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小说

第二十八章 华阳县

小说:吾汉道昌 作者:余凫 更新时间:2018-12-08 18:21
爱小说(www.ixs.cc)开通手机站了,手机用户可以登录 m.ixs.cc 进行阅读,效果更好哦!
  时间一晃半月过去。
  华阳城依托天府之国,坐落于成都平原上,千年如一日,与成都县并拥繁华。
  但要说有什么变化,那就是坊市民众精气神涨了不止一个层次。城中各处多了些外地之人。
  这一切还要从城外的华阳书院说起。
  去年华阳书院一期工程落成,刘知县主持了落成典礼,将此事上奏,并请官家赐下墨宝。此事已众所知周,如今更是人人乐道。
  众人不知的是,刘知县一同呈上去的还有杨汉给张夫子的书信。他在奏折中大肆推崇表格之法,并奏请朝廷将此作为日后公文定式,下召天下各州路积极推广。
  并请朝廷召集高明画师,研究华阳书院的绘图之技,希望能分析出采用了何种技法,竟如此栩栩逼真,恍若亲见。
  奏折一个多月后就到了朝堂之上,真宗皇帝观后大加赞赏,说此表格一出,每年公帑少耗百万贯矣。
  宰相丁谓率百官朝贺,言天降此祥瑞,嘉之大宋,为陛下贺,陛下龙体康复指日可待。
  真宗皇帝端坐御座,苍白面色中涌上一丝潮红,心潮起伏不定。他继位之初适逢契丹大举进犯,幸赖祖宗庇佑,大宋打退了来犯之敌,与之订立盟约。后天下安定他又痴迷于祥瑞,就是希望天能降下祥瑞,以期盛世来临。
  可是哪有盛世啊!幽云不复,汉唐旧土不全,大宋就始终不及汉唐威名。为直追汉唐,太祖收复幽云遇挫,遂立下封桩库,希望又朝一日能赎回幽云十六州。
  太宗继位后,民间一直有得位不正的传言。他为获得太祖一般的威望,北伐北汉,可是先后与契丹两次大战,尽皆败北。
  渐渐的也就息了雄心壮志。
  遍观史书,每个朝代之初人心思齐,君臣上下同心,是精神最昂扬向上,最有可能出现盛世的时期。
  汉有文景,隋有开皇,唐有贞观。可是大宋传到他这这里,已经第三代了。他自知文治武功都不及太祖太宗。
  收复幽云可是连他们都做不到的事情,他更难以企及。
  大宋的国力虽然在缓慢上升,但离盛世太远,史书上恐没了大宋的一席之地。
  他继位以来,也算励精图治,可是盛世仍遥遥无期。他知道这是因为北边有一个契丹的原因,才显得大宋光辉不明。
  大宋的情形与汉唐何其相似也,汉有匈奴之患,唐有突厥之辱。可是汉唐用匈奴突厥的灭亡为两朝奠定了根基,从浴火中重生,青史炳册,光照千古。
  可是大宋灭不了契丹啊,契丹远比匈奴突厥要难对付,他们已经不纯是游牧之民了。契丹吸纳中国之人,学中国典章制度,行耕耘之事,国力已远非匈奴突厥可比。
  以致大宋受胡虏之辱。
  他又不是傻子,天下人历来非议澶渊之盟多矣。说非中国之幸,实为中国之耻也。他岂会不知?为此他将寇准贬出朝堂。可他能控制得了朝堂,平不了天下悠悠众口啊!
  或许大宋注定成不了汉唐,后人只能在史书中追忆汉唐雄风。财赋远超前朝又如何,世人公认之盛世开疆拓土,扬我中国之威为先。
  他只能寄希望于上天,为此他伪造出了天书,天下州县逢迎景从。献祥瑞者不知凡几,仿佛真的盛世来临。他好似也陶醉于其中,封禅泰山,巡游天下,四处祭祀,更大造宫室。
  营造着这些盛世之相。
  近来他身体衰老如斯,自感时日无多,每每想及自己当政以来虽免了契丹之祸,如今二十年不闻战事矣。
  可百年后,大宋的士大夫们也最多给他一个守成之君的评价,明君是万万不及了。
  如今总算多了件好事,华阳知县的奏折比起他早些年的祥瑞之事来,更像是祥瑞。就当是为新君铺路吧,希望太子登基后能给大宋带来真的盛世。
  真宗遂下旨,将华阳知县的奏折下发百官参议评论。
  华阳知县的名字也首次上了真宗皇帝御榻前的锦屏,真宗皇帝曾有语,为我儿择一良材矣。
  之后真宗皇帝的身体就一日不如一日,卧床多于上朝,由皇后刘娥代理视政。
  百官当日也曾大加称赞,但真要到了施行的时候,却又阻力重重。官员们都不傻,表格之事如此清晰明了,有化繁为简之功效,对朝廷当然良益多多。可一切都太清晰了,就没了他们腾挪运作的空间。如此一来就没了推行的动力,明里暗里的阻力多不可数。
  虽有皇后刘娥的督促,但这位有女中尧舜之称的皇后,权利还不像日后仁宗初朝垂帘听政时那般大,手腕也不及那时。
  宰相丁谓虽与刘娥多有联手,但事关己身,丁谓哪肯站在百官同僚的对立面,对刘娥暗示的援手,视而不见。
  这在两人之间埋下了一丝裂痕。
  钱惟演一向与丁谓一起为刘娥两大助益,但这次踌躇良久,最终选择明哲保身。自从寇准被贬出朝堂后,朝中中正之士空了大半,仗义执言者寥寥无几。
  刘娥一时有心无力。
  此事就此积压了下来。
  对于刘知县来说,他不知一旦上书自己就会成为百官公敌吗?当然不是。可是在获得皇帝关注,简在帝心与维护官员利益之间,他选择了简在帝心。
  结果他上了皇帝的锦屏,日后青云路可期。可天算不如人算,他没料到真宗皇帝一病不起,几月后就驾崩了。
  乾兴元年,二月十九日,真宗于延庆殿驾崩,享年五十五岁,在位共二十五年。群臣为其上谥号“文明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
  而那时,杨汉与芽儿还没进入长江。
  同日,太子赵祯即位,时年十三岁。章献明肃皇后刘娥为皇太后,军国重事“权取”皇太后处分,开始垂帘听政。
  一月后,掌柄皇帝大义的刘娥在钱惟演协助下,以先帝遗愿为名逼迫宰相丁谓同意通行华阳知县所上表格之法,无奈百官群起反对,只得选一州县先行试行,观其后效,再行定夺。
  先帝年前御书华阳书院,终于下赐华阳。
  在两个月后,由华阳手艺最高明的工匠拓下,悬于书院大门。至此,御赐之名实至名归。要知道应天府书院能成大宋四大书院之一,也得益于此啊。其应天府书院之名也是由真宗皇帝赐下的,也不过比华阳书院早了一十三年而已。
  两者相似之处还不止于此,竟都是由商人出资捐献而建。
  一时之间,华阳书院名声大噪,“博延众生,讲习甚盛”,响彻川峡四路。游学之人纷至沓来。
  这也是如今的华阳城多了许多外地之人的缘由。
  许多外地人到了华阳之后,才发现这华阳的饮食竟别树一帜,区区快餐竟是由炒菜之技烹制而成。
  自然的也大受推崇,华阳书院名下的二十多间食肆饭铺生意又迎来一波高峰。虽比不得酒楼高端,但收益却让大酒楼也眼红无比。
  奈何人家是华阳书院名下的产业,又有山长张夫子撑腰,黄六郎这一在很多人眼里的平庸之才就得以执掌如今。
  华阳书院虽是华阳县,益州路,乃至川峡四路的骄傲,但在其本地华阳县也并不是人人都说好。这就要说起华阳书院的山长张夫子制定的规矩了。书院只收贫民之家的子侄,谢绝纨绔子弟。这让城中权贵豪富颇多非议。
  华阳书院平时关闭,一月只在上中下三旬各休一日。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学子都是如此。华阳书院三期工程早已建成,共有学舍一百多栋,学子两千多人。其中小学舍招收蒙童,少年学子。
  他们中的几十人就有随时出入书院的权利,听说是张夫子亲自应允的,让一众学子好不羡慕。
  有学子提出异议,认为书院应对所有学子一视同仁。但张夫子不改决定。
  有知情人透露,他们这些少年人曾是乞丐孤儿,后为书院的捐资人所收养,平日学业之余也在城中快餐铺中做事。
  每月还有工钱拿。
  当然,别的学子虽然出不去,但学院内也提供有勤工俭学。每月评出品学兼优者,还有奖学金拿。
  听说出资者也是饭铺。
  再说,学院免除一切费用。权贵豪富之人愿出巨资子弟都不得入,他们这些贫苦人家的学子还有什么好抱怨的。
  时间回到杨汉离开半个月后。
  华阳县城中,一位男子从砂锅饭铺中走出来了,他站在门外,皱眉望着饭铺。他这段时间忙着教弟子,就来的少了。今日偶来一趟,却发现了一丝不同寻常。以往饭铺中的伙计与妇人总会议论些有关汉哥儿的话语,在常人听来不过是个陌生人,但于他不一样。他不光知道“汉哥儿”是谁,还知道它只是个化名。
  但近几日,他一连三日都来此吃饭,却发现再也听不到议论声了。
  难道这几个月发生了什么事不成?他沉思不语,心中多了一丝隐忧。
  夜晚,他来到了杨汉的小院。
  可是已空无一人,看灰尘已经空了几个月之久。种种迹象都表明杨武文与那个女童都消失了,消失的如此突兀,没有一点征兆。
  他不禁后悔。
  他以前每隔一月来这里看一次,以前杨武文一直身体不好,与他那个女童婢女相依为命。可是自从去年七月,杨武文突然表现的跟以往截然不同。尤其他从这个小院出来后,更是有着超乎常人的警惕。
  他不得不更加谨慎。
  可是后来随着杨武文展露出远过于人的能力,也有了自保之力,他就放松了注意力。
  可谁能想到,就在他没有关注的这几个月,就出了如此之事。
  一时间,他的心缓缓下沉。
  他到底去了何处?
  ......
爱小说WWW.IXS.CC努力创造无弹窗阅读环境,大家喜欢就按 Ctrl+D 加下收藏吧,有你们的支持,让我们走得更远!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