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小说

第四十七章 耆英会

小说:我在现代留过学 作者:要离刺荆轲 更新时间:2023-08-11 15:02
爱小说(www.ixs.cc)开通手机站了,手机用户可以登录 m.ixs.cc 进行阅读,效果更好哦!
  司马光乘上一叶扁舟,到了岸边。
  两个粗壮的使女上前,为他解下蓑衣,接过蓑帽。
  服务了他数十年的老下人,端来了煮好的茶汤。
  司马光饮下一口,茶叶苦涩的味道和姜片的辛辣,在口腔里晕开,让他的精神得以一振。
  “相公!”一直在旁边等待着的范祖禹,此时才拱手拜道:“京师来了消息!”
  “辛卯日,已立皇太子!”
  “皇第六子,延安郡王更尊讳曰:煦,立为皇太子……”
  司马光微微颔首,面朝汴京方向,拱手拜道:“国家有后,社稷有嗣,天下幸也!”
  对司马光来说,对在这洛阳的元老重臣们来说。
  当今官家,虽俨然有圣君风范,可是……却走错了路!
  许多人早就在等待着,这位陛下宫车晏驾。
  只是没有人说而已。
  如今,这一天终于将要到来!
  最重要的是——他的继承人,才只八岁!
  八岁的太子、天子,可塑性是很强很强的。
  只要将之带上正轨,天下事可兴也!
  范祖禹却是咽了咽口水,小声的道:“旨意,似乎有些……”
  “嗯?”司马光问道:“旨意怎么了?”
  范祖禹低下头去,说道:“汴京消息,圣旨以皇太后殿下权同听政,皇后殿下权同佐理军国事!”
  司马光错愕的抬起头来。
  “王玉禹和蔡持正疯了吗?”
  “自古以来,何来两宫听政的故事?”
  “我要上表言此!”司马光当即就做了判断。
  这肯定是朝堂上的新党大臣搞出来的!
  天子卧疾,一病不起。
  少主幼冲,春宫懵懂无知。
  肯定是王珪、蔡确等人,诓骗了两宫!
  这个事情,他司马光必须管!不管不行!
  不止如此,司马光还决定,写信去许州、扬州、大名府,联络其他元老重臣。
  甚至,还可以写信去江宁,问问那个拗相公——王介甫,这是你指使的吗?
  范祖禹却拉住了司马光的袖子。
  “纯甫?”司马光皱起眉头:“可是其中有隐情?”
  范祖禹点点头。
  司马光沉吟片刻后问道:“说说看……到底怎么回事?!”
  范祖禹于是就将他得到的消息大概,和司马光说了一遍。
  司马光听完,满脸的不可思议:“确定吗?”
  范祖禹点点头:“应该是确定了!”
  “若相公有所怀疑,最迟明日,汴京来的马递就当送来辛卯日的朝报和当日在汴京的小报了!”
  司马光深吸一口气。
  “家和万事兴……”他沉吟着、咀嚼着,然后赞叹道:“陛下真乃圣哲天子!”
  只是……
  陛下既然知道这个道理,为何却只相信王安石和王安石提拔起来的那些新法小人?
  任由他们祸乱国家,破坏祖宗制度?!
  司马光在心中摇着头。
  然后,他就看着范祖禹,问道:“纯甫以为,汴京来的消息,可信否?”
  范祖禹自然知道,司马光指的是什么?
  那位春宫元良,大宋如今的皇太子殿下的种种传说!
  若是在今日之前,范祖禹大概会摇头。
  汴京传来的消息,都是些什么啊?
  八岁的皇子,日抄佛经两卷,送天子御前祈祷。
  不止如此,这个皇子对于礼法,还分得清楚!
  为父祈祷之余,还知道要给太母祈祷万寿,母后祝祷千秋,祈佑母妃长乐!
  这就真的是有些过了。
  八岁的孩子,哪来的这样的行动力和执行力?又哪来这样的认知和见识?
  不过,这并不妨碍,洛阳众人在得到消息后,立刻就开始写贺表。
  天家嘛,不都是这样好面子?!
  既然天家想吹,那么大臣自然不会扫兴!
  可是,汴京来的消息,越来越夸张。
  皇子笃礼好学,年仅八岁,便已通《论语》、《孝经》,仁圣之言,随口而出,圣人教诲,铭记于心。
  他甚至开始向太母求学!
  太母赐春秋之义,皇子读而通之,谨奏太母:若郑伯擒而不杀,以仁义礼法诫于段叔,则段叔将何以对郑伯?
  消息传到洛阳,所有人都是张大了嘴巴,然后接着回去写贺表。
  太后想要捧自己的皇孙,想要让皇孙在天下人面前的形象光鲜亮丽。
  可以理解!可以理解!
  范祖禹随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手中史料,车载斗量。
  相似的例子,史书上不知道有多少。
  比这更夸张、更离奇的事情都有。
  左右无非是当政者为了粉饰自身而刻意制造出来的虚妄。
  旁的不提,本朝的天书事件,就是人尽皆知,士大夫皆以为耻。
  哪怕天家现在也是能不提就不提。
  但,今日从汴京传来的消息,却委实是叫人深思。
  皇子……不,现在应该是皇太子殿下了。
  这位殿下,移殿御前后,表现出了叫人惊讶的智慧。
  特别是,面对宰臣询问时,能够条理分明的说清楚他個人的意见,同时还没有逾越任何礼法。
  假如汴京那边的消息,确实不虚。
  那么范祖禹,就不得不回过头去审视之前那些被他认为是皇宫大内的太后、皇后,为了粉饰皇子而特意放出来的种种美化事迹。
  他不得不去想——万一……万一,那些事情真的是皇子个人做的。
  那么,如今洛阳城中,元老贤达们,对于那位大宋元良殿下的一切揣测和想定,都得推翻重来。
  想着这些,范祖禹就拱手说道:“相公,下官以为,若汴京所言种种皆为不虚,那就真是社稷之幸,国家之幸也!”
  洛阳群贤,退居洛阳十数年,就是在等这样一个机会和可能。
  官家,固执己见,已经彻底被府库里的金银铜钱,迷住了心神。
  可他哪里知道,天下财富是有定数的。
  不是在官府,就是在百姓。
  现在,朝廷的钱多了,百姓的钱自然就少了。
  百姓无钱,民生凋敝,万业萧条啊!
  如此一来,官府府库里的钱再多,又有什么用?
  司马光却并没有回答范祖禹,而是陷入了沉思之中。
  范祖禹见着,不由得好奇起来,拱手问道:“相公,您在想什么?”
  司马光眼神迷离了一下,看着在他面前,和他昔年壮年时,几乎没有太多区别的范祖禹,沉吟片刻后,悠悠说道:“老夫在想一个事情……”
  “敢问相公是何事?”
  司马光抬起头,看向苍穹:“如纯甫所言,立储制词之上,以皇太后权同听政,皇后权同佐理军国事……乃是宰辅御前请于春宫元良后,群臣殿上集议后奏请两宫而来……那么……”
  “纯甫随我修书也有十余年了,当知道,自古以来历代女主临朝处断军国之权,皆出自于上授!”
  “本朝章献明肃皇后,垂帘治国之故事,便是因真庙遗诏而来!”
  “可如今,两宫垂帘听政,却是宰辅请于元春宫良后再奏于两宫所来……”
  “虽并非直接由春宫元良旨意而来,可也与春宫元良脱不开干系!”
  “既然如此……”
  “春宫元良来日,也可以一纸诏书,收回权柄!”
  范祖禹听着,不太明白,问道:“相公,这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天子若是成年,两宫自当还政天子!”
  司马光闻言,笑了起来。
  对范祖禹的回答很满意。
  这是没有受到朝堂污染的纯正君子之言。
  所以,他对范祖禹点头:“纯甫说得对!”
  天子成年之后,无论是皇后还是皇太后,都将自动丧失对朝政的处断权,都应该主动归政于天子!
  这不仅仅是礼法,也是制度,更是士大夫们的原则。
  可是,司马光知道。
  这种礼法上正确,制度上天然合理,士大夫们全体认同的东西。
  在朝堂上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
  当初,章献明肃垂帘,可是连天子冠冕都穿过的。
  仁庙成年后,这位皇后,无视了朝野上下要求归政的呼声。
  她将权力,一直留到自己咽气的那一刻!
  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就经历过章献明肃垂帘时期的朝堂。
  所以,司马光记得自己父亲对章献明肃垂帘时期的评价:几与武后无异!
  那么,问题来了。
  假如将来皇子成年,而两宫不愿归政或者说有一位不愿归政,怎么办?
  范祖禹看着司马光的神色,也终于反应过来。
  在资治通鉴书局中,范祖禹负责的是唐代部分史料的整理和汇总、编辑。
  他哪里会不知道,那些唐代宫廷内部的血雨腥风?
  只是,范祖禹毫不担心。
  “相公不必担忧!”范祖禹拱手劝道:“我朝自有法度在!”
  大宋不是汉唐。
  大宋文治,经历百年之后,已经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峰。
  条法、例法、成法,无处不在,无所不包。
  虽然有冗官之弊,却再无汉唐之乱政。
  尤其是在经历了仁庙时代后,制度上已经杜绝了女主乱政的可能性。
  当初,慈圣光献垂帘,就被韩忠献公率着百官,逼回了保慈宫。
  士大夫们,只会认同天子秉政的合法性。
  太后、皇后听政,只是事急从权的无奈之策。
  只要天子表现出,他可以秉政的能力。
  那么不需要天子本人开口,士大夫们就会动手,让太后、皇后归政!
  司马光听着,只是笑笑。
  这个后生晚辈什么都好,就是太年轻,也太天真!
  两人正说着话,就有着下人来报:“相公,文太师遣人送来请帖,请您今夜至洛阳资圣禅院相会!”
  一张鎏金的请帖,被这下人,呈递到司马光面前。
  司马光接过请帖,打开一看。
  便见着请帖上,用着‘尹叟敬拜,迂叟敬启’的文字。
  他顿时就笑了起来。
  尹叟就是那位已经致仕的三朝元老,太师文彦博的雅号。
  而司马光自号迂叟。
  将请帖收起来,司马光对范祖禹道:“看来文太师也坐不住了!”
  “纯甫啊,准备一下吧,今夜随我去与诸位国家元老,文坛耆英相会!”
  “自富韩公去世后,洛阳耆英,已久未聚会矣!”说着司马光就露出怀念的神色。
  熙宁变法之后,朝堂上的君子正人纷纷或主动或被动的出外,然后汇聚到洛阳。
  于是,在文潞公(文彦博)、富韩公(富弼)的倡导下,十二位元老大臣,在富韩公之家,置宴备酒,号为耆英盛会,时人称贤。
  后来,留守北京大名府的王拱辰听说了,派人送来书信,也说要加入。
  于是在文潞公的主持下,邀请了知名画家郑奂,在洛阳新建的资圣禅院内的耆英堂,绘十三元老画像,垂于堂中。
  这就是名动天下的洛阳耆英会的来历。
  可惜,自富韩公不幸去世后,耆英会的元老们,已经很久没有相聚了。
  大家都在各玩各的了。
  譬如说,司马光自己组了个率真会。
  文彦博则组了个五老会玩。
  留守北京大名府的王拱辰也组了个同年会游戏。
  如今,时隔两年,耆英会元老再聚资圣禅院耆英堂,又是一次盛会!
  ……
  注:春宫、青宫,都是唐宋太子宫的代称,元良:皇太子的代称。
  一般大臣是不会在私下场合,直接称呼皇太子的,都会代称、指称,以示尊重。
爱小说WWW.IXS.CC努力创造无弹窗阅读环境,大家喜欢就按 Ctrl+D 加下收藏吧,有你们的支持,让我们走得更远!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