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小说

第14章 颍川名士

小说:三国:汉太祖求我匡扶汉室 作者:寂寞剑客 更新时间:2023-09-27 09:24
爱小说(www.ixs.cc)开通手机站了,手机用户可以登录 m.ixs.cc 进行阅读,效果更好哦!
  秦王赢政17年(前230年),始置颍川郡,两汉沿袭。
  说到汉末三国,颍川郡肯定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个大郡,因为颍川郡有太多世家,也涌现出了太多青史留名的大军师。
  说到颍川世家,首推旬家,荀氏八龙可以说天下闻名。
  然后陈家、钟家以及韩家,相比起荀家也是不遑多让。
  颍川籍的名士则首推荀攸、荀彧以及郭嘉,此外还有陈群、徐庶、戏志才、司马徽、陈泰及石韬等等,皆饱学之士。
  不过徐庶显然是其中的异类。
  因为徐庶不仅习文,而且嗜武。
  读书之余,徐庶还喜欢舞刀弄棒。
  从十五岁开始,徐庶便打服了乡里的泼皮,成了泼皮的头。
  到了十八岁上,徐庶俨然成了阳翟县一霸,县里边的读书人和泼皮都怕他,读书人怕徐庶是因为徐庶学识丰富,经常在清谈辩难中驳得他们哑口无言,而泼皮怕徐庶,则是因为徐庶的拳脚厉害,一言不合就经常打得他们鼻青脸肿。
  这天下午,徐庶跟同县的几个年轻士子正聚集在名士司马徽的山庄里辩经,这些年轻士子之中有石韬、郭嘉、陈群以及戏斗。
  年轻人思维跳脱,喜欢指谪事弊。
  所以辩经辩着辩着就又变成讨论天下大势。
  这跟刘和前世水群时情形差不多,原本说的妹子,可是说着说着就变成讨论国内国际局势,而且一个个都是义愤填赝。
  年方十八岁的郭嘉率先抛出论点,大汉天下不久之后必乱!
  陈郡则持反对意见:“今上颇敏毅,废除党锢之后天下贤才群聚洛阳都畿,因党锢而崩坏之时局亦在缓和复苏,汝为何反说大汉天下不久后必然生乱?”
  郭嘉说道:“党锢虽废,然而祸乱之源仍在,大汉焉能不乱?”
  坐对面的戏斗问难道:“汝方才言祸乱之源,何为祸乱之源?”
  “无他,横征暴敛耳。”郭嘉说道,“今上虽颇敏毅,亦有奋发中兴之志向,奈何只信任阉宦,放任阉宦及族人亲友卖官鬻爵渔肉乡里,而士人也谐价买官成风,至地方任上之后皆是横征暴敛以敛财弥补中馈,似此等行径天下焉能不乱?”
  郭嘉甚至给出了期限:“多则五年,少则三载,天下必乱!”
  听到这,在场的年轻士子们便都有些心情沉重,天下若乱,颍川郡作为天下有名的人口大郡,而且离洛阳又只有不到三百里路,那肯必是首当其冲。
  到时候无论世家高门还是庶族寒门,恐怕都难逃这场浩劫。
  好半晌后石韬才说道:“难道就没人能力挽狂澜,匡扶汉室?”
  “难矣。”郭嘉摇头道,“方今之大汉譬如一病人,已然药石难愈。”
  众士子正在讨论天下大势之际,一个年轻人气喘吁吁的跑进了凉亭之中。
  “阿福。”年轻人跑到徐庶面前,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说道,“有人从洛阳来寻你,带了好多的随。”
  “寻我?还是从洛阳来?”徐庶说道,“吾在洛阳并无友人。”
  “还有十数辆牛车随行。”年轻人又道,“车上似有钱谷布帛。”
  “牛车?载有铁谷布帛?此事真是奇哉。”徐庶闻言越发困惑。
  “元直可速回。”主持辩难的司马徽说道,“或许是公车征召亦未可知也。”
  公车征召和三府征辟是当时两种不同的选官方式,公车是一個政府部门,专门负责替皇帝征召拟用的官员。
  “元直还不速回。”
  石韬和陈郡等人投来艳羡之色。
  徐庶这才将信将疑的起身回家。
  ……
  刘和此时已经到了徐庶的家里。
  徐庶家并不富裕,就三间茅屋。
  “敢问公子,寻我儿阿福何事?”
  徐母在草堂中接待了刘和,战战兢兢的问道。
  徐母年纪顶多也就不到四十岁,但是看上去却已经像个六十多岁的老妪,这显然是因为多年的劳累所导致的,这个年月寡妇不易呀。
  “老夫人别担心,我是专程来拜访你儿子的。”
  “专程拜访我儿?我儿阿福并无贤名,而只有泼皮之骂名……”
  说到这里,徐母忽然吓了一跳,急道:“公子可是公门中人?奉命前来缉拿我儿?好叫公子知道,我儿虽然顽劣,却未曾犯大恶。”
  “老夫人误会了,我不是什么公门中人。”
  刘和连忙解释道:“我真的是来拜访你儿子的。”
  说完,刘和便回头一招手说道:“把礼物都呈上来。”
  刘涣便立刻带着韩九等十几个豪奴将事先备好的礼物呈上来。
  到阳翟后,刘和便在集市采购了不少的粮食及布帛,准备用来招揽名士,徐庶则是刘和的第一个目标。
  刘和原本以为徐庶这会在坐牢。
  这样的话招揽徐庶会比较容易。
  结果到了阳翟后才发现徐庶还没有犯事。
  所以就只能准备厚礼前来请人,也不知道能不能行。
  看到堆满草堂的粮食以及布帛,徐母急得手足无措。
  “正所谓无功不受禄,公子如此馈赠民妇真受不起。”
  “夫人尽管收下便是,当然了,如果待会能够劝说令郎几句就再好不过。”
  然而徐母听了之后却更加担心,再问道:“敢问公子,在洛阳担任何职使?”
  侍立在侧的刘涣便道:“家兄乃当今侍中,天子近臣,其父乃当今宗正卿,而且不久之后便要前往幽州出任刺史。”
  “原来是刘使君公子,请受民妇一拜。”
  徐母闻言顿时肃然起敬,然后双手平措左胸前要向刘和行大礼。
  刘和如何敢受徐母大礼,赶紧伸手搀住,再接着问道:“老夫人知道家父?”
  “何止知道,刘使君乃我徐家之大恩人。”徐母以衣袖抹着泪道,“我徐家原本世居右北平郡无终县,有一年鲜卑胡骑入寇,拙夫以及乡里青壮尽皆战死,若不是刘使君来救,民妇及阿福早已身死多时,活命大恩,民妇不敢忘。”
  “还有这事。”刘和大喜。
  有了这一节,招揽徐庶恐怕就容易多了。
  因为据史载,徐庶事母至孝,只要徐母发话他肯定听。
  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徐庶回家后听母亲说起刘和是刘虞公子,而刘虞又是他们徐家的恩人,便毫不犹豫的拜在了刘虞的门下。
  刘和用的老爹的名义,肯定是刘虞门下。
  刘和又问起颍川名士,徐庶也如实相告。
  “颍川名士,首推水镜先生司马徽,不过此公只怕是不会应征,去岁大将军府及太尉府征辟,水镜先生都未应征。”
  “此外戏斗、陈群、荀彧尽皆名士。”
  听到荀彧这个名字,刘和顿时眼前一亮。
  荀彧可是曹操麾下的头号谋臣,关键时刻的定海神针,好几次,连曹操自己都扛不住压力打算要放弃了,最后是荀彧把曹操劝回来。
  荀彧诸葛亮,是汉末最顶级的内政人才。
  如果能把荀彧招揽到麾下,内政就稳了。
  当下刘和道:“元直,你能不能帮我引荐一下荀彧?”
  徐庶点头道:“替公子引荐当然可以,不过公子别抱太大期望,除非主公亲至,否则以荀彧之才怕是不会应征的。”
  事实也正如徐庶所言,刘和连荀彧的面都没有见着。
  这其实也跟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关,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察举以及征辟制,就是地方官察举加公车三府征辟。
  地方官察举和皇帝三府征辟的最主要的依据是声望。
  声望这东西怎么来的?口口相传来的,但既便是有人愿意相传,也得有东西传,学富五车这种东西很难进行量化。
  辩经也经常变成诡辩。
  那就只能通过其他方式展示卓尔不群。
  所以这个时代的名士高人普通很矜持。
  你越是征辟我去当官,我越是不肯去。
  几番推辞后,名望不就水涨船高了么?
  荀彧虽是真正的名士,却也未能免俗。
  刘和连去了五次荀府,都未能见着荀彧。
  不光是荀彧,荀氏八龙也是一个没见着。
  颍川旬家,根本没把刘和这公子哥放眼里。
  【新书期,推荐收藏追读关乎生死】
  【跪求推荐票、月票,请尽量追读】
爱小说WWW.IXS.CC努力创造无弹窗阅读环境,大家喜欢就按 Ctrl+D 加下收藏吧,有你们的支持,让我们走得更远!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