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小说

第121章 东壁堂

小说:大明之风骨 作者:十光 更新时间:2019-04-10 01:35
爱小说(www.ixs.cc)开通手机站了,手机用户可以登录 m.ixs.cc 进行阅读,效果更好哦!
  李时珍的医药馆之所以取名为“东壁堂”,是因为“东壁”是李时珍的字号,所以直接以字号为堂号。
  只是李时珍的大名现在仅限于蕲州城附近一带,还没有像后世那样传神,闻名于世界,张乔松和董嗣成不知道李时珍字东壁有个药堂叫“东壁堂”,也并不为奇。
  沿着东长街一路向西行。
  其实,东长街很短,街头街尾加起来还不到一里长。
  走到瓦屑坝,也就是后世的博士街,果然看见右手边有一家药堂,赫然写着“东壁堂”三个隶书大字。
  “恩师果然很神奇诶!第一次来蕲州,不仅不用问路,直奔目的地而来,竟还真的知道李时珍药堂的堂号!”
  张乔松和董嗣成都暗自惊叹。
  起初,张乔松还是被他爹绑来拜师的。开始那会儿,每到晚上他总咄咄书空,感慨自己误交匪类;
  可现在,他越来越有一种感觉:恩师深不可测啊!深得李太后的喜爱倚重,然后将潞王和张鲸谋到自己身边来,不上门孝敬师公师公反而几次登门造访……
  都是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的事情。
  却全在恩师身上发生了。
  且不说那些远的,就是刚才潞王被抓走一事,以潞王嚣张跋扈的性子,恐怕天下间也只有恩师才能不动声色,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办到吧?
  同是十几岁的孩子,比起潞王,恩师的睿智精明,不知要强多少倍啊!
  与张鲸所想如出一辙。
  这趟远行,也让张乔松逐渐感觉到,拜师是不是明智之举?之前对恩师某些方面的认识是否全是误会?
  董嗣成没有这样的感慨。
  他是一开始就笃定地看好张静修。
  原因很简单:当他走投无路时,没有一个人愿意拉他一把,是张静修扔给他一锭救命的银子。
  而且扔完不留名直接走了。
  从那一刻起,董嗣成就决心报答张静修。
  只是没想到,阴差阳错地竟成为张静修的弟子,虽然现在尚未正式拜师,但张静修说过承认他这个弟子的。
  所以,董嗣成对张静修的感情,比起张乔松要简单得多。
  ……
  三人走到东壁堂大门口。
  一名白白胖胖的少年立即迎了上来,用蕲州方言道:“嗯三个,是买嚛还是看病的?”
  的确,蕲州城都操着一口湖广土音。
  这个时代并没有收音机、电视机,口音的传播相对稳定,几乎等同于是一个人籍贯和身份的标签,是哪儿人,只要一听他口音,便能立马判断出来。
  虽然蕲州方言不怎么好懂。
  但像张乔松和董嗣成都是南方人,尤其是张乔松,江西新余的,与湖广接壤,更是听得懂。
  知道“嗯”就是“你”,“嚛”就是“药”的意思。
  张静修更不在话下,但他还是以北直隶正宗的官话回道:“在下是从北京城来的,闻得东壁堂主人医术高明,特前来拜会,还望小哥代为通传一声。”
  一听是从北京城来的,千里迢迢赶到这里,又见张静修彬彬有礼,衣着装扮光鲜,白胖少年猜想一定是哪个大户人家的子弟,顿时肃然起敬,感觉自己面上也贴金了。
  于是,赶紧换作十分憋足的官话:“司走到龙峰三采嚛去了,请三位慨官先到类似休息片刻,司走过阵子就回。”
  其实,还不如老老实实说方言,至少不用听着这么别扭。
  张静修点头微笑,随白胖少年进了东壁堂。
  东壁堂面积不是很狭小,有抓药区,有坐诊区,有休息区,后面还有一处花园,和一个小小的人工池塘。
  看来,历史记载或许也有偏差。
  李时珍的家境看样子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贫困,至少从东壁堂现有的规模上看不出来。
  但李时珍父亲那一辈,也就是李月池应该确实贫穷,否则他也不会有改换“医户”的念头,一心想让李时珍走科举考试这条路,希望能谋得一官半职。
  而且,封建社会“医生”的地位着实低下,常与“算命”、“卖卦”的相提并论,有时还遭到地主、官僚、豪绅们的欺压。
  这股势力在明朝尤为明显。
  当时还规定“医户”人家不能轻易改行,就像“工匠”等低贱的职业一样,一人为匠,子孙世代为匠。
  不过,到了李时珍这一代,情况明显有所改善。
  首先,李时珍的医名大显,虽然还远远没有后世牛逼大发,但在蕲州城,甚至荆湖一带都是有名的。
  李时珍悬壶济世,妙手回春,深得民心,当地百姓赞不绝口,见面都称呼他一声“李神医”。
  若他也像后世的医生那样,稍微将“医德”降低那么一丢丢,绝对闻着满身的医药味儿加土豪味儿。
  可李时珍身上只有医药味儿。但像他那样有声望的医生,人缘好,也绝逼穷不到哪儿去。
  其次,李时珍虽然没有实现他父亲科举的心愿,但他几个儿子算是帮他完成了。
  大儿子李建中以嘉靖壬子年举人的身份出任四川蓬溪县令,次子李建元和四子李建木也都考上了秀才。
  这样算来,李家也算跻身于儒林,称得上是官宦门第。
  所以,李家并没有后世人想象的寒酸,或许只是为了突出他的医德和医术,有意写出一副寒酸。
  毕竟,越是寒酸的人,做出的成就越高,就越让人钦佩。
  ……
  约莫在内室等了小半个时辰。
  白胖少年进来,躬身笑呵呵地道:“司走回来了,有请三位!”
  张静修起身,深吁一口气,想着马上要见天下第一医药学家,不禁有几分小鸡冻。
  特意整了整衣衫,还嫌不够满意,转了一圈儿后问:“小乔,小成,看看,有哪儿不整齐吗?”
  直到张乔松和董嗣成都摇头确定没问题,张静修才跟着白胖少年出去了。
  看得白胖少年咧嘴一笑,想着这个从京城来的少年还挺逗,不过他很开心,毕竟这是尊重自家师祖。
  李时珍在后堂候着。
  也是刚回来的,身上的衣服都没来得及换,一听说有三个人专程从北京城赶来拜会,决定先行接见。
  这时他正值花甲出头的年纪,身材不高不矮,体型偏向瘦弱,面貌清癯,双目湛然有神,穿着青玄色儒布衫,腰上系着象牙白的丝绦,花白的须发微微扬起,颇有几分仙风道骨。
  张静修带着小紧张、小鸡冻,进去后纳头便拜:“晚辈张静修拜见李神医!”
  :。:
爱小说WWW.IXS.CC努力创造无弹窗阅读环境,大家喜欢就按 Ctrl+D 加下收藏吧,有你们的支持,让我们走得更远!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