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小说

第四三〇章 大闹宣德门

小说:暗黑大宋 作者:午后方晴 更新时间:1970-01-01 08:00
爱小说(www.ixs.cc)开通手机站了,手机用户可以登录 m.ixs.cc 进行阅读,效果更好哦!

    王巨想了想说道:“叶默,你将张若水请来”
    “喏。”
    一会,张若水被叶默带了过来。
    “张都知,神臂弓改进如何?”
    “一石五斗。”张若水骄傲地说。
    这个数字可能有些虚夸,因为张若水其人喜欢贪功,实际才开始研究出来的神臂弓最小拉力有的达到了二石三斗,而非是二石。献给赵顼的那张是拉力最小的。
    但张若水说一石五斗,那么最大拉力可能只有一石七斗了,那么也意味着会有更多的士兵能使用它,而且改进的时间也不长,所以张若水的表情十分自得。
    “若此,就将工艺定下来吧,以此先行生产一批。”
    “不是说一石二吗?”
    “西北情况有些紧急,等不及了,再说它造价如此昂贵,也注定了不可能每名弓兵都能使用起它。”
    “这倒也是。”
    来到军器监,王巨才知道后来为什么马黄¥,m.弓一直没有普及,甚至出现了拉力要求更严格的克敌弓与神劲弓。
    原因就是造价。
    一把普通的复合弓,如今造价是一千五百文,十支箭是六七百文。但神臂弓一把造价因为材料要求太过严格,造价几乎达到十五贯,是普通复合弓的十倍!要命的不是弓,而是箭,本来神臂弓其箭成本是普通弓箭的四倍,经过改进,几乎是其七倍八倍!也就是一场战役下来,一名兵士预备五十支箭,就要三十贯成本。
    这个成本。就算以后经济情况转好了。也不可能让每名弓弓兵肆意地装备神臂弓。
    既然是少数精锐军士用。为何不注重其杀伤力?这才出现了克敌弓。
    然而王巨军事思想可能与韩世忠不一样,他看重了杀伤力,更看重了速度,经过改进,依然还是那些精锐军士在使用,那么其速度是其原来的二到三倍。可能射程弱了许多,但总体杀伤力却在上升。
    “西北要开战吗?”张若水又问。
    “必然。”
    “西夏是养不饱的狼啊。”
    “西夏养不饱,契丹人也未必能养饱。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国亦如此。张都知,这段时间你做得不错,我在军器监未必能呆多久,未来我会向陛下推荐你来接任。但你得记住一句话,多点公心,少点私心,处置尽量公正公平。”
    “那就谢过子安了。”张若水惊喜地说。
    王巨说的意思就是少贪,少点人情,公正做事。公平断事。
    然而军器监掌握着全国一半以上器甲的制造,想一想一年朝廷在上面会花多少钱吧。即便少贪,漏一漏,那也是一个油水肥得不能再肥的公差了。
    “不过我听到了一些不好的消息。”
    “工匠们都无关紧要了,就是那些……”张若水沉吟道,王巨将他看成自己人了,张若水也不卖关子了。
    后面的没说,指的就是那些官员与胥吏。原来一半器甲不合格,这些钱到了那些人手中,正是这些官员与胥吏。
    他们手中薪酬实际并不多,那些胥吏们只能得到一些补贴,连正式的薪酬都没有。但暗下的收入太多了,王巨主持军器监,这些人不敢捞油水,不过王巨不可能一直呆在军器监,只有王巨一走,以后还是一个肥差。
    问题是王巨将作家与作头职权分开,都作家、作家以及甲头已经代替了原来的官员与胥吏职责,如果王巨一狠心,那么五库六院只需要两百来名官员胥吏,就可以将五部六院的事务全部领手起来。这意味着会裁去四分之三的官员与胥吏,事实王巨就打算这么做的。
    这些官吏能不急吗?
    “子安,有点难办啊。”张若水又道,他不知道王巨会保留多少,然而同样也看出来,王巨会裁去很多人,而这些人又是有背景的,甚至一些胥吏都有着背景,一旦闹将起来,就大条了。
    “这个我早点有准备,原本我打算是一借神臂弓,二借西夏,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可能西夏不久就会对绥州发起进攻。”
    这就是借势,大家都害怕战争,原因多多,但主要原因就是庆历战争带来的伤害,花了那么多钱,一度让国穷民弊,却连番打了数次败仗,这个失败的原因也很多,器甲也是一部分因素。
    在这个大势面前,谁还顾这几百名小官胥吏的“钱景幸福”?
    “难怪子安一直没有动手。”
    “其实这问题也不大,我就怕有人在幕后推动……所以想请你替我打探某个人在宫中与陛下的言论。”
    …………
    其实从权术角度来看,王巨做得不高明。
    后世演义里丑化了几个人,第一个是潘美,这与权谋无关,是杨业死得太惨烈了,又不能说赵匡义做得不好,于是潘美悲催了。
    另外还有两个人,狄青也成了奸臣,为何?想一想狄青是为什么气死的,再想一想是那些人将狄青气死的,于是狄青只能被丑化。
    还有庞籍。
    庞籍是后来丑化,现世报的,还有刘沆。
    再看几个美化的顶级士大夫,富弼,文彦博,韩琦。
    所以庞籍从郓州改判并州路过京城时,赵祯宣其入对,有过一段对话,赵祯以新相文彦博富弼,意甚自得,问籍籍二相何如?
    庞籍说二臣皆朝廷高选,陛下拨之,甚副天下望。
    赵祯又说,诚如卿言,文彦博犹多私,至于富弼,万口一词,皆说是贤相。
    庞籍则说,文彦博臣顷与同在中书,详知其所为,实无所私。但恶之者毁之耳。况前者被谤而出。今当愈畏谨矣。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文彦博第一次为相时,颇有作为,但有了作为,必然会得罪人。现在被谤罢相,再召为相,文彦博会吸引“教训”,愈畏谨,也就是不会为了做事而得罪人了。
    果如所言。
    然后又说富弼。富弼顷为枢密副使,未执大政,朝士大夫未有与之为怨,故交口誉之,冀其进用而已,亦有所利焉。若弼以陛下爵禄树私恩,则非忠臣,何足贤!若一以公议概之,则向之誉者将转而为毁矣,陛下所宜深察也。
    也就富弼在为相之前。只做了很短一时间枢密副使,所以没有与士大夫结怨。于是交口称赞。现在担任宰相了,想要继续让大家交口称赞,那么富弼只好用国家的爵禄来树私恩,大家会继续称赞,然而那样还是忠臣吗?
    如果富弼不这么做,以大公之心为相,那么必然会得罪人,那么大家不是称赞,而是毁舆了。
    结果呢,大家继续称赞,然后宋朝财政便从文富韩三人手中渐渐出现危机,冗兵冗官现象加深……
    王巨不用学习他们的做法,只要不裁,这些官吏就满意了。
    而且潜龙勿用,以王巨现在的地位,说上不上,说下不下,正是养恩树名之时,得罪人是不明智的做法。其实裁掉了那么多滥竽充数的官匠,制订了职责明确的制度,再将器甲质量提上来,在军器监任上,王巨就做得完美无暇了。
    但最终王巨选择了一条不明智的做法。
    “报应”来了。
    又到了大朝会之时。
    天气更冷,天气也变得很短。
    五更时分,却是一天中最黑暗之时。
    “好多人,”王紫川说道。
    因为早朝时间比较早,有的大臣来不及,怕误了早朝,于是匆匆奔向待漏院,特别那些家离皇城比较远的大臣。于是催生了一些小商小贩起早赶到宣德门前卖早点,生意还不错,因此到了早朝时,宣德门前很热闹。
    这也是宋朝皇室平民化的一种表现。
    但今天宣德门前人似乎特别的多,远远地看去,影影绰绰的一大片。
    王巨虽然感到狐疑,可还是骑马迅速奔向宣德门。
    不过他来到宣德门,脸上立即变得凝重。人很多,不仅是有卖早点的小商小贩,还有许多大臣没有进待漏院,而是站在哪里围观。
    更多的是许多妇孺老幼,以及一些成年人,有的王巨面熟,他们正是被王巨裁减下去的各个官匠。
    王巨表情沉重地下了马。
    这些官匠与妇孺老幼一起围了上来,然后号淘大哭,责问王巨为什么将他们裁减下去,现在他们活不下去了,法不责众,有的胆大,竟然上前来拉扯王巨的朝服。
    “滚!”王巨喝了一声,也没有理睬,进了皇城,去待漏院。
    王珪悄然上前,道:“子安,有些不妙啊。”
    “谢过王学士,”王巨躬身道,不管王珪是不是良臣,但也是目前为止,唯一正式向王巨示好的大佬。而且以前王巨还拒绝了王珪的榜下捉婿,这个情份王巨要领的。
    进了待漏院,王巨整了整官服,他及时进了皇城,否则继续下去,可能连朝服都被拉坏掉,那个糗才会出得大。
    有的人脸上幸灾乐祸,还有的人脸色平静、沉思、担忧。
    王巨扫视一眼,他表情更凝重。
    因为从这些人的表情他看到了一个巨大的隐患,也就是嫉恨他的大臣不少,支持的大臣却没有几个。
    一会儿太监过来传旨进宫。
    早朝开始。
    大程走了出来说道:“前段时间,军器监裁减近万名工匠,虽以国谋利,然裁之太过急躁,京城物价昂贵,裁后一年仅给五贯贴助,一家人何如得活?今天早朝之时,几百工匠带着妻儿老小,衣衫褴褛,面带菜色,请求王巨给其活路。陛下,虽以国谋利,然国也以人为本,近万名工匠,包括其家属,几达五六万人也,仓促裁减,又无活路,必危及京城太平安全,望陛下三思。”
    这也是一种说法,裁是好事,但也要让这些人活吧。
    大程说完,吕公著走上前道:“程颢此言极是,臣以为先将这些工匠召回军器监,仿效厢兵裁减之策,愿者裁之,不愿者则留之。如此,军器监雍肿可解,又不会产生民怨。”
    这个说法更迷惑人了。
    厢军那个裁减之策,正是王巨提出来的。
    关健厢军与军器监不一样,厢军多做的苦役,对技术要求不高。军器监是技术活,所以王巨花了很长时间进了考核。如果再按照厢兵那个裁减之策,那么愿意离开的人反而是有技术的人,不愿意离开的人则是那些滥竽充数的人,如何了得?
    所以王巨在裁减之前,提出了加薪酬,又挂了那副楹联,杜绝贪墨克扣,提高官匠的收入,就是要留住这些官匠,不让他们故意考不好离开军器监。
    如果按照吕公著的做法,大事休矣。
    但现在问题就摆在这里,如果王巨不同意,这些人继续闹,人又多,抓又不好抓,而且闹下去,人会越来越多,到时候连朝廷脸面都丢了。
    赵顼在宫中也听说了,于是郑重地看着王巨。;


爱小说WWW.IXS.CC努力创造无弹窗阅读环境,大家喜欢就按 Ctrl+D 加下收藏吧,有你们的支持,让我们走得更远!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