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小说

第四十一章 推行新的贸易法令

小说:我不想当崇祯 作者:雪梦江山 更新时间:2020-10-02 19:18
爱小说(www.ixs.cc)开通手机站了,手机用户可以登录 m.ixs.cc 进行阅读,效果更好哦!
  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朱明觉得明厂的衙门似乎看起来更大了一些。
  走进大堂,朱明瞅着那块“公正廉明”的牌匾,咧嘴大笑:“魏公的毛笔字有待改善啊,这样的牌匾,你怎么舍得挂出来?”
  魏中闲把手中的毛笔一扔,笑道:“要是全天下的人知道皇上的字迹都不如臣的这些字好看,或许会笑掉大牙。”
  朱明的笑容僵在脸上,拿起桌上毛笔,在纸上写了一个“公”字,但越看越觉得不好看,随手把毛笔一扔道:“毛笔字实在太难练了。”
  魏中闲端过一个铜盆,让朱明洗了手,才请进后院的一间僻静房间中。
  “皇上让钱龙锡停止搜集证据,是不是对八大晋商心软了?”魏中闲给朱明沏了一杯茶水。
  “不能说心软。魏公觉得,把那些商人抓起来杀了,就能阻止走私卖国了吗?”
  “杀人,可是最行之有效的手段。难道皇上不这样认为吗?”魏中闲一直信奉“有刀在手天下我有”,在真正的实力面前,一切都是浮云。
  朱明觉得魏中闲的话总是没错的,但是,他当崇祯才一年,而杀的人已经不少了。
  他自然不希望一直杀下去,那样,他会变成另外一个崇祯。
  确实,那些商人、大臣现在害怕了,敢怒不敢言,但将来呢?
  怒气和怨气积攒多了,不是什么好事。
  朱明喝了一口茶水,茶叶放多了,很苦。朱明艰难地咽了下去:“魏公总不能一直这样杀下去吧?谁不服就杀谁,是不是除了暴力,魏公就不能玩点儿高智商的手段?”
  魏中闲摇了摇头:“八大晋商,走私贩卖,哪一条都可以定他们的死罪。况且,他们一个大家族就有十几口甚至上百口人,加上受牵连的、连坐的,下狱者恐怕千人之多,如此多的人,皇上是不是心软了?”
  “没错,是心软了。朕始终觉得,株连九族和连坐太过残忍,毕竟孩子是无辜的。”
  朱明始终迈不过心中的那道坎,大人犯了错,几岁的孩子甚至婴儿都跟着杀头,他心中难以接受。
  “斩草必须除根。”魏中闲语气坚决:“斩草不除根,我们等着二十年后被无情地报复吗?”
  朱明坚持道:“只杀罪孽深重的领头人,成不成?”
  魏中闲沉默片刻,叹息道:“就按皇上的意思办吧。”
  ……
  崇祯元年七月二十日,太阳高照,风和日丽,京城菜市口比平日里热闹了许多。
  菜市口,历来被称之为杀人的法场。
  北京的胡同多,街口多,名气最大的当数宣武门外的这个菜市口了。
  菜市口名气大是因为那里曾经是刑场,是朝廷斩杀犯人最多的地方。
  犯人被杀后,尸体很快被人运走,血迹也立即被黄土盖上。
  之后有人在此处卖菜,由于吃瓜看热闹的人多,菜市的生意十分兴隆,故菜市口由此而出名。
  菜市口在京城的名气可是不小,一千年前的辽代,这里是安东门外的郊野,金代是施仁门里的丁字街,明朝时也是京城最大的贸易市场,沿街小摊、商店众多,所以,“四九城”的许多人都来此买货,并把市场中央的最大广场称之为“菜市口”,它的东面更是骡马大市。
  菜市口入口处有一个用木柱子立起来的大门,门额中央写着“菜市口”三个斗大的黑字。
  进得大门,小摊罗列,人头攒动,蔬菜、五谷、农具、皮具、陶器、土布等自发的混杂在一起,沿街叫卖。
  农人商人大多是以物易物,也有使用铜钱、碎银子的,或用几个铜板换几个陶罐,或用几个鸡蛋换半篮蔬菜,或用一匹布换得一只母羊。
  不过,大多数人都是用各种东西换粮食和农具。
  炎炎夏日即将过去,即将进入秋收的繁忙阶段。农民们必须提前做好安排,买好农具,准备秋收。
  菜市口不是稳定的商业街市。农民都叫它“大集”,上市交易叫做“赶集”。
  所谓“集”,便是长期约定俗成,定期在某地集中交易的一种简单市场。
  由于是在繁华的京城,菜市场便成了最大的集市。
  十天轮一次,逢十便是集。
  逢集之日,不但是城内人的大集,而且也是方圆数十里乃至方圆百里的农夫、猎户、商人的盛事。
  这样的大集,恰在秋收之前,更是加倍的热闹。
  从早晨开始,远远近近的老百姓便络绎不绝的涌进京城,到正午时分,集市上已经人山人海了。
  这时,市场中心的官坊面前出现了一阵小小的骚动,许多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赶过来凑热闹。
  官坊,是官府悬挂告示的一面青石墙,也叫告示墙,有一丈余宽,八九尺高。
  寻常时日,官府通常会把有关市场交易的各种命令文告张挂在石墙上,旁边守着两名书吏,专门给人们念诵讲解。
  到了日暮时分,书吏便收起文告,下个集日再行张挂。
  对于一些头脑精明的商人,官坊是他们特别注意的地方,每次逢集,都要先在官坊前转转,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命令出台,心里有底了再进行贩卖货物。
  正午,是集市最热闹的时候,官坊前突然来了一队兵士。
  他们把一封告示粘贴在墙壁之上,便守护在官坊两边一动不动。
  逛集的人们觉得奇怪,便站在周围看着告示,指指点点。
  正在这时,一个青衣小吏踏上平日讲读文告的石墩,高声宣布道:“集上的所有人都听着:大明崇祯皇帝,宣布在大明推行新的贸易法令,即日起,所有商铺、小贩必须登记造册,领朝廷颁发的营业执照,并且缴纳商税,方可进行贸易,否则视为违法!”
  青衣小吏话音刚落,下方“轰”的一片笑声,许多买卖完毕的农民也围了过来。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竟是嘻嘻哈哈笑个不停。
  一个身着蓝衫的商人高声问道:“征收商税?如今官府也来赶大集凑热闹了吗?我们都是些小本营生,本小利薄,哪有钱去缴纳什么商税?你们说是不是啊?!”
  “是啊!朝廷连蚊子肉都不放过吗?”他身后的一些小商人跟着一起大喊。
  青衣小吏压手道:“诸位不要着急,既然朝廷鼓励经商,必然会出台相应的扶持策略。凡是登记造册、缴纳税收的合法商人,会受到朝廷贸易法的保护,那怕赔了本,也可以向皇家银行临时借贷。”
  “那要是有商人借了银子跑了呢?朝廷岂不是赔了吗?”一人高声问道。
  一听这般不讲诚信的调皮话,轰的一声,人群又一次哄笑起来。
  有些人嚷嚷道:“我看是朝廷变着花样来收税,等赔了本,官府才懒得理你!”
  “对对对,这年头,谁能舍得把银子往外拿,几两银子就能盖一间房子,皇上的有那么傻吗?敢把银钱往外借,肯定是利金高。”
  “官府上次说减少田赋,都没减,这个还能信吗?”
爱小说WWW.IXS.CC努力创造无弹窗阅读环境,大家喜欢就按 Ctrl+D 加下收藏吧,有你们的支持,让我们走得更远!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