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风临雁门(中)
爱小说(www.ixs.cc)开通手机站了,手机用户可以登录 m.ixs.cc 进行阅读,效果更好哦!
再次听到这个命令,传令兵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李牧面无表情道:“匈奴裹挟人质逼迫我军就范,欲要我军因小失大,出城决战。
可我却偏偏不如他们所愿。”
若说上一次的坚守不出只是让众人心有不甘,那么这次则完全称得上怒发冲冠了。
可是军令如山,纵使心中义愤填膺,他们依旧只能服从自己的军人身份。
浩浩荡荡的骑兵掀起滚滚沙尘,很快就来到了城墙下,
漫天黄沙中充满了俘虏们的呼救与呻吟,
这些叫声混合着匈奴的鞭打与屠杀,宛如一把利刃狠狠剜着将士们的心窝。
尽管城下已经化为了屠宰场,可大门依旧紧闭着,
这地狱一般的场景被彻底隔绝在雁门郡之外。
“放箭!”当敌军走入射程时,李牧语气一如既往的平静。
密密麻麻的箭雨从天而降,无差别的将匈奴与俘虏一起射杀在城楼下方。
匈奴全然没料到赵军会做的如此之绝,他们在毫无预备的情况下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这次的战斗更为短暂,仅仅几轮箭矢射完就将敌军全部击退了。
可是胜利却并没有激起士兵们的任何喜悦与激动。
望着地上横七竖八,死不瞑目的同胞尸体,他们流着眼泪,纷纷跪倒在城墙之上,恸哭之声哀震塞北。
“半个时辰后,开城收尸!”李牧下完最后的命令,转身离去。
回到卧房之后,他整个人就像泄了气的皮球,直接瘫坐在席案之上。
樊月进来奉茶的时候,见到李牧的神态,立即拿出毛巾擦拭他额头上的冷汗。
“公子不要紧吧?”
樊月跟随李牧这么多年,还从未见过他如此慌乱的模样。
“你认为我所做所为是对的吗?”
“既然这是公子的决定,那自然有公子的理由。”
李牧:“赵国如今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樊月想了想,说道:“奴婢认为,赵国如今最需要士气,能够再次重振军心的士气。”
李牧:“那你认为,要怎样才能获得这股士气?”
“只有打胜仗才可以。”樊月小心翼翼道:“长平之战已经让全体赵军对未来失去了信心,当务之急只有用一场场战斗来发泄他们心中的悲怨,若是能够挫败匈奴,那无疑是重振士气最好的办法。”
“不愧是秦人,想法就是如此直率。”李牧伸了个懒腰:“看来,你也认为我只守不攻的做法是在违背常理。”
樊月连忙否认:“公子自有高明主张,奴婢见识浅薄,不值一提。”
“你的说法并没有错。”
李牧起身,从木箱中拿出一包药,然后褪下袖袍,露出自己的右臂来。
那右臂比之左臂竟然要短上近三分之一,且肤色泛紫,形状细小,一层若隐若现的气体环绕其上。
樊月连忙上前打开药包,将里面的药物捣碎,再细心敷在李牧的右臂之上。
“只不过,赵国已处在一触即溃,危在旦夕的局面。”李牧感慨道:“即便我们能战胜匈奴,对这举国颓势而言,也不过是杯水车薪罢了。”
此后的日子一如既往,李牧继续以独有的阵法操练士兵,与军民同甘共苦,将雁门郡的经济与农业发展的仅仅有条。
城墙也在日积月累的修砌下变得固若金汤,坚不可摧。
无论匈奴是辱骂挑衅,裹挟人质还是强攻硬闯,都被守军轻而易举拒之门外,多次往返奔波全无收获。
几年下来,匈奴进犯的次数从隔三差五,到半年都看不见一波攻势。
就在众人以为今后的日子都将安然无虞的时候,李牧又做了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的决定:“将匈奴重新引过来。”
他故意大开城门,并让诸多百姓每天牵着牛羊去塞外放牧,以此来吸引敌军的注意力。
这样持续了一个月,终于,那群凶狠野蛮的草原“狼群”再次被召了过来。
匈奴们盯着不远处这群手无寸铁的待宰羔羊,兴致勃勃地挥舞着马刀与长矛向他们急掠而上。
眼看引军入瓮之计已成,守城将士们无不是大感振奋,看来憋了这么多年的仇恨,今天终于可以尽情发泄了。
就在个个摩拳擦掌,蠢蠢欲动之际。李牧却还是发布了那道他们最不想听到的命令:“坚守不出”。
百姓们舍弃牛羊,纷纷退入城内,大门再次紧闭,箭楼与各营垒的士兵纷纷严阵以待,迎接匈奴的,依然只有漫天箭雨。
匈奴无暇对阵守城士兵,只匆匆将牛羊劫掠一空之后便撤退而去。
此次作战,除了给敌军送去大批牛羊之外,仍旧一无所获。
若说之前还有人对李牧的坚守之策抱有长远之计的看法,那么此战无疑是给了这些人当头一棒。
几年过去了,守军们一直在重复着同样的事情,
为了坚守不出,他们已经错过了太多一击溃敌的机会、
虽然躲在城内相对安全,可毕竟驰骋沙场,建功立业才是一个战士应有的梦想。
而李牧的防守不是为了歼敌,也不是为了让敌掉以轻心,他仅仅只是一个畏手畏脚的缩头乌龟而已。
面对士兵目光中逐渐透露出来的鄙夷,李牧非但毫不在意,反而还更为变本加厉。
此后他仍旧用诸多牛羊作为诱饵,吸引着敌军一次次的进攻。
这样重复了三五次之后,敌军又不免逐渐减少,
为了让匈奴的数目变得更为庞大,李牧不惜将城内的丝绸,布匹以及一些匈奴短缺的生活器具也纷纷搬了出来。
虽然每次都能引得大批匈奴上钩,可他的战法却永远是坚守不出。
如此荒唐的折腾一段时间,全城士兵皆已是怨声四起,满腹牢骚。
甚至连“李牧是匈奴内应”的流言也在军中大肆传播。
樊月也不由提醒道:“公子,再这样下去,恐怕雁门郡会生兵变啊。”
李牧却丝毫不在意:“我所取之物皆在民力承受范围之内,只要雁门郡无恙,则民心不变。民心不变,军心自然也不会变。”
虽然对李牧争议颇大,可毕竟众人的吃穿用度与生命保障全系他一人手中,所以无论有多大不满,终究只能烂在心底。
可军心虽稳,朝堂却沉不住气了。
当赵孝成王得知李牧这异于常人的做法之后,一怒之下直接撤换了他的职位
可我却偏偏不如他们所愿。”
若说上一次的坚守不出只是让众人心有不甘,那么这次则完全称得上怒发冲冠了。
可是军令如山,纵使心中义愤填膺,他们依旧只能服从自己的军人身份。
浩浩荡荡的骑兵掀起滚滚沙尘,很快就来到了城墙下,
漫天黄沙中充满了俘虏们的呼救与呻吟,
这些叫声混合着匈奴的鞭打与屠杀,宛如一把利刃狠狠剜着将士们的心窝。
尽管城下已经化为了屠宰场,可大门依旧紧闭着,
这地狱一般的场景被彻底隔绝在雁门郡之外。
“放箭!”当敌军走入射程时,李牧语气一如既往的平静。
密密麻麻的箭雨从天而降,无差别的将匈奴与俘虏一起射杀在城楼下方。
匈奴全然没料到赵军会做的如此之绝,他们在毫无预备的情况下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这次的战斗更为短暂,仅仅几轮箭矢射完就将敌军全部击退了。
可是胜利却并没有激起士兵们的任何喜悦与激动。
望着地上横七竖八,死不瞑目的同胞尸体,他们流着眼泪,纷纷跪倒在城墙之上,恸哭之声哀震塞北。
“半个时辰后,开城收尸!”李牧下完最后的命令,转身离去。
回到卧房之后,他整个人就像泄了气的皮球,直接瘫坐在席案之上。
樊月进来奉茶的时候,见到李牧的神态,立即拿出毛巾擦拭他额头上的冷汗。
“公子不要紧吧?”
樊月跟随李牧这么多年,还从未见过他如此慌乱的模样。
“你认为我所做所为是对的吗?”
“既然这是公子的决定,那自然有公子的理由。”
李牧:“赵国如今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樊月想了想,说道:“奴婢认为,赵国如今最需要士气,能够再次重振军心的士气。”
李牧:“那你认为,要怎样才能获得这股士气?”
“只有打胜仗才可以。”樊月小心翼翼道:“长平之战已经让全体赵军对未来失去了信心,当务之急只有用一场场战斗来发泄他们心中的悲怨,若是能够挫败匈奴,那无疑是重振士气最好的办法。”
“不愧是秦人,想法就是如此直率。”李牧伸了个懒腰:“看来,你也认为我只守不攻的做法是在违背常理。”
樊月连忙否认:“公子自有高明主张,奴婢见识浅薄,不值一提。”
“你的说法并没有错。”
李牧起身,从木箱中拿出一包药,然后褪下袖袍,露出自己的右臂来。
那右臂比之左臂竟然要短上近三分之一,且肤色泛紫,形状细小,一层若隐若现的气体环绕其上。
樊月连忙上前打开药包,将里面的药物捣碎,再细心敷在李牧的右臂之上。
“只不过,赵国已处在一触即溃,危在旦夕的局面。”李牧感慨道:“即便我们能战胜匈奴,对这举国颓势而言,也不过是杯水车薪罢了。”
此后的日子一如既往,李牧继续以独有的阵法操练士兵,与军民同甘共苦,将雁门郡的经济与农业发展的仅仅有条。
城墙也在日积月累的修砌下变得固若金汤,坚不可摧。
无论匈奴是辱骂挑衅,裹挟人质还是强攻硬闯,都被守军轻而易举拒之门外,多次往返奔波全无收获。
几年下来,匈奴进犯的次数从隔三差五,到半年都看不见一波攻势。
就在众人以为今后的日子都将安然无虞的时候,李牧又做了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的决定:“将匈奴重新引过来。”
他故意大开城门,并让诸多百姓每天牵着牛羊去塞外放牧,以此来吸引敌军的注意力。
这样持续了一个月,终于,那群凶狠野蛮的草原“狼群”再次被召了过来。
匈奴们盯着不远处这群手无寸铁的待宰羔羊,兴致勃勃地挥舞着马刀与长矛向他们急掠而上。
眼看引军入瓮之计已成,守城将士们无不是大感振奋,看来憋了这么多年的仇恨,今天终于可以尽情发泄了。
就在个个摩拳擦掌,蠢蠢欲动之际。李牧却还是发布了那道他们最不想听到的命令:“坚守不出”。
百姓们舍弃牛羊,纷纷退入城内,大门再次紧闭,箭楼与各营垒的士兵纷纷严阵以待,迎接匈奴的,依然只有漫天箭雨。
匈奴无暇对阵守城士兵,只匆匆将牛羊劫掠一空之后便撤退而去。
此次作战,除了给敌军送去大批牛羊之外,仍旧一无所获。
若说之前还有人对李牧的坚守之策抱有长远之计的看法,那么此战无疑是给了这些人当头一棒。
几年过去了,守军们一直在重复着同样的事情,
为了坚守不出,他们已经错过了太多一击溃敌的机会、
虽然躲在城内相对安全,可毕竟驰骋沙场,建功立业才是一个战士应有的梦想。
而李牧的防守不是为了歼敌,也不是为了让敌掉以轻心,他仅仅只是一个畏手畏脚的缩头乌龟而已。
面对士兵目光中逐渐透露出来的鄙夷,李牧非但毫不在意,反而还更为变本加厉。
此后他仍旧用诸多牛羊作为诱饵,吸引着敌军一次次的进攻。
这样重复了三五次之后,敌军又不免逐渐减少,
为了让匈奴的数目变得更为庞大,李牧不惜将城内的丝绸,布匹以及一些匈奴短缺的生活器具也纷纷搬了出来。
虽然每次都能引得大批匈奴上钩,可他的战法却永远是坚守不出。
如此荒唐的折腾一段时间,全城士兵皆已是怨声四起,满腹牢骚。
甚至连“李牧是匈奴内应”的流言也在军中大肆传播。
樊月也不由提醒道:“公子,再这样下去,恐怕雁门郡会生兵变啊。”
李牧却丝毫不在意:“我所取之物皆在民力承受范围之内,只要雁门郡无恙,则民心不变。民心不变,军心自然也不会变。”
虽然对李牧争议颇大,可毕竟众人的吃穿用度与生命保障全系他一人手中,所以无论有多大不满,终究只能烂在心底。
可军心虽稳,朝堂却沉不住气了。
当赵孝成王得知李牧这异于常人的做法之后,一怒之下直接撤换了他的职位
爱小说WWW.IXS.CC努力创造无弹窗阅读环境,大家喜欢就按 Ctrl+D 加下收藏吧,有你们的支持,让我们走得更远!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