一摆就摆到了现在,整整的四代人。
前两年,这家人的第五代下岗了。
据说这个第五代正在因为自己下岗,整天价愁眉苦脸而不知所措的时候,他的父亲说话了,儿子,没事儿,回头跟我到鬼市摆摊去。
那地方,活人呢!
您还甭说,近些年,有许多下岗职工都加入到鬼市儿的经营群体里来了。
看来,这鬼市儿对下岗再就业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呢!
这些年,天津城的变化很大,可这变那变的,鬼市儿这个名称没有变。
因为老百姓叫惯了,不管你改成多么现代时髦的名字,大家还是叫它鬼市儿。
说起“鬼市”,咱天津的老百姓可是一点也不陌生,它一般是指旧货古玩集市。
因为这里高深莫测、真假难辨、扑朔迷离,所以人们称其“鬼”。
特别是上了年岁的老人,平时起得早,去遛遛“鬼市”,“淘换”一些小古玩,几个老伙伴凑一起品玩,还是别有一番情趣。
其实很早的时候天津就有了鬼市,具体是怎么来的,已经没有人知道了。
据老人们说,“鬼市”开张大都在天亮以前,大户人家家道败落了,家人们敛旧家当换钱花,去当铺怕“栽面”,借着天黑偷偷摸摸出来卖。
还有一些人就是拾破烂的、清垃圾的、扫马路的、或是捡点嘛摸点嘛的人,把那些来路不正的、摆不上台面的东西卷着、掖着换个小钱花。
这样天长日久一来二去,爱起外号的人就给这样的市场起了个称呼———“鬼市”。
平日里比较清静的鬼市,到了星期四、五的清晨,这里就像是个集市,南来北往的收藏爱好者和做古玩生意的商人都会“扎”在鬼市里。
也爱“扎”鬼市的刘振山先生带着记者来到了沈阳道文物市场,一走进这条街,立马就能被这里喧闹气氛所感染。
要价的、还价的、赞叹的、欣赏的,一件好东西往往会围上十来个人,人声嘈杂,一片热闹景象。
“每个星期的这两天凌晨三四点钟,大部分人都在睡觉的时候,这里早就人满为患了,到处光圈晃动,原来是鬼市的‘虫’们拿着手电筒已经开始‘寻宝’了。
爱小说WWW.IXS.CC努力创造无弹窗阅读环境,大家喜欢就按 Ctrl+D 加下收藏吧,有你们的支持,让我们走得更远!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