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小说

第八十七章 李卓的心思

小说:我的盛世大唐 作者:扶余客 更新时间:2024-08-07 00:13
爱小说(www.ixs.cc)开通手机站了,手机用户可以登录 m.ixs.cc 进行阅读,效果更好哦!
  历城五冠庄,在李卓“高唐侯、渤海郡丞”这两重身份的加持下,规模越扩越大。
  已经是一个占地十几平方公里,生活八九千人的大庄园。济水边大王山一带,还有不少沿河仓房,以及不断扩大的工坊。
  五冠庄里,铁匠是占比最高的匠人。除了程咬金支援的二十多人,其他大部分的工匠,都是崔明月趁着匠人躲避徭役的机会,连哄带骗弄来五冠庄。
  他们都在炼铁制造铁器,如果有需要,可以马上转为“战时”,生产武器铠甲!
  李卓现在的潜势力,已经是山东最大。每次盘算家底,难免有些自得:
  “经过六年的努力,我居然一不小心,成了山东最大的地方豪强。”
  五冠庄生活着数千人,暗中控制控五六万人,受五冠庄潜在影响的人,更是难以计数。
  此外,李卓用大隋高唐侯的名义作保。把五冠庄周围的田地,用类似农村合作社的形式。以不低于上一年产量的租金,承包下来。
  让土“地研究所”指导改善土壤,让“种子研究所”提供合适的种子,让“水利研究所”提供水利机械,让……
  经过精耕细作,这些土地的产量,比去年直接翻了一倍。
  那些有了同等收入,却不用种田的农户,都成了李卓小作坊的劳动力。
  被澹台明组织起来,进行一些简单却又新颖的产品加工。运往洛阳交给崔明月销售,赚取大笔钱财,支撑李卓的其他计划。
  在只有三万多户十几万人的历城县,李卓的影响力可想而知。
  李卓用各种轻微手段,影响着整个历城县,无声无息,让人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但只要有需要,强大的影响力就会体现出来。帮助李卓的五冠庄,实际控制历城县。
  李卓在渤海郡也这么操作,只是受限于产量,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
  柳武海和唐世金领命而去,程咬金和李卓走到院子里谈话,李葭跟在身后记录,程咬金先说道:
  “高远,我又问过我手下的那些人,愿意来跟你的我都带来了,你一会儿见一见他们……”
  “你上任半年没有任何动作,但我相信,渤海郡跟历城县一样,已经被你用无声无息的手段,控制在手里了。”
  “整个山东地界,就数你的实力最强,你真打算继续当大隋的官,一直隐藏下去?”
  在内黄县的时候,程咬金透露将来不管干啥,都以李卓为主的心思,李卓当时没有明确的态度。
  李卓知道程咬金出自真心,后面就不避讳他。五冠庄的各种事情,都在往来的信件里详细告知。
  五冠庄的潜在实力,李卓最清楚,其次是洛阳的崔明月,然后就是程咬金。
  程咬金感激李卓的信任,此时也深深的担忧。
  李卓有钱有粮,控制影响着数万青壮,暗地里训练数量极多的护卫,打造一些古怪的兵器。
  他本身又是渤海郡丞,还把历城县和齐郡官府,渗透得像个筛子一样。
  “这种条件啥也不干,实在是太可惜了……”
  程咬金不知道杨玄感等人密谋造反,但他去洛阳一趟,也感受到杨广的迷之自信,各种操作早就让大隋官员离心离德。
  许多人暗自准备,等待时机。李卓若是有所图谋,也要早做准备。
  李卓明白程咬金的苦心,郑重点头:
  “程大哥放心,到合适的时机,自然会让一切出现在阳光下。”
  大隋立国三十年,有不少人经过南北朝乱世,对朝代朝夕更换不会大惊小怪。
  他们在骨子里,对皇帝就少了几分敬畏。程咬金出身官宦之家,也是这样。
  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无论秦汉,亦或是魏晋,都是如此。
  李卓知道这是乱世的开端,也不会有丝毫顾忌,平静的分析:
  “你是东阿县尉,应该知道很多人都快活不下去了,起兵的人会越来越多。群雄并立,结果就是大浪淘沙,只有强者才能够立足。”
  “纵观历史,最后夺取天下的人,往往都不是最强,或者最早……”
  汉高祖起兵前只是泗水亭长,论身份远不及项羽。起兵之初的实力,也远不如项羽。论及战绩,更是和项羽天壤之别。
  最终的结果,却是汉高祖胜项羽,开启四百年的大汉朝。
  当今天下纷扰,强者出头自然名扬天下。
  但世事难料,谁又知道今天的强者,不是明天败亡者?
  能夺取天下的人,必然是强者,还要有天时地利人和。可以早作准备,但现在不用想太远。
  “若是事有不谐,咱们退而求其次,谋求一个传承十代八代,与国同休的家业,也未尝不可。”
  程咬金去洛阳一趟,对他自己有清楚的定位。在王伯当家表示愿意以李卓为主,就是把他自己,定位在功臣辅佐的位置。
  李卓说与国同休的家业,程咬金来了精神,满是好奇:
  “高远,你说的是真的?真有能够传承十代八代,与国同休的家业?要怎么做?”
  与国同休,世代不易的封赏,出现在七八百年之后的大明朝。但认真说起来,效果并不好。
  大明朝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说法。君王固然努力了,但结果怎么样呢?
  在大明的最后阶段,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有几人和大明同休戚?又有多少人背弃了他们的君王?
  清军兵临城下的时候,大明朝与国同休的公侯伯们。开城门投降,可是没有丝毫犹豫。
  就跟明朝把王爷圈养起来,几乎全部养成草包一样。这些世代不易的公侯们,也是一代不如一代。
  全部混吃等死,浪费粮食。还占据国家公器名位,让有能力的人报国无门。
  李卓不喜欢这样的制度,倒是觉得后来的唐朝,在这方面做的不错。
  最起码凌烟阁功臣之后,有能力的继承家世,建功立业更上一层楼。甚至背着谋反罪名的李承乾,他的孙子也能当大唐宰相。
  能力不足的渐渐退出权力中心,把位置让出来,享受富贵,泯然众人。
  一句话,大唐虽大,不养闲人!
爱小说WWW.IXS.CC努力创造无弹窗阅读环境,大家喜欢就按 Ctrl+D 加下收藏吧,有你们的支持,让我们走得更远!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