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小说

第六十四章 没有良田,但有良种

小说:盛世黑手 作者:疯二神 更新时间:2021-01-08 23:01
爱小说(www.ixs.cc)开通手机站了,手机用户可以登录 m.ixs.cc 进行阅读,效果更好哦!
  听着李承乾的话,李世民颔首说:“他便是那样的人。”似乎是挺赞同他对杨皓的评价。
  “他从小入了道门,又从小在域外游历,对我大唐淡漠些也属正常。”
  不过李世民想说的,不是这些:“方才他在说如何验证骗术时,你觉得如何?”
  “孩儿觉得,他虽自称没读多少书,但见识却颇为可观。”李承乾想了想说。“别的不说。只看他能将骗术解说的深入浅出,便是目不识丁的,也能听明白。就知道他其实心有沟壑。”
  李世民再度颔首说:“你说的不错。那也是一种能耐。”
  顿了顿,他又说:“他用残疾之人做事,你又如何看?”
  李承乾犹豫着说:“孩儿认为,他如此做也可算是人尽其用。他请来那些人之前,定然也是看着他们可用,才愿意留下。其中恐怕也有善心。”
  李世民笑说:“人尽其用,乃是为君者驭下之道。他用残疾之人,虽不足一笑,却也有可取之处。他有一句话说的颇有道理:没有无用之人,只有不知道用人的人。你是太子,应当多多思考。”
  “是,孩儿记下了。”
  李世民又说:“方才他提到修建水坝拦河蓄水,以备旱灾。这事你又有何看法?”
  这已经是涉及到国家大事了。
  李承乾目前还在读书阶段,还没到参与朝政的时候。
  这会李世民的考校,让他心里慌乱:“孩儿觉得……孩儿认为,他说也算中肯。”
  李世民看他一眼,说:“他说的确实中肯。虽未提出具体如何建水坝,却考虑得颇为周全。你要记住,治国之道便是要周全。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治大国如烹小鲜,万事急切不得。庙算周全,方可行事。”
  又举例说:“前朝炀帝,好大喜功,过于急切,枉顾世间平衡。才导致天下动荡。此乃前车之鉴,当谨之戒之。”
  这是一个皇帝在教太子,李承乾在马车内起身行礼:“是,儿臣谢父皇教导。”
  “嗯。你坐下。”李世民犹豫了一下,说。
  “那杨皓读书不多,却也有几分见地。日后,你休沐了,也可去找他说说话。
  “他到底是在域外游历过,或可让你增长几分见闻。
  “不过,你是太子,当区分优劣,不能兼收并蓄。须知道:三人行,择善而习之。”
  “是,孩儿遵命。”
  李世民嗯了一声,就没再说话。
  他也是犹豫了很久,才决定让李承乾与杨皓往来的。
  当然,前提是杨皓对儿子学习有帮助。
  刚才杨皓一些话,对一个正在学习的孩子而言,还是很正面的。
  而且从密探报的信息,也可以看出杨皓不是迂腐之人,暂时也不像那种心怀叵测的人。
  可以说,除了身份低下之外,这样的人,还是值得偶尔往来的。
  至于杨皓的学识,他完全是忽略了。
  太子有他的大儒教导,不用杨皓操心。
  他让儿子跟杨皓交往,一个原因是他觉得杨皓的见闻,能开阔李承乾的眼界。
  另外一个原因,是这个儿子出了皇宫后,确实开朗了一些。
  想起皇后说这个儿子不开朗。现在看来,确实是如此。
  既然这样,就让他偶尔出宫散散心也好。
  五丰村,还算是个不错的地方。
  ……
  李世民父子走后,杨皓考虑了半天。最终还是决定将山坡上的树都砍了。
  既然李郎君说朝廷会有应对,那他也不用再担心那些负面影响。况且,就算他不砍树,以后关中的气候也会越来越差。
  天,日渐一日暖和。
  终于到了通知下来的春耕开耕的日子。
  春耕是大事,连经常外出治学不着家的杨明,也特地赶回来帮杨柏德打理。
  早上起床,天还有些冷。不过春耕不能能到天完全暖和了才开始。
  现在工作效率低,而且每家每户的田地也多。如果真按照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等着吃屎吧。
  这一大早的起床,呵气成烟。但杨皓还是了吃一些点心就来到了地头。
  地头里,长工们已经牵着牛在等着了。
  结果杨明赶了过来:“六郎,六郎,且慢些开犁。”
  “大兄,你也这么早?”
  杨明喘了一口气,说:“你走得真快……父亲让我来与你说。要等到吉时才能开犁。”
  “那岂不是要浪费半日?”
  “哪里就是浪费了?”杨明只当他刚回国,不懂规矩。“春耕开犁之日,圣人与皇后亲自劝耕。这都是算好了时辰的。而且村里也要拜祭天地,”
  “哦,明白了。”
  反正就是要等李世民体验了春耕的仪式感之后,他们才能动。
  那他来这么早,是为了吃西北风啊?
  他朝长工们说:“时辰还早。大伙儿再回去歇息一会。等时辰差不多了再过来。”
  长工们说笑着应命,又赶着牛,扛着犁回去了。
  杨明看着长工们赶走的四十多头牛,又想到家里的,不由跟感慨说:“有这么多牛,今年春耕可就轻松多了。”
  杨皓还有八十七头耕牛。自己留了四十头,其余的全部借给杨柏德用。
  那也是没办法。
  家里田地多,分给他四百多亩之后,还有一千三百多亩,大多在外村。可是家里加起来才只有六头牛。
  如果没有足够的牲畜,现在地里又干又硬。如果纯靠着人拉犁,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将那么多田地犁完?
  春耕开始后,杨皓只有杨柏德分给他的四百多亩田地要犁。至于其余的,还没开荒。
  四十头牛,这会用的是直辕力,最好是用两头牛一起拉。四百多亩地,应该五六天就能犁好。
  那还是因为他那些田地,已经被井水浸过一次。要不然可能更费时间。
  两兄弟往家走。
  杨明还在感慨:“以往请长工做工,人请得多,工钱也给得多,还要好吃招呼着。
  “忙碌大半个月才能堪堪将地翻完。今年有你那些牛,只需要请往年三分之一的人手,十几天应该就翻完。”
  杨皓说:“那犁好像不是很好用。看着就是不好转动的。”
  直辕犁太长,沉重而且难以控制。如果地太硬的话,牛不一定愿意走。甚至需要专门有人拉牛,后面的人拉犁。不然无法同时兼顾牛和犁。
  “我们家的,已经是最好的犁了。”
  杨皓只能说:好吧。
  其实空间里倒是有曲辕犁,只不过是用钢做的犁架。
  那不好拿出来用。太妖孽。
  之前他也没考虑过这个问题,等注意到了,也已经来不及了。
  他毕竟不是念工科的,看着刚构造的犁,也不容易将它转换成木制的。
  其实他也是农村里出来的,老家里还有犁。只不过也是钢制。至于木制的犁,他只在网络上见过照片。
  木制的曲辕犁,似乎要比钢制更长,也更复杂。
  他对那张图片的印象已经很模糊,现在还在重新考虑清楚了,才能让曲辕犁的功能完全复制出来。
  推不推广还是另外一回事。做出来了,他那些田地的耕种效率,也能提高些。
  他可看不惯一张犁就要两个人控制。
  他又想到一件事:“对了,家里的麦种准备好了?”
  “家里留着足够的麦种。你可是没有准备?”
  杨皓怎么可能没准备?
  他太有准备了:“我带回来的货物中有些麦种。是极西地方带回来的。那种麦,产量更高,出苗率似乎也更高些?”
  “当真有好麦种?你有多少?”
  杨皓算了一下自己和家里的田亩,又算了一下自己还留着的货物。说:“大概有三千来斤,一亩用上二十二三斤就差不多了。”
  唐斤近乎市斤的一斤二两,而唐亩大约相当市亩的八分。
  那良种的发芽率大概75%左右,比现在普遍的60%,要好不少。
  这么一算一唐亩播种二十唐斤的量种。已经很足够了。
  现在杨皓的田地,都是中田、下田,产出可想而知。不过有这种空间里稍稍改良过的良种,种出来的产量应该能好看一些。
爱小说WWW.IXS.CC努力创造无弹窗阅读环境,大家喜欢就按 Ctrl+D 加下收藏吧,有你们的支持,让我们走得更远!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