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小说

第三百九十三章 持续性的打脸(上)

小说:一品富贵 作者:午后方晴 更新时间:2017-03-31 17:45
爱小说(www.ixs.cc)开通手机站了,手机用户可以登录 m.ixs.cc 进行阅读,效果更好哦!
  田锡这份奏折来得有些晚。
  可能宋琪也动了手脚,田锡不是老百姓,他是以右补阙的身份知睦州,有言事权,宋琪不敢克扣这份奏折。但他也好办,只要扣留一段时间,风头过去,再将它呈上,对宋琪便构成不了危胁。
  宋琪精心算计。
  实际他何必如此。
  即便他现在主动退出相位,宋九也不想进入东府。
  西北的那盘棋还未收起来呢,宋九会离开西府么?
  继续。
  李继迁从夏州逃回地斤泽后,看到宋朝又对他不管不问,于是时不时带着兵马,从地斤泽出来,到银夏逛一逛。
  赵匡义忍无可忍,派田钦祚与袁继忠二人带兵巡护夏州与银州,李继迁在葭芦川与三岔口连吃了两回败仗,又灰溜溜地逃回地斤泽。
  但也不是没好处,这证明了宋琪等人的说法,李继迁不足为患,仅是一个讨厌的流寇罢了。
  李继迁却在宋琪的争执中高速地发展。
  宋九的做法,使忠者愈忠,叛者愈叛。眼看着诸道路与砦堡渐渐进入竣工时期,一些不轨的部族终于做出选择。这使得李继迁身边迅速聚集了一万多兵马。
  再加上宋朝的安抚政策,李继迁十分着急,便与谋士张浦说道,我们的土地荒芜已久,跟随我们的部民都快揭不开锅盖,没有饭吃谁愿意打仗啊。现在赵家正以金钱诱惑分化我们的力量,我们该怎么办呢。
  其实不用多,若再给宋朝两年时间,所有工事修竣完毕,李继迁将会很头痛,弄不好他只能永远地在南河套大沙漠里溜达。
  张浦认为不是出兵的时机,力量仍太薄弱了。不过他认为银夏二州难以攻打,宥州却是一个好地方,物产丰富。又有横山之险而守,还有,那就是野利部。野利部正分布于宥州南边的横山地区,南接延州的保安军。
  然而野利部心中也在犹豫不决,最终没有配合,导致李继迁攻打宥州兵败。
  不过李继迁让前线诸将士感到很头痛。
  无他故,地斤泽也。
  这里不便用兵。有人在这里大肆用兵,后来的辽兴宗,那一战辽兴宗输得有多惨?
  因此给了李继迁再度恢复发展壮大的时机。
  兵败宥州后,李继迁继续与宋朝扯皮,俺投降吧,但让他进京他又不进。一面又让弟弟李继忠四面招揽人马。在宋朝皇宫失火时,李继忠捞来一条大鱼。西北大部族咩嵬部首领魔病人乜崖素带着他的部族投靠了李继迁。
  得到这股力量,李继迁势力大振。
  于是数万铁骑闪电般地扑向夏州西北的王庭镇。
  曹光实与尹宪在夏州未反应过来之前,王庭镇失守,数百宋朝守兵,以及周边近万百姓,全部被李继迁掳获。
  赵匡义得知后大怒。
  正好宋九花了无数心血。绘出了一个南河套的大约地图送到了曹光实手中。
  曹光实与尹宪根据这个地图,以及以前在宋九授意下散布出来的情报网反馈上来的各种情报,制订了详细的计划。
  李继迁不觉,仍与李继忠张浦带着军队四处骚扰宋军,以及从宥州到夏州、银州与府州以西以北的诸堡砦都无法建设。
  十月的一个深夜,尹宪与曹光实二人带着数千精骑,扑向了地斤泽。也许在地图上看不远,只有几百公里。若是开车,三四个小时就能开到了。实际在当时,想要实施这一战略是十分困难的。夏州往北就是王亭镇,然后是安庆泽,黄羊平,再向百一百多里才是地斤泽。中间有崇山群岭,有戈壁沙漠。也有一些绿洲,可这些绿洲上的部族多是倒向李继迁的。
  但就是这种恶劣的环境,让曹光实与尹宪奇迹般地将军队悄悄抵达地斤泽。
  此战击杀李继迁无数手下,多个营帐被烧毁。包括李继迁的正妻罔氏与另一个妻子野利氏全部被抓获。
  李继迁只好耻辱地逃出地斤泽。再次开始了流浪生涯。
  但就是如此,李继迁仍带着兵马,逃出了宋军堵杀。
  这也是多种原因造成的结果,一是曹尹二人手中活动的兵力少,茫茫的大漠成了李继迁最好的掩护。二是李继迁的狡猾。
  ……
  “陛下,臣以为李继迁不足为害也。”宋琪说道。
  李继迁数战数败,宋九都找不到借口来反驳他的话,最后只好说了一句:“可为什么他还能活蹦乱跳地活在南河套上?”
  “大漠之掩护也,陛下,以臣之见,不如让李继捧回夏州,让李继捧安抚,各族归心,李继迁失去民心支持,朝廷到时候自可手到擒来。”
  手到擒来?
  宋九心中冷笑。
  若真是如此,都不会有后来的西夏国。
  不过李继迁先前的表现确实太不给力了。包括宋九都感到了失望。
  他心里琢磨了一下。
  因为李克文没有能力,朝廷将李克文召了回来。
  现在夏州的权利全部交给了曹尹二人手中,没有羌人共治,虽然自己说了那个代表制,这些党项人也不会服气。
  而且李继捧懦弱,不足为害。
  宋九还想到了几件事,不知道另个时空宋军怎么样,但这个时空宋军应当会变得更强。包括大量武器铠甲,在自己主导下,铠甲开始轻便化。可能防御力量削弱了一些,但在行军速度上会更快一点。
  以及丰厚的奖励抚恤制度,士气上也应当会更高一点。至少在这个制度下,兵士更敢于作战。
  西北诸道路与堡砦完成了八成,难缠的横山地区也完成了六成,也就是朝廷能控制一半横山地区了。差的就是宥夏银这一段,在李继迁骚扰下,工族陆陆续续地,至今只完成了四分之一。但比没有肯定要好得多。
  因此最后宋九也没有作声。
  实际宋九心中有一个很不好的想法,宋琪五次三番地给自己上眼红,那么就让李继迁来替自己打宋琪的脸吧。
  宋九回到枢密院。
  他未表示反对,不代表着真正不作为。
  先写了两封信。分别给折家与王家,请他们务必配合,侦探南河套的地形。
  南河套范围太大,若是从古长城向北计算,到黄河这一地区面积都比后世的浙江省面积大。
  还好有折家与王家,不然李继迁得到屈野河各部支持,后果更严重。
  也还好。他的不争气,甚至都没有吸引萧燕燕的注意。
  不过从眼下看,宋九很有些想不明白,李继迁除了百败百战的那种精神,并没有表现出在军事上有何修养。难道这是一个李绩式的成长人物?
  接着又下了一道命令,让曹光实将李继迁的妻子野利氏送还给野利族。并且隐晦地暗示,让野利族将这个妇人重新改嫁。
  这是一种试探。
  宋朝君臣可能不知道,未来这个野利部又出了一个西夏皇后,成为李德明李元昊的忠实打手。
  而且他们就居住在横山,一旦与李继迁联手,或生出反意,影响同样深远。
  这就是一个机会。若野利族听从了自己的话,将女儿改嫁,从此与李继迁一刀切开,宋九不戒意给他们一个机会。若是不想一刀切,那么他们也是宋九的目标。
  宋九又喊来一个堂吏,让他送一个帖子去三司。
  一会儿堂吏带来一份厚厚的文书,宋九打开翻看。
  这是三司的财务报表。
  一年还没有结束,不过大约摸的财税收入与支出能看出来了。
  这一年风调雨顺。国家那么大,总有些灾害,可规模不大,地方上就消化掉了。再加上前线没什么战事,就包括对辽东都没什么支援了。国家财政情况十分良好。
  宋九看完,对石显说道:“我们出去看一看兵士。”
  随着禁兵越来越多,不是所有禁兵都在开封城的。洛阳有,大名府也有,宋州那边同样有,但主要集中在开封附近。这个宗旨宋九并没有变动。变动的是将兵士从城市转到了乡村。
  有没有提高其战斗力,这个不大好比较。
  但有两条能看到变化,第一个是国家养兵成本下降了许多,第二个兵士生活成本下降,家庭情况在改善,象以前那样许多兵士迫于生活,让妻子充作军妓的情况少了许多。
  两人先从皇宫西边的军营察看。
  然后又骑着马去了郊外。
  郊外就是宋九的屯兵制。
  一分为二,一为粮田,按耕地优劣,每年每亩上交两斗到五斗粮食,余下者归兵士本人所得,多劳多得。忙时务农,闲时练兵。
  二为布田,载桑植麻种棉花。这个归家属经营与所得,不用上交。
  类似于轻租田,但又不是,因为有轮戍制度,还有兵士退伍与牺牲后补充的新兵,因此一年一计算,先根据情况每年重新划分给各个指挥使,再由各个指挥使划分约十将,由十将划分给兵士。
  因为上交得少,所以一开始出现许多兵士不习惯农活,将它租给百姓。
  不过后来看到一些兵士肯放下身体,家中情况得到改善,甚至有的妇女勤快,养猪养鸡,一家人生活迅速好起来。还有一年一轮制度,让佃户经营变得很麻烦,渐渐这种情况少了。
  特别是后面补充的新兵,他们多是从农村来,不存在习惯与不习惯的问题。渐渐它成为一种稳定的制度。
  以前兵士给予的包括钱,粮,与布,还有石炭等物资。
  主要就是钱粮布,但这种制度下,兵士不用再给粮布,所以养兵费用在渐渐下降。
  至于隐形的,那就是劳役下降,这个不大好计算了。
  宋九看的不是这个,看了两处兵营后,宋九问道:“石公,你看这支军队可用否?”
  “可用,士气高扬,家人衣食无忧,堪比唐朝初期之府兵也。”
  “唐初府兵吗?”宋九苦笑。也许吧,可是李靖在哪儿,李绩在哪儿?
  〖
爱小说WWW.IXS.CC努力创造无弹窗阅读环境,大家喜欢就按 Ctrl+D 加下收藏吧,有你们的支持,让我们走得更远!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