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小说

第三部大地风云 四百十三 刺刀

小说:血沃轩辕 作者:西方蜘蛛 更新时间:2017-07-18 16:59
爱小说(www.ixs.cc)开通手机站了,手机用户可以登录 m.ixs.cc 进行阅读,效果更好哦!

  生在崇祯十七年的山海关之战,是一场改变两个朝廷命运的决战。在这场决战后,大明如同欲火的凤凰,得到了重生的机会。他就如同一个巨人一般,重新出现在所有人的面前。而那个曾经蛮横的满清,却因为这场决战,而急地消亡下去!
  三朝对立的局面,是任何国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相比之下,“大昌”帝富绶政权,因为其背后有大明帝国撑腰,相对来说显得更加平静一些。除了摄政王硕托,每月总会组织一些并不成气候的“反攻”以外,一直都没有闹出什么大的动静。
  “统元帝”多尔衮,接连吃到败仗,使得原本一心支持他的蒙古人,对他能否取得最后的胜利也渐渐产生了怀疑,态度也远不如当初般热情,这更始曾经掌控着满清政权,一手遮天的多尔衮的日子愈地不好过起来。
  在盛京朝廷一方,进入大明景平三年的时候,朝政已基本由吴三桂,多铎两人把持,想对于多铎来说,有着洪承畴、祖大寿两人协助,并有盛京将军阿克顿成为自己的坚实盟友,势力进一步扩充起来,这位“平西亲王”,已隐隐然成为了多尔衮第
  出人意料的是,吴三桂在把持朝政之后,并没有大肆扩充他的心腹精兵汉军正红旗。他反倒是积极整顿满八旗人马,征召满人中十五岁以上。四十岁以下地青壮年从军。在短短的时间内,使满八旗重新拥有了三万五千精兵,五万后备部队。
  从这一点上来看,吴三桂倒是非常效忠于满清的。他甚至还把调动指挥军队的军权,分出了很大一部分交由多铎等满人指挥。这位平西亲王当真像足了他曾经的兄弟,大明的忠勇武英王朱由斌。是忠,是奸,是好,是坏,只怕没有人说得清了……
  而在这个时候地大明。却是和满清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明军几大主力部队,尤其是山海关一带以及边境驻防部队,已经基本完成换装。随着热兵器在这些主力部队中大规模地普及,沉重的铠甲已经被基本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轻便的作战服装。
  以督军大将军指挥地山海关驻军来看,士兵们统一穿着由布料制成的“明二式”步兵野战服。颜色为铁灰色。穿黑色中长皮靴。统一使用“武英六型”或“江南九型”火枪。随身携带震天雷五枚。步兵专用刺刀一柄。
  做为进入热兵器时代的大明军队,已经基本抛弃了刀枪。而一旦进入肉搏战,则使用火枪的明军士兵会显得非常吃亏。在这样的情况下,由朱斌指导下研制成功的刺刀应运而生。这种刺刀用弹簧卡笋与枪连接。靠弹簧制动装置将刺刀固定在枪口一侧地凸笋上。这类刺刀多在护手处设有枪口环,上刺刀时套到枪口上,增加与枪连接的可靠性,刀身设计比较灵活,从枪上取下后可作匕或其它工具使用。非常便于握持。
  刺刀一经问世,便受到了广大明军官兵的欢迎。本来如何解决火枪手近战问题。一直是让明军将领头疼的问题。而刺刀这一小小的明,却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难题。
  似乎是上天为了配合刺刀的问世,在景平二年六月的时候,在山西天降陨铁,砸坏了当地人的一间房子。还好当时无人在内。没有造成什么伤亡。这在当时是被视为不吉利地象征,当地官员急忙派人将这块陨铁送到了京师。
  送到武英王手上的这块陨铁。引起了武英王极大地兴趣。他知道这种所谓“不吉利”的东西,其实就是天上落下来的陨石而已,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过让他产生兴趣的是,这块陨石地成分看起来似乎和自己地铁血宝刀非常相像。
  当他找来工匠询问,工匠在仔细辨认了之后,非常肯定地告诉朱斌这块陨铁和武英王用的铁血宝刀根本就是完全相同地材质。
  自己正是靠着这把宝刀才来到了这个时代,并且为大明开创了一段完全不同的历史。那么现在从天而降的陨石,难道又在向自己预示着什么吗?几百年后,会不会又有一个和自己有着相同遭遇的人,借助这块陨石的力量再去开创一段历史?
  朱斌觉得自己的这个想法有些可笑,几百年后自己的尸骨都早已成灰,还去想这些荒诞不经的故事做什么?他当场就让这名工匠,依照刺刀的样式打造一把出来。而这名工匠也果然没有辜负武英王的期望,耗费整整两个月的时间,一把泛着寒光的刺刀送到了朱斌的手里!
  朱斌对比着铁血宝刀和这把刺刀,同样材质制成的两把武器,泛着几乎相同的凛冽的寒光,就像一对孪生姐妹一般,骄傲甚至有些傲慢地在那看着朱斌,似乎正在那告诉自己的主人,一段段从没有人知道的历史,都将由她们来开创。
  在刺刀的正反两面,按照朱斌的意思各刻着四个字:
  “日月昭昭,天佑中华!”
  是的,日月昭昭,天佑中华!将刺刀一致对外,用我们的铁血和热情去打造一个最庞大的帝国!去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巍巍中华。将刺刀一致对外,用我们的忠诚和勇敢,去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巍巍中华!
  而在大规模的换装中,被盛传的最广的,即是刘风和郭飞负责组建的部队。这支部队很少有人能够亲眼见到,据说规模在两万人上下,全部身着黑色军装,使用谁也没有见过的秘密武器,其保密性连大明三级以下地将军都无缘一睹其真容。
  而据曾经有幸一见的郑天瑞事后曾对人说道:“这是未来战场上两支具有决定性打击的力量。当战局呈现胶着状态的时候。它们的出现,将很快使胜利的天平扭转。最为可怕地是,这两支部队从军官到士兵,都是那么地极度渴望战争……”
  正是因为郑天瑞的这番话,以及这两支部队的高度神秘性,因此也便拥有了一个绰号。“神秘的黑色骑兵”。也许是刘风本来就是江南军骑兵的创建人,这才有了“骑兵”这样一和称号。不过据说这两支部队地官兵好像都对这个外号比较满意。
  这时的大明拥正规军步兵二十七万,其余兵种十七万,预备军八十万,全国总兵力达到了一百三十七万有余。当然,看起来正规军步兵显得是少了一些,但从朱斌开始掌权开始,就一直推行着精兵政策。兵贵精而不贵多,一个训练有素的士兵完全能够抵得几个普通士兵。
  在军事实力急增长的同时,大明国内有条不紊地推行一系列既定的经济政策。尤其是第一笔国债的顺利兑付。让民众对大明朝廷地信任到了一个空前的地步。那些在行国债的时候,以商人特有的精明大量购买的人,尤其是海盐的陶家父子,都在第一笔国债兑换后,获取了大量的利润,而那些犹豫着只购买了少量国债,甚至一两银子也没有购买的,这时都未免懊悔不迭。早知道这样子,又何必当初呢?可惜地是这世上可没有后悔药可吃了。这些人只能再眼巴巴地等待着朝廷什么时候再行下一笔国债……
  不过真正得到实惠的,还是那些当初被近乎强行将国债分摊到手里地普通百姓。当初他们拿着这些纸张的时候,心里还对朝廷充满了不满,天知道这些东西到时候会不会变成一堆废纸。但现在这种不满,却变成了强烈的感激。
  越来越多的新式学堂在大明各地如雨后春笋般绽放。这些学堂不教八股文。传统的诗词歌赋也只是做为选修课。而更多地是将学子们带到一个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地新奇世界。民智的开启也许并任何形式地变革都更为重要。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大明保持永久的活力。
  为了让更加多的孩子能有求学的机会,朝廷特别做出了一个决定。凡任何年满六周岁的孩子。都必须接受教育。而做为那些实在无法交付得起学费的家庭,当地官府将给予一定的补贴,乃至于全部学费都可以以欠款的形式存在。
  所谓的欠款求学,即是在学子成*人并获得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后,可以分期偿付当初欠下的学费,这其中并不产生利息,而这一点,也让绝大多时的孩子有了更多学习知识的机会。只有学了新的知识,才会有好的前程,这样的理念正在一步步被植入到百姓们的脑海中。
  工业化的道路虽然进展得没有其它方面那么快,但毕竟还是在朱斌的全力支持下,一步一步地向前展着。那些什么珍妮纺织机、螺丝切削机床、纽考门蒸汽机等等,朱斌只能把大概是个什么意思告诉那些皇家科学院的人。
  他也不是一个全能的天才,自己那个时代到处可见的诸如电灯等等,要让他详细地描绘出制作全过程,对武英王来说可就有些勉为其难了,不过他也坚信,只要自己能把大致的情况给说了出来,以大明人的聪明,迟早都会研制出来的!
  越来越多长相奇特的西洋人,出现在了大明的京师中。这些人中,有物理学家,有天家,有数学家,他们都是被朱斌派往欧洲的特使,不惜重金所聘请而来的。当然,这其中也有早已成为大明官员的汤若望和马葛利等人的巨大功劳在内。
  在他们写回国内的信件中,告诉他们的朋友,在遥远的东方有个庞大的帝国,在这里,有着全世界最优秀的工作环境,有着全力支持一切可能的科学明的朝廷。在这里,你只需将全部的智慧都运用到你的研究领域,而不用去考虑其它任何的事情……
  显然,汤若望这些人的信件,深深打动了那些欧洲人的心。正当他们犹豫着去还是不去的时候,来自于东方古国的使者,总会适时地为他们送上一笔丰厚的路费。并且,会很郑重地告诉这些人:
  “你们去,仅仅是看看而已。如果你们愿意留下,那么明朝会给你们所需要的一切。如果你们不愿意留下,那么我们的朝廷也绝对不会勉强。我们会给你们同样的路费,然后派出专员将你们再送回来。”
  在这样的承诺下,起先是有部分人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带着丰厚的路费来到了中国。在大明,他们看到了政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支持着一切的科举技术。以巨大的资金,维持着一切有可能诞生的明……
  来的人很多便不愿意就此回去了,他们留在了这片陌生的土地,在一个陌生的国家里完成着他们毕生的梦想。而为了他们能够更加安心地工作,大明除了提供给他们丰厚的资金外,甚至还把愿意来到中国的他们的家人接了过来。
  纵然是那些过不惯东方生活,而恋恋不舍回去的人,大明也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将他们送回到的自己的国家,并且郑重的承诺他们,无论他们时候愿意再来大明,大明都会随时随刻地欢迎他们的到来。
  回到自己国家的这些人,赞美着他们看到的一切,赞美着大明这个国家。而他们的话很快就在欧洲各过传开,更加多有才能的欧洲涌向大明,开实现自己的理想。
  当然,这些人中的确有大量具有真实才华的人,但却也有很多抱着财梦想,来到大明,企图不劳而获的无赖、流氓。
  对于这一些人,朱斌也不过放过,在金钱的刺激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选择加入到了雇佣军的行列,到大明景平三年,仅雇佣军一项,明军就有两万余人!
爱小说WWW.IXS.CC努力创造无弹窗阅读环境,大家喜欢就按 Ctrl+D 加下收藏吧,有你们的支持,让我们走得更远!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