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小说

第四十六章:稳重

小说:反清 作者:崛起的石头 更新时间:2023-07-24 23:54
爱小说(www.ixs.cc)开通手机站了,手机用户可以登录 m.ixs.cc 进行阅读,效果更好哦!
  劲风作响,箭衣鼓荡。
  李自敬带着百余名前营精骑跟随在大军旁侧,不久前军令传来,要在今日午时前抵达西安。
  因此各营都是加快了脚步,西安,也愈发的近了。
  策马奔腾,李自敬手持马缰,头戴笠盔,腰跨雁翎刀,颇有些马鸣风萧萧之感。
  有心之人可以发现,李自敬的身上装备齐全,外罩箭衣,内衬棉甲,贴身还夹了一套锁子甲,可谓从头武装到了脚指头,唯独却没有携带弓箭。
  这自然不是军中没有开元弓了,也不是挎不动,是因为李自敬发现,自己好像不会射箭。
  李自敬也曾拿着弓箭试过,但发现脑子里根本就没有射箭的相关经验,拿在手里根本不知道怎么操作,就和烧火棍没什么太大区别。
  就算力气足够拉开弓,射出去的箭矢也都轻飘飘的,飞出去没几步便一头垂落在地上。
  李自敬无奈只能放弃了弓箭这一利器,因为他已经确定,历史上的原身,或许是不会射箭的。
  不会射箭,挎弓也就没有意义,还不如不带,省些力气。
  行军在外,不知什么时候会突然作战,因此保持充足的精力也是必要的。
  不是必要的东西,都可以放一放。
  其实如果按照明军的行军来说,一支正规部队行军是不会都穿着铠甲走路的。
  一般来说,行军的时候都是轻装前进,甲胄由辎重营携带,在接战前再装备齐全。
  但如今西北局势崩坏,虽然潼关得胜,北路依旧不明朗,尤其是还不知道阿济格那三万大军到底在不在关中平原。
  这种情况下,还是穿着甲胄更加保险。
  李自成也是考虑到这个问题,因此前三天的行军速度极为缓慢,一共才走了一百多里。
  这个时代的弓箭手地位极高,也正因为一名合格的弓箭手培养不易。
  这个年代的弓箭不是拉开就射那么简单,李自敬来自后世,本来就没接触过,而且原身也没有这项技能,一点根基都没有,不那么好练。
  现在战情紧急,北路情势不明,没有什么时间踏踏实实的练弓箭,何况就算有充足的时间,骑射也不是一项能速成的本领。
  在军中,许多老营精骑的骑射本领都是转战多年摸爬滚打出来的,这也和按部就班的训练有差别。
  比起学习弓箭和骑射,现在李自敬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自从在潼关被便宜大哥李自成提升为前营制将军,李自敬就一直在琢磨,到底该怎么管好这支部队。
  这可马虎不得,如此乱世,手中的兵马就是安身立命的本钱,历经几次血战,李自敬更是对此尤其看重。
  但话又说回来了,李自敬后世就只在高中干过三年班长,根本没什么管理经验。
  如今骤然去管这几千大军的日常营务、行军训练、作战指挥,实在是两头抓瞎,不知道该怎么办。
  李自敬知道,光用脑袋去想是没有用的,因为他的脑袋里根本没有这种东西。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最好的办法就是看兵书,华夏历史源远流长,古来圣贤留下的瑰宝无数,最不缺的就是各种书。
  正好,现在李自敬最会的就是看书。
  前往西安这四天的时间,李自敬几乎是一有时间就在找兵书。
  很可惜的是,大顺军转战南北,山海关败走以后,就连重炮都扔了,哪还会带太多书。
  李自敬在营中能找到的相关内容十分有限,大顺军从上到下,很少有识字的,因此带的书极为稀少。
  很多人甚至是将书当做擦屁股或者烧火用的,李自敬就从火头军手里,抢救出了一页尉缭子。
  一整本明代复刻版的尉缭子,现在就剩下重刑令这一页,寥寥一百多字而已。
  尉缭子重刑令的内容偏向以重典治军,所谓刑重则人心畏刑,不能说完全没用,但也不能说有用。
  李自敬之前试过影视剧中杀人立威的办法,也是取自看过电影投名状庞青云的做法。
  总而言之,很是鸡肋。
  对付这些久经善战的老本兵,杀一个人起到的震慑作用微乎其微。
  李自敬虽然不明白治军之道,但毕竟是在军中,这些日以来,经验也在逐日增长,很明显能感觉得出来,选锋比杀人有效得多。
  选锋出来的一队一百名前营精骑,几乎成了前营的主心骨,是日后提升成基层军官的不错人选。
  破散的前营军心,正一点点被重新拾起,但是这种变化,并不是之前杀人立威引起的。
  李自敬手中紧紧攥着尉缭子重刑令的残页,心中有些矛盾。
  就这些日亲身经历的经验来说,宽容驭下,比继续处以重典要有用得多。
  但尉缭子毕竟是古人先贤流传下来的兵书,重刑令更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的普遍做法。
  一直以来,李自敬都是看书考试,从来没有想过书本中的知识会有错误。
  这些日的亲身经历,使得李自敬心中对于军队之事,渐渐产生了自己的理解。
  李自敬紧紧握着马缰,将尉缭子的残页揣入怀中,感受微风拂面,清新的空气让人纷乱的心绪肃静不少。
  书是死的,人是活的。
  兵书更大的意义应当是借鉴,而不是随便找到一本什么就要去照着做。
  到底什么时候应该重刑,而什么时候应该宽容,李自敬的心中,现在已经有了答案。
  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或许一开始他会做的更好,但人无完人,李自敬后世只是个学生,不是生来就会军队的这些事。
  宁可犯错,总好过什么都不做,所以李自敬并不后悔。
  想通了这一切,李自敬的心神为之一清,顿时感到天宽地阔,眼眸微微凝紧,看来接下来需要更加稳重才行。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举目远眺,河水在南,平原在前,漫无边际的官道上,乱石丛生,两侧尽是荒芜的田地。
  一路而来,经过数座村庄,却都荒无人烟,这里的百姓早已经逃难进入西安城中,躲避战乱。
  看来阿济格南下的消息,不只是让李自成心惊惧怕,对西安城内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大军前行的脚步声嘈杂,在平原沃野上又显得安静。
  在天连接着地的尽头,几道古老的城墙绵延相连,永定门上,巍峨壮丽的魁星楼正屹立天边。
  仅是看见这冰山一角,大顺军疲惫的士气便是为之一振。
  随着大军前行,广阔的西安城一点点浮出水面,李自敬凝眸远望,只是远远的看见这座古都,便心生敬畏。
  大顺的旌旗在永定门上的城楼迎风飘扬,官道延伸之处人头攒动,一名身着青色箭衣的威武将领正带人迎接。
  那是奉命留守西安,主持关中事务的田见秀。
爱小说WWW.IXS.CC努力创造无弹窗阅读环境,大家喜欢就按 Ctrl+D 加下收藏吧,有你们的支持,让我们走得更远!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