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小说

第027章 招魂

小说:挽明从萨尔浒开始 作者:梦吴越 更新时间:2023-11-03 02:11
爱小说(www.ixs.cc)开通手机站了,手机用户可以登录 m.ixs.cc 进行阅读,效果更好哦!
  康应乾想去南昌,与刘招孙互为奥援,在江西官场大展宏图。
  这当然是痴心妄想。
  万历一朝,江西地方宗族士绅之强大,丝毫不比江南东林、西南土司逊色。
  赣地民风彪悍,有目共睹。
  万历二十八年,朱翊钧派矿档潘相、李道前往江西,差点被当地人打死。
  刘綎在四川平乱时,和土司秦家颇有渊源,如果能去四川,拉一支白杆兵在成都种田,倒也不失为良策。
  不过,他旋即打消了这个念想。
  两年后的西南,将要爆发一场大规模叛乱——奢安之乱。
  这场影响帝国西南十余年,消耗西南各省无数人力财力的叛乱,几乎与后金崛起同步,持续到崇祯年间。
  大明陷入流贼、奢安、建奴三线作战的绝望境地。
  刘招孙拼尽全力,却挡不住镶蓝旗,自然更挡不住努尔哈赤。
  后金吞并辽东是大势所趋,不是一两个穿越者或者类似穿越者可以轻易改变的,无论他是刘招孙还是袁崇焕熊廷弼。
  与庞大无意识的利益集团相比,个体的力量实在太过渺小,如凡人面对克苏鲁邪神,尽管后者混沌无意识,然而弹指一挥便可让凡人灰飞烟灭。
  萨尔浒之战,对明廷来说,不过是一次寻常的边境溃败——大明一直在溃败中——所以当时对帝国并没有造成多大的震动。
  只是,沈阳失陷后,帝国资源源源不断投向辽东,本以为东事可以就此结束。没想到,最后辽东成了个无底洞。
  辽饷,这个帝国终结者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
  万历四十六年,为筹措辽东战事,辽东军饷骤增300万两,万历皇帝虽有百万内帑,但出于对全体臣工的不信任,最终一毛不拔。于是户部加征饷银,每亩加派3厘5毫,共增加赋银200多万两。
  从此辽饷便成为定制,天启初年,全国除贵州等少数地区外,平均每亩土地加征银九厘,计五百二十万零六十二两。
  崇祯四年(1631),将田课由九厘提高到一分二厘,派银六百六十七万余两,另加关税、盐课及杂项,共征银七百四十万八千二百九十八两。
  辽饷加派,平均到全国每亩土地上,其实增加的并不多,然而到地方官吏手上,便有了各种上下其手的机会。
  在地方官员合理运作下,最后落地的辽饷征收,和朝廷制定的额度相比,能暴涨十倍甚至百倍。
  万历之前,士绅群体还需缴纳部分钱粮(虽然往往恶意拖欠),到了天启崇祯年间,士绅索性不交了。
  然而辽东还在打仗,丘八们都在要钱,不给就是兵变、闹饷,地方官便很有觉悟的将这些原本由士绅豪强赋税转嫁到无权无势的小民身上。
  因此大量自耕农纷纷破产,化为流民饥民。
  天启崇祯年间席卷陕西河南等地的流民浪潮,根源便在此处。
  从万历四十七年到崇祯十七年,二十多年间,每年动辄三四百万的辽饷不知养肥了多少官僚,户部尚书毕自严曾说:
  “即令东奴恋栈长伏穴中,不向西遗一矢,而我之天下已坐敝矣。”
  晚明之后,朝中为官者多是南方人,无论浙党、楚党、东林党,在政策制定、实施层面都是以南方利益为主。收这些人的税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只有再辛苦辛苦百姓,才能维持生活。
  刘招孙看得明白,晚明各种乱象的症结在于辽饷。
  辽饷这种欺上瞒下,全员贪腐的问题,属于体制性弊端,就是张居正、雍正帝这样的人物无力也无心去纠正。
  解决不了问题,那就解决掉制造问题的人。
  他计划先留在辽东,像其他军头那样,吃一波辽饷红利再说。
  如后来占据皮岛的毛文龙、退守锦州的祖大寿、盘踞山海关的吴三桂。
  确定下方略,下面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三月初八,刘招孙率残余明军近六千人,在浑江边休整。
  在确定建奴不会再追上来后,刘招孙指挥众人一边收拢溃兵,一边收敛战死士兵。
  康应乾望着裴大虎带领家丁,将地上的尸体搬到马车上,原本马车上装载的火炮被抬了下来。
  监军大人脸上露出惊愕之色,对裴大虎道:
  “这是作甚?火炮都不要么?”
  裴大虎转身望向前方,刘招孙站在江岸一块大青石上,从康应乾的位置看去,见刘招孙披头散发,以为他要寻短见。
  监军大人连忙赶上前去,走近时发现,刘把总发髻散乱,脸上也变得花花绿绿,好像涂着女人的脂粉。
  康应乾走过来时,刘招孙还在低头对着江面絮絮叨叨,监军大人硬着头皮凑近一些,隐隐听到: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刘把总,你是楚人?”
  刘招孙诵读的是屈原的《国殇》,其声呜呜然,如泣如诉。
  “刘把总,你要招魂?这《国殇》可不如《金刚经》?”
  周围士兵充满敬畏望向刘把总。
  见他将头低垂下来,对着一望无际的尸体,如羊癫疯发作,颤抖起来:
  “归去来兮归去来!”
  康应乾冷冷一笑,上前抓住他肩膀,压低声音道:
  “刘把总,看不出你还懂招魂驱鬼,你把死人带上,要走多久才到沈阳,半路被建奴袭击怎么办?”
  刘招孙触电一般,抖抖脑袋,昏死过去。
  康应乾刚要上去,只见他猛地跳起,在江边将脸上的胭脂人血擦掉,如出马大仙,恢复了神智。
  一群明军呆呆的望向这边,众人脸上都露出敬畏之色。
  “活人死人,都要回家!我要带你们回家!死人要招魂,活人也要招魂!”
  江边聚集的士兵越来越多,很快超过千人,在众人心中,刘招孙已经化身为他们的精神领袖,是一个可以带领大家安全回家的人。
  杜松死了,马林逃了,这些大头兵们,西北路明军,现在除了给建奴当包衣,就是暴尸野外。
  而刘把总,给大家衣食,给大家胜利,还要带所有人回家,不论死人活人。
  有这样的将领,士兵如何不拥护?
  “东路军每个人,都是娘亲十月怀胎,一把屎一把尿带出来,你们之中,谁又没有爹娘兄弟姐妹,父母皆有念想,现在人死了在这荒蛮之地成为白骨,连祖宗都认不了!”
  康应乾见状,以为刘招孙是要收买人心,啐了口唾沫,遂不再说话。
  “你们不想自己死后也做孤魂野鬼吧?!”
  众士兵齐声道:“不愿意!”
  一名身上带伤的浙兵旗队长心有余悸道:
  “大人,若是奴贼追上来怎么办?”
  刘招孙停了片刻,抬头望向众人,之前与镶蓝旗一番恶战,无论是浙兵还是朝鲜兵,对建奴的恐惧又多了一层,这个问题也是大家最关心的。
  刘招孙从青石上跳下来,那旗队长吓得后退两步。
  “若是让奴贼追上,也是天命!我会和奴贼血战到底!没有这些死去的人在前面扛住建奴,就没有我们,若抛下他们,便是我回到沈阳,得了朝廷封赏,也会良心不安,睡觉不得安宁!你们若不愿意搬运尸体,就自己走吧!”
  说罢,刘招孙目光扫视全场,周围安静下来,片刻之后,忽然有人大喊:
  “誓死追随刘把总!”
  士兵们立即跟着高呼起来:
  “誓死追随刘把总!”
  幸存的士兵将沉重的火炮从马车上拖下来,在各营把总的指挥下,喊着口号将火炮推进水流湍急的浑江中。
  士兵将地上的尸体,抬到马车上,整齐摞在一起。
  马车在崎岖的山道上吱吱呀呀向南前进,昏暗的天空下,如地狱幽冥。
  周围陆续有七八百名溃兵返回军中。
  对这些溃兵的处置,两位文官与刘招孙出现了分歧。
  在刘招孙的坚持下,除部分浙兵,朝鲜弓手外,其他溃兵全部斩首。
  裴大虎拎着顺刀到处砍头,转眼间,地上又多了三百多溃兵脑袋。
  周围明军又惊又怕,同时庆幸自己当初坚持到了最后,没有溃逃。
  “如此杀戮,怕于上天不和啊。”
  康应乾声音颤抖,他从未见过这样的阵势,家丁们杀得人头滚滚,监军大人看的胆战心惊。
  刘招孙神色严肃,不容置疑道:
  “兵士溃逃过一次,便有第二次,若无军纪,何以成军!戚帅兵法,军中溃败,除无辜被裹挟者,力战之后仍不支者,其余全部斩首!”
  “便是有一万人溃逃,也全部斩首!”
  于是明军营地,就出现了这边收敛尸体,那边砍杀逃兵的奇观。
  这番恩威并施之后,刘招孙在军中威望进一步提升。
  一夜无事。
  三月初九,大军开拔,向南继续前行。
  六千多人重新打乱,分成三部分。
  刘招孙亲率三千多人马,裴大虎和金应河各率领一千五百人。
  叶赫人走的匆忙,建奴铠甲兵器留给了明军。
  明军挑选了精良铠甲武器,还从鞑子身上搜到了些粮草。
  回沈阳时,他们走的是原路,毕竟这条路走过一次更熟悉。
  辽东三四月天气还是颇为寒冷,士兵尸体运回去应当不会腐烂。
  东路军带来的火炮全被沉进了浑江,看得乔一琦心痛不已。
  这些老古董送给杨镐,估计他都不要。
  之前炸膛充分说明,这玩意儿在战场上杀起自己人来远比杀敌人,效率更高,估计建奴拿去也不敢用。
  浑江江流湍急,大金国若不折损个百十号包衣,根本不可能把它们捞起。
  明军沿着浑江,缓缓朝南方走,走了一日,约行了四十里路。
  晚上安营扎寨,马不解鞍,人不脱甲,刘招孙和家丁挤在一块睡。
  忘了说一句,那个姜弘立带来的美姬,现在穿着身鸳鸯战袄,戴着个明盔,当做家丁跟在刘把总左右。
  除了刘招孙,没人认得她是女儿身。
  这位朝鲜美人,在亲眼目睹几场血战后,早就吓得魂飞魄散,生怕被刘把总抛弃,落在鞑子手中,对刘招孙,自然是言听计从。
  刘招孙暂时没有金屋藏娇的念想,朝鲜美姬在大明京师市场反响不错,很受消费者好评,以后若将她当做礼物送给某位堂官或主事,投其所好,可比银子有用多了。
  次日天明,大军又收拢了八九百溃兵,刘招孙下令砍了五十个人脑袋,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
  “俺是马营的刘三儿,好多人在林子里迷路,吃的也不够,夜里黑瞎子还在吃人,有兄弟冻僵了就被熊吃了,咱命好,遇上了把总爷(刘招孙),把总爷真是活菩萨!”
  刘招孙冷冷一笑。
  “前日对阵,浙兵还在抵抗,你们几个就先溃逃了,拖下去,斩了!”
  行军第二天晚上,朝鲜弓手与一队白甲兵遭遇兵爆发小规模激战,双方射死两人后,便脱离接触,消失在茫茫夜幕中。
  第三日清晨,裴大虎从死去白甲兵背后小旗判断,是正蓝旗巴牙喇。
  刘招孙知道是莽古尔泰在试探自己,不敢停留,继续加快前进。
  到第三天中午,夜不收禀告说宽甸方向过来一支明军兵马。
  “白花花的长枪,头上戴着藤盔,不晓得有多少人。”
  “白杆兵来了!”
  旁边的朝鲜副将金应河从未去过蜀地,自然也没见过什么白杆兵,乔一琦向他解释。
  “是一支西南的土司兵,不止在四川,西南各地都有,只是这支兵使用都是白杆枪,”
  白杆枪是用结实的白木(白腊树)做成长杆,上配带刃的钩,下配坚硬的铁环,作战时,钩可砍可拉,环则可作锤击武器。
  两边夜不收打了个照面,很快,在家丁护卫下,刘招孙和对面将领在两军中间见面。
  一年后的浑河之战,浙兵、川兵气势如虹,赶来援辽。赶到辽东战场时,沈阳已在辽镇手中光速沦陷。
  两支兵马都对自己充满自信,想要在浑河河畔展现强军姿态,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后金大军。
  辽镇对客兵的态度,仍旧是隔岸观火,看着别人覆灭。
  两支大明强军最后却被十倍于己的八旗军分别击破,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浑河血战。
  刘招孙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不让浑河战役的历史悲剧重演。
  刘招孙曾随义父去四川,见过秦良玉,不过那是很久以前了。
  “我乃刘綎义子,刘招孙,义父生前与秦家土司乃是故交,不知将军是?”
  对面白袍将领听了,仔细打量刘招孙一番,恭敬拱手道:
  “末将乃是秦总会麾下千总,秦建勋,姑姑听闻皇帝召唤,派侄儿先行,她自率五千白杆兵,随后即到辽东。”
爱小说WWW.IXS.CC努力创造无弹窗阅读环境,大家喜欢就按 Ctrl+D 加下收藏吧,有你们的支持,让我们走得更远!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