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小说

第七百四十七章 何为良相

小说:权宋天下 作者:老大河 更新时间:2020-10-24 08:21
爱小说(www.ixs.cc)开通手机站了,手机用户可以登录 m.ixs.cc 进行阅读,效果更好哦!
  

赵权把信笺递给辛邦杰,说道:“你先看看,而后让王铠等人,琢磨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出来吧。”
  接着又对着赵复问道:“赵先生此行,对于宋蒙之间的战局,可有新的看法?”
  “赵氏官家若在,当可无忧。官家一去,宋国必危!”
  赵权心里一动。
  后世的史学家,对于南宋的灭亡众说纷纭,但似乎还没有一个史学家,会把宋理宗的死亡当作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
  无论赵复是不是想要一语惊人,赵权都有些好奇,他是如何得到这样的一种判断。
  “今上……”赵复一开口,先习惯地双手朝南方一拱,而后突然觉得不妥。勉强地将手放下后,脸上显出略微的挣扎之色,随即恢复淡然。
  “赵宋官家,出身平民,但其志不小。自掌大权后,先是为收复汴京、洛阳,而发起端平北伐。而后又重用理学诸臣,推行‘端平更化’。然,外有强敌而致北伐失利,内有无能腐臣,致宋国财赋不断恶化。
  郑清之、乔行简、李宗勉、范锺、杜范、吴潜之流,执政者皆为碌碌无为之辈。
  此为臣之过,而非君之失。
  但即使如此,十数年的对蒙战争中,宋国并未后退一步,淮水防线至今未失。前线名将鹊起,宋军士卒依然有一战之力。
  宋国君主,若能得一良相辅佐,重整内政,与蒙古之战,胜负当有五五之数。”
  赵权陷入沉思,这个良相,会是贾似道吗?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成为宋国宰相。
  问题是,他最终也没能救得了南宋啊!
  而且,赵复所说,指望一个良相来拯救宋国,这想法未免也太天真了些。
  赵权有些疑虑地看着赵复,却见赵复脸色一变,竟是带着些许的悲愤之色。
  “正月时,赵宋官家赐其弟赵与芮之子赵德孙名孟启,授宜州观察使,并送去荣王府训习!”
  这是什么意思?赵权一头雾水。
  侍其轴脸色微微一变,问道:“宋国国主,这是要立太子了吗?”
  赵复摇了摇头,说道:“虽然并未诏立建储,但也差不多了。”
  “这是为何?”
  “入冬之后,贾妃便长病不起……”
  “贾妃,是那个贾似道的姐姐吗?”赵权忍不住打断了赵复,问道。
  赵复略为惊异地看了看赵权,点了点头。
  经过赵复一番解释,赵权才大致明白了赵复的担忧。
  南宋诸帝,大多子嗣艰难。上一个皇帝宁宗生了八个儿子,却一个都没活成。这才使赵昀得到被立为太子的机会。
  但是赵昀如今同样也碰到了这个问题。
  赵昀如今已年过四十,但是只有贾妃为他生过一儿一女。
  儿子赵维不到一岁就夭折,只有女儿长大成人。这大概也是贾妃最受其宠爱的原因。
  而如今,唯一能生出孩子的贾妃却已经病入膏肓,绝了赵昀再有子嗣的希望。加上朝臣不断的劝谏,赵昀只好加快了立储的进程。
  赵昀七岁时其父去世,母亲全氏带着他与弟弟赵与莒相依为命,因此赵昀对自己这个唯一的弟弟极为疼爱。
  立赵氏宗亲子弟为储,赵昀倒是可以接受,不过他的首选便是自己亲弟弟的儿子。
  六年多前,赵与莒的妻子李氏与侍妾黄氏同时受孕,但是李氏之嫡子,一出生便即夭折。
  而黄氏在怀孕之时,就被李氏逼着服药打胎。最终胎是保下来了,但其子出生后天生休弱,手足发软,很晚才能走路,到现在已经六岁了,也不过刚刚学会说话。
  将一个智力不健全的孩子立为一国储君,这不仅让宋国朝臣头疼,赵复也一样的为此忧心忡忡。
  但是宋国君臣可以将希望寄托在此子的大器晚成,赵复却已经看到了宋国完全没有希望的未来。这样的人,如何去挽救将倾的宋室大厦?
  对于未来的宋度宗,赵权没有太多印象,只知道此人以荒淫而闻名,据说曾创下一个晚上连战三十四妃嫔的纪录。
  南宋在度宗手上,迅速地衰败下去倒是事实。也许真的是跟他在娘胎里落下的毛病,有很大的关系。
  “属下以为,若宋国得一良相治国,当可与其联手灭蒙。若是当今官家殡天之后,朝中依然无成事之人,当可,取而代之!”赵复坚定地说道。
  但这是赵复第一次如此鲜明地表明了自己对于取代宋国的态度。
  虽然附加了一定的条件,但已属不易!
  只是,赵权并没有显露出欣喜之色,而是问道:“赵先生以为,何为良相?”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此为治国之良相。”
  这句话,是战国时李悝回答魏文侯关于“良相”的看法。意思是评判一人是否可以成为良相,需要看他在地位变化前后对于亲朋好友、对于其他人的举荐任用、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到底有什么不同。
  只是,用这种方法,去评价一个官员的品德,那是没有问题。想很清楚地认识他的能力,根本不现实。
  修己成人,这是古人的立身行世之本。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历来被置于第一位置,是所有宏图伟业的基石。
  这个观点理论上似乎没错,但是在赵权看来,道德水平的高低与治国的能力完全没有必然的联系。
  更何况,什么叫道德?要根据什么来评判一个人的道德水准?
  儒家有儒家的道德水平,蒙古人有蒙古人的道德要求,古人与后世之人的道德观念更是千差万别。
  就是北地的汉人与南方的宋人之间,道德标准也完全不同。
  以德服人,不过是理想状态下的一厢情愿。
  以德治国,更只是上古时代的一种传说。
  “赵先生认为,贾似道可算良相?”赵权问道。
  赵复一怔,又是贾似道?
  他却不知道,赵权整日里念叨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北边的忽必烈,另一个就是南边的贾似道。
  其他人早就习以为常,都饶有兴趣地看着赵复。


爱小说WWW.IXS.CC努力创造无弹窗阅读环境,大家喜欢就按 Ctrl+D 加下收藏吧,有你们的支持,让我们走得更远!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