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小说

第六章 学文(求推荐票)

小说: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更新时间:2018-04-03 00:05
爱小说(www.ixs.cc)开通手机站了,手机用户可以登录 m.ixs.cc 进行阅读,效果更好哦!
  在朱棣看来,自己的孙子是神童,自然也要安排一个神童当老师。
  虽然是蒙师,但是朱瞻基是皇孙,所以内阁首辅解缙,这个曾经的著名神童成为了朱瞻基的老师。
  当然,这个时候的内阁首辅可不是什么高官,没有半分实权,只是皇帝的参谋,内阁首辅也才三品。
  到了后来,内阁才逐渐操持了朝政,并且兼任六部官员,才变成了一品。
  朱瞻基对解缙的大名还是有些了解的,因为他是《永乐大典》的总编辑,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不过这个人虽然博学多才,却是个情商极其低下的二愣子,口无遮拦,得罪了太多人。
  朱瞻基对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死因,竟然是被灌醉后埋进雪堆冻死的。
  有一个这样的老师,朱瞻基也不知道是祸是福。
  他当老师的好处是他擅长书法,博学多才。坏处当然是他拉仇恨的能力太强,以后说不得要帮他这个二愣子擦屁股。
  想到以后为了他要跟朱高煦,纪纲这样的狠人打擂台,朱瞻基就觉得头疼。
  永乐元年,朱棣忙着清除建文帝余孽。
  凡建文年间贬斥的官员,一律恢复职务。建文年间的各项改革一律取消,建文年间制定的各项法律规定,凡与太祖相悖的,一律废除。
  为了让自己的皇位显得合法,他不得不善待读书人,并且提拔了一大批原建文帝时期没有政治偏向的文人,帮他吹嘘扬名。
  崖山之后,蒙元入主中原百年,有气节的文人世家几乎被清除一空。
  从朱元璋时期开始,文人就只是皇帝的应声虫而已。
  朱棣夺取了侄儿的江山,也唯有一个清流方孝孺刚正不阿。
  何谓清流,也就是嘴炮而已,办不了半点实事,于国于民没有半点贡献。
  天下太平之时,清流可以作为平衡朝堂的工具,乱世之时,清流就是拖后腿的废物。
  朱棣就是看出了方孝孺一心博名,却没有半点能耐,干脆地一杀了之。
  对文人,他虽然利用,却从来没把他们当回事。而且文人他也只用具有实干之才之人,嘴炮在他这里是没有市场的。
  他虽然不重视文人,对于实干之人却非常重视。在他上任之初,提拔的所有文人无不是当世之大才。
  永乐元年,他就提拔了解缙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组建文渊阁内阁。再加上后来的杨溥、蹇义、夏原吉,于谦等等,全部都是明朝中兴时期最具政治手腕的文人。
  虽然后世他的名声不算好,但是纵观五千年历史,在当皇帝这个职业上,能够与朱棣相比的皇帝,最多也不过三五人。
  至于被后世吹上天的仁宣之治,康乾盛世,跟他相比就是渣。
  朝堂风云变化,这些跟现在才六岁的朱瞻基都没有关系。为了让朱瞻基蒙学,朱棣亲自下令,在金陵给他的两个叔叔修建王府,腾出了文渊阁。
  朱高煦本来就不喜欢皇宫,他性喜渔色,在皇宫规矩大,不仅约束多,也失去了腾挪的空间。
  要知道,皇宫可算是朱高炽的主场,他的目标是跟自己的哥哥争夺皇位,在皇宫里,他没有半点优势。
  只有离开皇宫,以退为进,在皇宫外发展自己的势力,才能有机会跟自己的哥哥来掰手腕。
  朱高燧可就不情愿了,把文渊阁腾出来组建内阁也就算了。但是朱棣竟然是为了让朱瞻基学习方便,就让他搬出皇宫,这就未免太对不起他这个儿子了。
  一个黄毛小儿,半点功劳未建,现在却一下子越过了他们这两个在战场上屡建大功的儿子,如何让人心服。
  不过他为人本就阴鸷,表面上装作若无其事,暗地里却加快了与两个哥哥相争的步伐。
  文渊阁也就是明朝内阁的雏形,如今解缙身为首辅,却也只是个三品官员。
  他们相当于是皇帝的秘书,朝堂大事每日一汇总,他们这些秘书要针对每一奏折给出处理意见,然后把奏折和初步处理意见汇总到朱棣那里去。
  除了这些公务,解缙每天早上还要负责给六岁的朱瞻基讲一个时辰的课,然后布置课堂任务才去上班。
  到中午时分,他会检查一番朱瞻基的功课,并且告知朱瞻基哪里对了,哪里错了,等朱瞻基彻底明白,这一天的功课才算结束。
  经历过后世的填鸭式教育,现在的这种教育方式对朱瞻基来说,根本没有半点压力。
  后世的小学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劳轮番交替,语文的广博,数学的精深,彻底开发学生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能力。
  而这种一个老师,一个学生的精英教育,学的还只有语文一科,所以这些对朱瞻基来说,学的非常轻松。
  唯一不算轻松的,就是每日一百个大字了。
  朱瞻基算是领略到了这个时代的人对于书法的重视了。在后世的人看来,写字只是工具,只是途径,但是这个时代的人,能把书法看的比文采还要重要。
  他年龄还小,每天只需要写一百个大字,但是这每个字都必须工工整整,一点错误不能出,哪怕字上面多了一个墨点,都需要重写。
  前世的周游不是一个有耐心的人,但是每天写这一百个毛笔字,真的非常考验一个人的耐心。
  不过他也没有半点抱怨,而是把写字当做了磨练心境的方法。
  他却不知道,解缙虽然每天只是简单地赞赏两句,但是他的字早已在内阁以及朱棣那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对于一个六岁的孩子来说,能够用毛笔把字工工整整写出来就很不错了。这个时候,只是临摹,根本没有书法可言。
  但是朱瞻基不仅仅是朱瞻基,他还是周游。
  周游在现代社会中小学是个落后生,二流子。这样的学生在上学期间为了出风头,往往会写一手好字。
  周游的硬笔书法就写的很不错,楷书仿了几年庞中华,拥有了一点基础之后又向行书方向发展,再到草书阶段,就有了自己的风格。
  他现在虽然只有六岁,刚开始练字,但是前世的风格却影响到了现在。
  所以他的毛笔书法虽然基础差,但是整体的框架结构与风格都在,让他的书法一开始就有了自己的风格。
  并且他的书法风格不是那种华美优雅,自带一种冷峻与凌厉,非常具有气势。
  这对于一个六岁的孩子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解缙在他面前不会无底线地夸他,但是在内阁的一帮同仁,包括皇帝面前,只差把他夸成圣人了。
  这也让一帮同仁无不羡慕异常,能为世子师。并且还是一个未来极有可能当皇帝的老师,这可是解家三代兴旺之势啊!
  朱棣也从朱瞻基的书法中看出了杀伐果断之气势,对这个肖己的孙子越发中意。
  严令世子书法绝不可出文渊阁,对于一个才六岁的孩子来说,这样的书法风格实在有些太超前了。
  朱瞻基对此一无所知,他现在的主要精力,还放在熟悉环境方面,外面的风风雨雨,跟他现在还无关。
  但是,他没有想到,自己的第一次参政,竟然来的如此之快。
  永乐元年五月初一,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奏称,燕平北平是皇帝“龙兴之地”,应当效仿明太祖对河南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
  此奏章一出,立刻引起朝堂上下议论纷纷。
  所有人都看出来了,此举乃是逢迎朱棣之心,也是朱棣对朝堂的一次试探。
  朱棣迁都之心可谓是司马昭之心,但是如今的金陵可谓是世界第一大城市,人口逾百万。
  江浙一带又是著名鱼米之乡,经济发达,将首都迁往现在只是一座小城的北平,朝堂阻力非常之大。
  朱棣即使有难得的霸主之势,也不能直接逆势而为,想要迁都,也要讲究方法。
  第一步是将北平列为陪都,时机成熟,再宣布迁都。
  内阁众人也对此举意见不一,为了此事争执了数日,都没有一个结果。
  在文渊阁读书的朱瞻基原本对此事一无所知,他读书在文渊阁与藏书库天一阁之间的侧殿,与大堂尚有一段距离。
  侧殿有五间,有一单独小院,并且直通内宫,可直接到他居住文华殿,本仁殿。
  而文渊阁依托皇宫城墙而建,在皇宫的最南侧,进入宫门可以直接入文渊阁,想要进入内宫却还要经过门禁。
  他年龄太小,与外臣接触过多,并不是一件好事。为了避嫌,朱瞻基一般很少进入文渊阁。
  不过这一日午时已过,解缙还未到来,加上他也难免对明朝初建的内阁有些好奇,索性带着金阔和余先来找解缙。
  从来文渊阁读书,他的身边除了付典衣和薛掌闱,又增添了两个朱棣派到他身边的长随。
  长随在明朝太监等级中算是中层干部,却没有多大的实权。但是现在跟了朱瞻基,也算是有了盼头。
  金阔祖籍扬州,木讷少语,但是忠厚稳重。
  余先祖籍湖广行省兴国路,朱瞻基问过才知,所谓的兴国路就是后世的咸宁。
  余先同样话不多,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做事一板一眼。
  朱瞻基年龄还小,朱棣也是特意选了两个这样的太监安排在他身边,也算是用心良苦。
  付典衣她们不能跟着朱瞻基接触外臣,但是金阔他们就没有这个顾忌了。所以现在,反倒他们跟在朱瞻基身边的时候更多。
  (继续求一下小票票……)
爱小说WWW.IXS.CC努力创造无弹窗阅读环境,大家喜欢就按 Ctrl+D 加下收藏吧,有你们的支持,让我们走得更远!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