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小说

第五百四十七章:炫耀

小说:兼职风水师 作者:不定型啫喱水 更新时间:2017-11-09 11:24
爱小说(www.ixs.cc)开通手机站了,手机用户可以登录 m.ixs.cc 进行阅读,效果更好哦!
  据史书记载,廖、曾两姓都从宁都徙居兴国三僚,
  “盖两家冢宅,皆筠松所卜而贻之谶云”。(明嘉靖董天锡编撰《赣州府志
  人物志》)。可能是因为这一缘故,三僚人非常愿意跟外人介绍杨救贫为三僚卜地开基的传说。
  据说曾文辿是杨救贫的首座弟子,也是三僚曾氏的开基祖先,自从在黄禅寺偶遇杨救贫之后,便与杨救贫云游天下,但是曾文辿一直都想寻找一块吉壤,世代定居下来。
  在宁都的赖村,曾文辿希望在那里安家,在他看来,那里的风水可以出大官,杨救贫说那里的山是秃头山,只会出大盗。
  后来在雩都的平头寨,曾文辿说这里是
  “五虎下山,狮象把水口”,将来子孙肯定兴旺发达,谁料杨救贫又说他看错了,这是
  “五鼠下山,猫儿把水口”。曾文辿发现三僚的风水不错,子孙可以世代为官,于是告诉杨救贫,他已经找到了一个
  “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凉伞遮荫”的好地方。杨救贫来到三僚一看,果然是一块肥沃的盆地,山水环绕,盆地中间有一座长条形的石峰,在遥远的盆地边缘有一棵高大的松树,树底下卧着一块圆形的巨石。
  但是,在这位风水大师的眼里,看到的却是一块适宜风水先生世代居住的地方,整个盆地就是一个硕大的罗盘,盆地中间的长条形石峰酷似罗盘的指针,而松树和巨石则是风水先生随身携带的雨伞和包裹。
  他说,住在这里,子孙后代端着罗盘,背着包裹出门。原来杨救贫担心死后风水成为绝学,希望徒弟们能够世代继承他的风水地理学问。
  杨救贫和他的两个弟子一起,在盆地中间搭起茅棚住了下来,一人一座茅棚,茅棚为
  “寮”,故称
  “三寮”(现在为
  “三僚”)。曾文辿将全家迁往三僚村定居时,杨救贫特地为他择址定向,并作了一份地钳记流传至今:“僚溪山水不易观,四畔好山峦;甲上罗经山顶起,西北帘幕应;南方天马水流东,仙客朝拜中;出土蜈蚣艮寅向,十代年中官职旺;今卜此地为尔居,代代拜皇都;初代钱粮不兴大,只因丑戌相刑害;中年富贵发如雷,甲木水栽培;兔马生人多富贵,犬子居翰位;今钳此记付文辿,三十八代官职显”。
  明清以来,曾氏后裔人文蔚起,出了许多人才。据说海外的风水考察团来到三僚,都会拿着这份地钳记,寻找其中的
  “天马水”、
  “出土蜈蚣”、
  “罗经山”和
  “甲木水”。
  第二天,杨救贫头戴斗笠,脚穿草鞋,身背罗盘,手持拐杖,把赣州城附近的山山水水踏勘个遍,都没有发现什么怪异之处,后来他出了建春门,沿江而上,远远看见一座形像大船的石山,临江而立,好像要乘风破浪迎头驶来,觉得有点惊人,于是他爬上了那座石山,站在大石头上,俯看贡江江水汹涌咆哮,远看赣江烟波浩渺,大有漂江出海之势,不觉心有所动。
  急忙下山,找到当地长老,询问这座大山的来历。长老告诉他,这石山有个传说,在很久以前,这里本来没有这座山,只在江边有块大礁石,不知触沉多少上下船只。
  后来有一个神仙,驾着一艘木船经过,眼看要触礁沉没,幸好神仙有法力,把船一提,提上了那礁石上,不但没有撞沉,还将船稳稳地托住了。
  那神仙说:“谢谢你,就把这船送给你吧。”以后这船和礁石慢慢地就粘在一起了,竟成了一条船,而且随着江水逐年一升。
  亦不知经过多少年代,就成了这座船一样的石山。杨救贫听到这此传说,心想:天生尤物,都有异形,这船形石受日月之精华山川之灵气,年深日久,已成了精灵,它既然像船,就必然想要漂江出海,不发大水,它为何漂得动?
  想必年年所发大水,而且越发越大,大概就是它在作怪,必须把它镇住。
  杨救贫回到赣州,叫卢王命令铁匠,打了一付千斤铁锚,沉入石山脚下的江底,自已带一帮石匠,重登石山,架起罗盘,定好方位,在阴阳八卦的风雷穴位上,深凿一个石洞,凿着凿着,石洞里竟然冒出一股水来,杨救贫一见大喜:“成了,船底漏水了,它再也莫想漂江出海了。”果然,从此以后,贡江再也不年年发大水,两岸田不再被淹,赣州城永保平安。
  黎民百姓为了感谢杨救贫,便在这座石山上修起一座杨公祠,每年祭祀,以示感恩戴德,把这座原来无名的石山,称作
  “杨仙岭”。
  自杨救贫将风水堪舆之术带出皇宫,在三僚授徒传业以来,许多地方在修建官府民宅、学宫书院之前,都会延请三僚地师择址定基,其中的代表作当属明皇陵十三陵。
  公元1402年,朱棣在金陵登基,他嫌金陵的水口石头朝外,意欲迁都,于是在永乐元年改燕京为北京,征三僚地师廖均卿等前往相都,规划宫阙。
  既然定都北京,自然要在京师附近建设皇陵,永乐六年三月开始,廖均卿等地师历时半年,踏遍京师周围百里土地,终于在北京昌平县东之黄土山觅得吉壤。
  八月,廖均卿等人将相度黄土山之地图、地钳记,拟成奏章进呈永乐皇帝。
  朱棣亲往察看,见该地明堂广大,群山若封似闭,中间水土深厚,蟒山、虎山分列左右,如天然门户,甚为高兴。
  立即降旨封黄土山为天寿山,圈地80里,作为皇陵禁区。授廖均卿为钦天监灵台博士,督修长陵。
  在督修长陵期间,朱棣决定在黄土山建陵后,便赐廖均卿金剑一把、银锄一张,令其立向点穴,打开金井,不料泉涌不止。
  百官认为是掘伤地脉所致,欲治廖均卿欺君之罪。廖均卿说,黄土山其穴洪水滚滚,乃真龙之聚处,穴法无偏,只要圣主帝星鸾驾到,涌泉即止。
  朱棣果然鸾驾同到黄土山,但泉水却依然涌滚不止,朱棣龙颜大怒,命廖均卿迅速止住洪水,稍若不止,命在悬丝。
  廖均卿取出罗经地下一照,喝起山来,喝山将完,洪水即止。廖均卿又奏欲再深三尺方好,并断言再深三尺,下有石盆一个,石鲤一对。
  朱棣准奏。果然掘得石鲤石盆,朱棣龙颜大悦:均卿非凡间子,诚有仙风道骨。
  喝山山应,呼水水止。从此对廖均卿敬若上宾。
爱小说WWW.IXS.CC努力创造无弹窗阅读环境,大家喜欢就按 Ctrl+D 加下收藏吧,有你们的支持,让我们走得更远!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