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6章 命运长河(三)
爱小说(www.ixs.cc)开通手机站了,手机用户可以登录 m.ixs.cc 进行阅读,效果更好哦!
阿赖耶识的功能分为四分:一、见分;二、相分;三、自证分;四、证自证分。
证自证分就是真如,就是唯一真心,也就是佛性。
自证分是未破无始无明而犹迷的佛性。即使佛性虽然在迷,但终究能够证道,即自体自证自用,所以叫做自证分。自证分是道家所说的道体。
相分是由于真如不守自性,妄动而自生疑,迷住了本来智光圆明的自性,以致使本有的无相真如变成虚空四大的妄相,这虚空四大的妄相复变为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丛林了。所以说,这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等,看起来是器世间,但却均是我们第八识的相分变现出来的。因有无明之故,使我们迷失了本性,佛性被无明包裹住,钻进躯壳里面,而执着这个少分的四大为自我,只认取这个身体才是我,才是自身,却不识一切事物都是我,外面的器世间——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丛林等等,都是我们法身四大种性所变现,都是我们自己,都是八识的相分。
把身外的多分的地水火风四大一切物境都认为是身外之物,不关我事,只识得色身为我,而不知空寂为我,把本来的智慧光明,变成为能见的妄见,岂不冤苦!倘若你精进用功,打破了无明,反璞归真,识得本来面目,方知你的自性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境物无不是你心王的王土。佛性无相,能大能小,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那么大,但并不在我性之外,俱是我们的圆明真性所显现,属于本性的相分。既然在我性之内,那么不是我又是谁呢既然是佛性所现,那么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丛林等器世间也是佛!
所谓见分,就是我们能看见事物的功能。但若看见事物,就执着在上面,则变为妄见了。如看见张长李矮,就住在张长李矮上,而不肯放手,这就是妄见了,这个妄见就是见分。
虽然是妄见,真如在迷中,迷失了本性,但佛性是不减的。只要我们精进用功,是能够自己证到本体的,这就叫自证分。证自证分就是恢复我们本来,证到真如佛性。这就是八识的四分。
第八识,释迦佛在传小乘佛教时没有讲,所以小乘佛教不承认有第八识。为什么不讲?经云:
阿陀那识甚深细,习气种子如瀑流,
我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第八识很微细,习气种子象瀑流一样快速流动,因为流速太快,看起来好像没有动一样。凡愚,凡就是外道,愚就是小乘罗汉。不能跟他们说,一说他们就执著,认为第八识就是我了。
所以修真时炼虚合道很关键,你合的什么道?合的哪家的道?合空,合无,合静,合道,合冥谛,合真我,合太清,合混沌,合混元,其实这些都是悟偏了,不究竟,成外道种。何为外道?心外求法,既是外道。这个时候就要明心见性,要见我们不生不灭的本性。
所以我们不要老围着太虚混沌转,混沌之前是什么?是空,佛家的智慧不是外道所能涵盖的。佛家讲器世间“成住坏空”,有情界是“生老病死”。佛家讲劫,成住坏空四个阶段是一个大劫,每个阶段算一个中劫,有二十个小劫,所以一个大劫有八十个小劫。那一个小劫有多少年呢?从人寿八万岁开始,每一百年减一岁,直到人寿十岁。再从人寿十岁开始,每一百年增一岁,直到人寿八万岁,这一个来回是一个小劫。再减岁,再增岁,共二十次,就是一个中劫。
也就是说宇宙“成”二十小劫,从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动开始,到“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也就是从混沌到开天辟地,人类出现之前,都是“成”这个阶段。人类出现了,就是“住”,从人寿八万岁开始到人寿十岁再到人寿八万岁,算一个来回。这么二十个来回,二十个小劫。后面是“坏”,四大分散,地水火风全部发动,把这个世界毁坏,这个时间也是二十小劫,这时候人转到其他世界了。再后面什么都没有,空了,也是二十小劫。
有佛出世的大劫叫明劫,无佛出世叫暗劫。我们这个大劫叫贤劫,有一千个佛出世。贤劫之前有五个明劫,一千四百个暗劫,所以佛出世非常稀有,如“优昙钵华”。那么我们这个贤劫的佛是如何出世呢?
第一到第八小劫:无佛出世。
第九小劫:
人寿八万岁时,拘留孙佛出世,为贤劫第一尊佛。
人寿四万岁时,拘那含牟尼佛出世,为贤劫第二尊佛。
人寿二万岁时,迦叶佛出世,为贤劫第三尊佛。
人寿一百岁时,释迦牟尼佛出世,为贤劫第四尊佛。
第十小劫:
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弥勒佛出世,为贤劫第五尊佛。
第十一至十四小劫中:无佛出世。
第十五小劫:有九百九十四佛相继出世。
第十六至十九小劫:无佛出世。
第二十小劫:楼至佛出世,为贤劫最后一尊佛。
……
至于燃灯佛,那是我们这个贤劫之前的遥远的大劫出世的佛。
我们以为这个世界很大,这个虚空更大,那么虚空世界在我们的妙明真心里算什么?经云:“当知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这个虚空就像一片云点缀在太清里(妙明真心里)。这个虚空已经不可思议了,那妙明真心更大到不可想象。太玄乎了,所以不可信了。佛在说华严世界时,声闻缘觉全都蒙圈了,听不懂。哪位有钱的哥们用3D技术把华藏世界推演出来,那真是功德无量了。不过没有几千万美金下不了台,那世界大到不可思议。
人的命运不是所谓的命运河流推动的,而是我们的业力牵引推动,就是因果报应。你可以不信佛,但不可不信因果。业力又分为定业,不定业,定业是不可改变的,不定业是可变的。我们的业力定业少,不定业多。
业力又是如何升起作用呢?就是我们八识心田里的微细流注。
舍利弗已经是大阿罗汉,断尽烦恼,为什么佛说他三毒未尽呢?就是说他第八识心田的微细种子,微细流注没有断,这个需要在十地菩萨金刚道后才能断,大阿罗汉相当于八地菩萨。金刚道,或称金刚心,或名金刚喻定,实则就是观智别名。谓菩萨修行到达将要成佛时,先起金刚喻定,由于观智明利坚强,能断所知烦恼二障种习,坚固无上,犹如金刚,所以名为金刚道,亦名无间道,向前跨一步,便入解脱道,而成无上正等正觉。
微细流注,就是极微细的妄念不停地在动。最根本的妄心是意、触、受、想、思五个遍行心所,这遍行五法其实是心里起的或善或恶的一念,它存在于八识当中,并且不断地鼓动八识中的一切善恶种子,它非常非常之微细,所以叫流注生灭。所谓流注,就象无休止的流水一样,而这水流不像大海中的惊涛骇浪,也不像江河的滚滚波涛,而像静静的小溪微微细细地流。其实它流得很快,快到了极点,反而不显其动,平时你看不见,以为它是不动的,这就是微细、极微细的妄念。我们曾讲到粗妄,那是对境生心的妄念。若晓得境就是我们的心,心就是境,那么,我们就不执着。不执着,粗妄念就不起。可这个细妄种子还在。它微细极微细,你看它似不动了,其实还动得很快。
怎样才能把微细流注斩断呢只有深入金刚萨埵定才能见到而消灭它,不是金刚萨埵定不顶用。所以,要深入禅定。念佛人一定要得念佛三昧,不得念佛三昧是不行的。修禅人呢,要起大疑情,大疑起后,妄念不动疑情笼罩全身,时节因缘一到来,“啪”地爆开,才能亲见本性。学密的人也是如此,身口意三密加持,借佛的力量加被我们,推动我们往前进,推到因缘成熟,“啪”!就爆炸了,把这微细流注斩断!这个微细流注微细得很,你们看不见,要做功夫,定下来才能看得见。比如一杯混浊的水,里面的泥沙你看不见,一旦沉淀下来,上面水清净了,才看见下面有这么多泥沙。摇晃、混浊的时候,你看不见它。修行要先定,才能看见微细流注。
要说明微细流注,就要先弄清楚意、触、受、想、思五个遍行心所。“遍行”就是无时无处不在运行,即一切时一切处都能遍,任何根性都能遍。遍行又分为五法,就是意、触、受、想、思。假如不是这个遍行五法作祟,我们本来是一点不动的,本是灵明圆融,本是智光圆满,本是不生不灭的。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根本来是八识的精明,由真如佛性映着五根起照见妙用的。它就像镜子照物一样,朗照而不加分别美丑好恶,这就是现量真心,是本性的常寂智光。坏就坏在这个遍行五法上,因为这五种法是一切善恶最初的动机,由于这遍行五法的作用,触境生心,分别取舍,造业受报,而落得个生死轮回,受苦不了。
证自证分就是真如,就是唯一真心,也就是佛性。
自证分是未破无始无明而犹迷的佛性。即使佛性虽然在迷,但终究能够证道,即自体自证自用,所以叫做自证分。自证分是道家所说的道体。
相分是由于真如不守自性,妄动而自生疑,迷住了本来智光圆明的自性,以致使本有的无相真如变成虚空四大的妄相,这虚空四大的妄相复变为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丛林了。所以说,这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等,看起来是器世间,但却均是我们第八识的相分变现出来的。因有无明之故,使我们迷失了本性,佛性被无明包裹住,钻进躯壳里面,而执着这个少分的四大为自我,只认取这个身体才是我,才是自身,却不识一切事物都是我,外面的器世间——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丛林等等,都是我们法身四大种性所变现,都是我们自己,都是八识的相分。
把身外的多分的地水火风四大一切物境都认为是身外之物,不关我事,只识得色身为我,而不知空寂为我,把本来的智慧光明,变成为能见的妄见,岂不冤苦!倘若你精进用功,打破了无明,反璞归真,识得本来面目,方知你的自性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境物无不是你心王的王土。佛性无相,能大能小,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那么大,但并不在我性之外,俱是我们的圆明真性所显现,属于本性的相分。既然在我性之内,那么不是我又是谁呢既然是佛性所现,那么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丛林等器世间也是佛!
所谓见分,就是我们能看见事物的功能。但若看见事物,就执着在上面,则变为妄见了。如看见张长李矮,就住在张长李矮上,而不肯放手,这就是妄见了,这个妄见就是见分。
虽然是妄见,真如在迷中,迷失了本性,但佛性是不减的。只要我们精进用功,是能够自己证到本体的,这就叫自证分。证自证分就是恢复我们本来,证到真如佛性。这就是八识的四分。
第八识,释迦佛在传小乘佛教时没有讲,所以小乘佛教不承认有第八识。为什么不讲?经云:
阿陀那识甚深细,习气种子如瀑流,
我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第八识很微细,习气种子象瀑流一样快速流动,因为流速太快,看起来好像没有动一样。凡愚,凡就是外道,愚就是小乘罗汉。不能跟他们说,一说他们就执著,认为第八识就是我了。
所以修真时炼虚合道很关键,你合的什么道?合的哪家的道?合空,合无,合静,合道,合冥谛,合真我,合太清,合混沌,合混元,其实这些都是悟偏了,不究竟,成外道种。何为外道?心外求法,既是外道。这个时候就要明心见性,要见我们不生不灭的本性。
所以我们不要老围着太虚混沌转,混沌之前是什么?是空,佛家的智慧不是外道所能涵盖的。佛家讲器世间“成住坏空”,有情界是“生老病死”。佛家讲劫,成住坏空四个阶段是一个大劫,每个阶段算一个中劫,有二十个小劫,所以一个大劫有八十个小劫。那一个小劫有多少年呢?从人寿八万岁开始,每一百年减一岁,直到人寿十岁。再从人寿十岁开始,每一百年增一岁,直到人寿八万岁,这一个来回是一个小劫。再减岁,再增岁,共二十次,就是一个中劫。
也就是说宇宙“成”二十小劫,从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动开始,到“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也就是从混沌到开天辟地,人类出现之前,都是“成”这个阶段。人类出现了,就是“住”,从人寿八万岁开始到人寿十岁再到人寿八万岁,算一个来回。这么二十个来回,二十个小劫。后面是“坏”,四大分散,地水火风全部发动,把这个世界毁坏,这个时间也是二十小劫,这时候人转到其他世界了。再后面什么都没有,空了,也是二十小劫。
有佛出世的大劫叫明劫,无佛出世叫暗劫。我们这个大劫叫贤劫,有一千个佛出世。贤劫之前有五个明劫,一千四百个暗劫,所以佛出世非常稀有,如“优昙钵华”。那么我们这个贤劫的佛是如何出世呢?
第一到第八小劫:无佛出世。
第九小劫:
人寿八万岁时,拘留孙佛出世,为贤劫第一尊佛。
人寿四万岁时,拘那含牟尼佛出世,为贤劫第二尊佛。
人寿二万岁时,迦叶佛出世,为贤劫第三尊佛。
人寿一百岁时,释迦牟尼佛出世,为贤劫第四尊佛。
第十小劫:
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弥勒佛出世,为贤劫第五尊佛。
第十一至十四小劫中:无佛出世。
第十五小劫:有九百九十四佛相继出世。
第十六至十九小劫:无佛出世。
第二十小劫:楼至佛出世,为贤劫最后一尊佛。
……
至于燃灯佛,那是我们这个贤劫之前的遥远的大劫出世的佛。
我们以为这个世界很大,这个虚空更大,那么虚空世界在我们的妙明真心里算什么?经云:“当知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这个虚空就像一片云点缀在太清里(妙明真心里)。这个虚空已经不可思议了,那妙明真心更大到不可想象。太玄乎了,所以不可信了。佛在说华严世界时,声闻缘觉全都蒙圈了,听不懂。哪位有钱的哥们用3D技术把华藏世界推演出来,那真是功德无量了。不过没有几千万美金下不了台,那世界大到不可思议。
人的命运不是所谓的命运河流推动的,而是我们的业力牵引推动,就是因果报应。你可以不信佛,但不可不信因果。业力又分为定业,不定业,定业是不可改变的,不定业是可变的。我们的业力定业少,不定业多。
业力又是如何升起作用呢?就是我们八识心田里的微细流注。
舍利弗已经是大阿罗汉,断尽烦恼,为什么佛说他三毒未尽呢?就是说他第八识心田的微细种子,微细流注没有断,这个需要在十地菩萨金刚道后才能断,大阿罗汉相当于八地菩萨。金刚道,或称金刚心,或名金刚喻定,实则就是观智别名。谓菩萨修行到达将要成佛时,先起金刚喻定,由于观智明利坚强,能断所知烦恼二障种习,坚固无上,犹如金刚,所以名为金刚道,亦名无间道,向前跨一步,便入解脱道,而成无上正等正觉。
微细流注,就是极微细的妄念不停地在动。最根本的妄心是意、触、受、想、思五个遍行心所,这遍行五法其实是心里起的或善或恶的一念,它存在于八识当中,并且不断地鼓动八识中的一切善恶种子,它非常非常之微细,所以叫流注生灭。所谓流注,就象无休止的流水一样,而这水流不像大海中的惊涛骇浪,也不像江河的滚滚波涛,而像静静的小溪微微细细地流。其实它流得很快,快到了极点,反而不显其动,平时你看不见,以为它是不动的,这就是微细、极微细的妄念。我们曾讲到粗妄,那是对境生心的妄念。若晓得境就是我们的心,心就是境,那么,我们就不执着。不执着,粗妄念就不起。可这个细妄种子还在。它微细极微细,你看它似不动了,其实还动得很快。
怎样才能把微细流注斩断呢只有深入金刚萨埵定才能见到而消灭它,不是金刚萨埵定不顶用。所以,要深入禅定。念佛人一定要得念佛三昧,不得念佛三昧是不行的。修禅人呢,要起大疑情,大疑起后,妄念不动疑情笼罩全身,时节因缘一到来,“啪”地爆开,才能亲见本性。学密的人也是如此,身口意三密加持,借佛的力量加被我们,推动我们往前进,推到因缘成熟,“啪”!就爆炸了,把这微细流注斩断!这个微细流注微细得很,你们看不见,要做功夫,定下来才能看得见。比如一杯混浊的水,里面的泥沙你看不见,一旦沉淀下来,上面水清净了,才看见下面有这么多泥沙。摇晃、混浊的时候,你看不见它。修行要先定,才能看见微细流注。
要说明微细流注,就要先弄清楚意、触、受、想、思五个遍行心所。“遍行”就是无时无处不在运行,即一切时一切处都能遍,任何根性都能遍。遍行又分为五法,就是意、触、受、想、思。假如不是这个遍行五法作祟,我们本来是一点不动的,本是灵明圆融,本是智光圆满,本是不生不灭的。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根本来是八识的精明,由真如佛性映着五根起照见妙用的。它就像镜子照物一样,朗照而不加分别美丑好恶,这就是现量真心,是本性的常寂智光。坏就坏在这个遍行五法上,因为这五种法是一切善恶最初的动机,由于这遍行五法的作用,触境生心,分别取舍,造业受报,而落得个生死轮回,受苦不了。
爱小说WWW.IXS.CC努力创造无弹窗阅读环境,大家喜欢就按 Ctrl+D 加下收藏吧,有你们的支持,让我们走得更远!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