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小说

第030章 皇帝也没钱

小说:挽明从萨尔浒开始 作者:梦吴越 更新时间:2023-11-03 02:11
爱小说(www.ixs.cc)开通手机站了,手机用户可以登录 m.ixs.cc 进行阅读,效果更好哦!
  不止是刘招孙,大家都想从皇帝那里搞钱。
  念念不忘,必有辽响。
  萨尔浒之战惨败,辽东各地城防要银子,重新募兵要银子,客兵在沈阳吃喝拉撒更要银子。
  兵部户部表示辽饷刚收完,早就没银子了,大家合计一番,一拍脑门:
  @朱翊钧。陛下您还有私房钱!
  万历皇帝:发钱是不可能发的,这辈子不可能发。搞海贸又不会搞,就是派矿监搞贪官这种东西,才能维持的了大明王朝这样子。
  很久以前,当万历皇帝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亲眼目睹张先生清廉之下的奢靡生活,这在朱翊钧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极大阴影。
  原来亲情、友情、连同朕和张先生的师徒之情都如美丽的泡沫虽然一刹花火。
  这辈子只有两件事让皇帝感兴趣:
  搞钱,还是搞钱。
  有人说,万历皇帝打过很多仗,而且赢了,说明他喜欢军事。
  其实很多时候,打仗也是为了搞钱。
  比如当年平定贵州土司杨应龙。
  杨姓土司在贵州盘踞好几百年,祖辈可以随溯到唐代。
  虽是土司,其实早已完全汉化,杨应龙所在播州,其繁华程度,丝毫不比其他通都大会逊色。
  成化十二年,巡抚张瓒带着官军去镇压苗乱,途径播州:
  “抵播州,为湘川驿。路可通车,居民富庶,有江南气象。杨宣慰父子率其土兵万人布营垒于十里之郊,炮马交作,军容甚都······(1)”
  连这位从京师赶来的巡抚都瞠目结舌,可见播州很繁华,姓杨的很有钱。
  实际上,万历三大征,只有朝鲜之役,因为被李昖那龟孙坑了一把,搞得明军在朝鲜要钱没钱要粮没粮,最后亏了不少钱。
  剩下两次大征,其实都是赚了的。
  至于抢下来的钱最后都到哪儿了,就只有去问当年参与平乱的总兵巡抚了。
  话说刘綎当年在四川,也掺和过这些事儿。
  可能是因为分赃不均,战后他被言官御史弹劾,说是拥兵自重,贪污受贿,贪了杨应龙八百多万两银子。
  虽然没有证据,万历还是狠狠治了刘綎,将他罢官,剥夺战功。
  在朱翊钧看来,拥兵自重什么的不要紧,可恶的是这龟孙竟敢贪他的钱!
  按照这个逻辑,在西南某个山洞里,应该还藏有刘总兵缴获的几百万银子。
  可惜刘招孙不了解这些历史。
  刘綎临死前提到了杨镐,其实大有深意。
  当年平播之战,康应乾和杨镐都有参与······
  可惜,辽东经略现在处境堪忧。
  万历皇帝最关心的两件事,都被杨镐搞砸了。
  朱翊钧很想挥舞十字镐砸碎杨镐的头,最后再把这个杀才拖到菜市口,斩首半个时辰。
  让皇帝无语的是,杜松马林兵败后这么长时间,还没有一个人提出个靠谱一点的方略,反而都在向皇帝要钱。
  连西边的宣大也在要钱,说是蒙古人要乘虚而入,让朝廷给多发点钱修边墙。
  万历皇帝最近头很大,搞得现在大家都很缺银子一样。
  确实很缺银子。
  如果万历皇帝具备基本的现代经济学常识,对白银流通,通货膨胀之类的概念有一点了解,或许就能明白大明这么缺钱的原因了。
  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迟迟没有发展,缺的就是银子这种支付手段。
  大明以白银作为货币,遇到白银短缺,支付就会出问题。
  依附于支付之上的整个产业链就有崩溃的危险,可以参考49年国统区后期的金融乱象。当然,那个要更复杂一些。
  总之,越是高级复杂的产业链,越没法以物易物。
  所以,大明离不开银子。
  那么,银子从哪里来呢?
  大明白银来源主要有三,自产就不说了,万历皇帝的派出矿监们,“自二十五年至三十三年,诸铛所进矿税银几及三百万两也”(2),搞到天怒人怨,每年才三十多万两,这点毛毛雨还没山西几家晋商地窖里埋的多。
  第二个来源是日本。
  德川龟孙偷桃子成功后,日本对外贸易进行严格货币管制。对华白银出口量,由1603年前的每年一百五十万两以上,骤降到1620年后每年不足三十万两,仅剩原先的五分之一左右。
  十六世纪末郁金香泡沫破灭,欧洲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从最高峰1620年的二百八十万两一年,降到最低点1640年的八十万两一年,减掉了七成之多。
  白银流通不足会造成各种麻烦,比如饥荒。
  明朝不是缺少物资,而是缺少调运物资的支付手段。
  越缺钱,越涨价。
  白银进口的骤然减少对经济造成重大打击,严重影响到了明朝的财政,使财政进一步恶化。
  所以大家都缺银子。
  如果把万历皇帝论斤卖了,一斤卖十万两,相信很多官员都会尝试。
  皇上很不高兴,因为杨镐还在向他要银子。
  杜松在辽镇的地盘上莫名其妙被击溃,距离建奴不远的李如柏却能安全返回,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不高兴就得有人人头落地。
  辽东现在还在打仗,临阵杀将不利战局,还会让辽镇那群丘八看笑话。
  从长期不上朝这件事情来说,长大后,朱翊钧就变成了朱厚熜,成了他的爷爷。
  好在万历皇帝没有世宗玄修的雅好,他只是喜欢盖盖宫殿,盖宫殿花不了多少钱,
  可是大明好像一直很缺钱,至少大明的皇帝一直缺钱。
  爷爷朱厚熜出生的安陆兴王府,其实不怎么风光,甚至比不上湖广的一些大户。
  朱翊钧他亲妈孝定皇后本是由都人(宫女),后升为侧妃,出身卑微,从遗传学的角度分析,朱翊钧这一脉对金钱的渴望可以说是深入骨髓的。
  所以就有后来矿监民乱那些破事儿。
  矿监们在各地折腾了十几年,搞得民怨沸腾,上至巡抚总兵,下到普通小民,都对矿监、矿挡,恨之入骨。
  除了比较有名的高淮乱辽,杨荣乱滇,全国各地凡是有矿或者没矿的地方,都有这些矿监们的身影。
  压力虽然很大,不过捞钱还是要继续,
  老皇帝能有什么坏心思呢?
  大不了朕死以后,洪水滔天。
  从某种程度上讲,朱由校和朱由检是完美背锅侠。
  两人都具有较高辨识度,一个喜欢木匠活,一个刻薄寡恩,相比爷爷,这兄弟俩的所作所为更容易被后世记住。
  两位背锅侠背着爷爷万历皇帝的这口大黑锅,引领大明王朝一条道走到黑,越走越沉,最后大家都被大铁锅压死。
  万历四十七年的春天,面对雪花片似得奏章塘报,已经很久没有过问政事的老皇帝,终于开了金口。
  杨镐发来的奏报,万历皇帝简单做了批复,首先把战败的锅全部甩给杜松,毕竟这家伙已经死了,死人不会反驳。
  万历不忘提醒杨镐,不能再错,调兵的事情交给兵部,杨镐不可再擅做主张。
  杨镐接到这封圣旨,心情更加抑郁,因为他听说皇上回给陈玉庭的旨意也到了,而且圣旨中还有不利于自己的内容,搞得经略大人提心吊胆。
  皇上向来把财货看得很重,甚至比朱家江山社稷都要重。
  要命可以,要钱是万万不能的。
  四路大军剿灭努尔哈赤,前后花费三百多万两银子,户部兵部早就被掏空,不得不临时增派辽饷,也不知皇上有没有拿自己内帑填窟窿。
  如果让皇帝花自己的钱,这些打败仗的将领巡抚们肯定没好果子吃了。
  杨镐知道,老皇帝现在不杀自己,并不是念及君臣之情,只是因为他还在沈阳,对战事还有一点用处。
  杨镐唯一的希望就在刘綎身上,他只希望刘綎挺住,不要像杜松马林那样,一触即溃。
  即便能像李如柏那样平安逃回来,他在奏章里也有发挥的余地。
  川兵和狼兵没有任何消息,客兵和辽兵继续在沈阳对峙,听说西边的蒙古也开始闹腾,有和建奴合兵的迹象。
  杨经略现在肠子已经悔青,后悔当初接这个差事,把这个烂摊子丢给熊廷弼该多好!
  “经略!东路军回来了!”
  注:(1)《东征行纪录》明·张瓒
  (2)《明实录·神宗实录》卷二十一
爱小说WWW.IXS.CC努力创造无弹窗阅读环境,大家喜欢就按 Ctrl+D 加下收藏吧,有你们的支持,让我们走得更远!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