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小说

第1203章:巴拉顿湖

小说:明末黑太子 作者:牛笔老道 更新时间:2021-12-15 00:32
爱小说(www.ixs.cc)开通手机站了,手机用户可以登录 m.ixs.cc 进行阅读,效果更好哦!
  侯赛因在布达佩斯留有九千守军,多瑙河西岸的布达城堡有六千,东岸的佩斯城堡有三千。
  如果不主动出战或者投降的话,那么敌军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攻占已经要塞化的目标的。
  布达城堡建在地势较高的岩石上,具有地形优势,属于典型的易守难攻之地。
  佩斯城堡是后来修建的,位于对岸的平原上,主要作用是桥头堡。
  在最糟糕的情况下,侯赛因允许守将丢失佩斯城堡。
  但如果坚固的布达城堡在短时间内也丢了,那守将的人头就要落地了……
  用得到告急信到回师布达佩斯,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理论上是完全来得及救援的。
  实际情况也是这样,侯赛因已经得到了侦察兵的报告,布达佩斯尚在己方手中。
  那就意味着这是典型的围城打援了,而双方的身份刚好与去年的克拉科夫之役相反。
  己方变成了解围的一方,而利奥波德一世所指挥的反奥联军变成了以逸待劳的猎人。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先是给守军发出了劝降信,在对方拒绝之后,便仿照对方在克拉科夫的所作所为,也环城挖设了壕沟。
  深度足以容纳士兵在里面躲避并开火,如此一来,自己也能用对方的战术来给侯赛因上一课了……
  侯赛因很清楚利奥波德的用意和目的,由于布达佩斯城内的粮草与弹药都很充足,自己也就没必要急于给该城解围了。
  你愿意围,那你就先围着好了!
  毫无疑问,布达佩斯是战略重镇,不容有失。
  但并不意味着对方只要围困该城,自己就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给该城解围。
  如果损失二十万人,给布达佩斯解围,那又有什么用呢?
  在看过明帝国的诸多经典战例之后,侯赛因愈发认为保存机动部队的价值远高于战略要地。
  只要自己保存好手里的这支二十多万的大军,那不是想打哪里都可以么?
  反过来,麾下只有几万人的话,那真是走到哪里都可能挨打了……
  据说为了报仇雪恨,这次利奥波德带来了七十万大军。
  对于这个数额,侯赛因在亲眼看过对方的营盘之后,只能说不少于五六十万。
  可两个数次都远远超过了自己麾下的兵力,对方占据绝对的兵力优势。
  己方唯二的优势便是坦克与飞艇,其余都只能算是只能自保,进取不足。
  见到对方也挖了战壕,还打算让自己尝到堑壕战的苦头,侯赛因不禁意味深长地笑了……
  尽管利奥波德的人马众多,但想围困布达佩斯,尤其是这座横跨多瑙河,那就必须将包围圈扩大,投入更多的兵力。
  所以根本无法切断侯赛因所部与巴尔干基地之间的联系,补给线无非是向东绕行到草原而已,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到大军的吃喝。
  这里距离维也纳并不算远,更何况对方还控制着多瑙河的上游,水陆并进的话,补给起来并不困难。
  侯赛因回师之后,便大幅度缩短了所需的补给距离。
  在不主动给布达佩斯守军解围的情况下,这就逐渐变成了一场拉锯战。
  见到对方没上钩,利奥波德也并不着急主动进攻,那就等于放弃了战壕和布达佩斯。
  在对方拥有坦克与飞艇的情况下,即使己部拥有兵力优势,野战也未见得能够战而胜之。
  克拉科夫之役的失败,反而让利奥波德冷静下来,也清楚了奥军已经今非昔比。
  如果自己再次无法取胜,那便会极大程度上打击盟友的信心了,自己在中欧地区的威信也会骤降。
  对方刻意不打过来,便应该是忌惮堑壕的可怕之处,说明这种挖壕沟的战术的确有可取之处。
  利奥波德手里还有两张牌可打,一张牌是新任波立国王索别斯基已经承诺,波军将于十天内抵达战场。
  为了感谢上次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出兵救援,索别斯基答应此次至少出兵十万,力争一举消灭敌军,收复布达佩斯及其周边地区。
  双方加起来的总兵力便高达六十万,已经对奥军形成了绝对的兵力优势。
  另外一张牌,则是巴伐利亚与汉诺威也答应各自出兵五万,但必须在完成春耕之后。
  也就是说,布达佩斯的战事拖得越久,利奥波德手里的兵力也就越多,极有可能真的达到对外界吹嘘的七十万之巨!
  要不是俄国已经被打得焦头烂额,阿列克谢也能出兵至少五万,这样便可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反奥联盟了。
  将半个欧洲的力量联合起来,奥斯曼是绝对无法战胜的。
  最终的结果只能损兵折将,灰溜溜地撤出中欧,甚至放弃整个巴尔干地区。
  包围圈附近的战壕与营盘没有发现波军旗帜,侯赛因便明白索别斯基的人马还没到。
  自己一旦在此时动手,届时波军突然出现在战场上,便极有可能成为改变战局的一股力量了。
  不过侯赛因仍然不打算动手,新一批的补给很快就能到。
  包括三十六门重炮、二百辆蒸汽坦克,以及不少于两万重骑兵。
  对侯赛因来说,这批补对未来与敌军的决战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能多出一百辆,甚至五十辆坦克,就能让战局向己方倾斜……
  所有蒸汽坦克都不是奥斯曼生产的,全都是进口货,而且大部分还是二手货。
  即使这样,苏丹易卜拉欣一世也愿意全部吃下,因为是易货贸易,完全不用花一枚银币。
  明帝国愿意以每桶五银币的到岸价,每年从奥斯曼帝国采购不少于一百万桶成品油。
  科威特油田的埋藏深度非常潜,很多还是自喷井,开采难度几乎为零。
  易卜拉欣一世此前从未想过这种黑色液体能够为自己赚钱,埋在地下几乎一钱不值。
  但在明帝国帮助自己开采并炼化之后,石油也成品油就等于是一桶桶银币了。
  不但可以向法国、荷兰、瑞典、威尼斯、罗马等国成船的出口,还能从明帝国手里换取海量的各种新奇商品。
  石油对易卜拉欣一世来说,真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帝国的价值堪比以自己名字命令的运河。
  昊菁皇帝愿意从奥斯曼进口成品油,原因很简单,从陕茜油田的进货,然后炼化之后,其成本已经攀升到了将近十银币每桶。
  为了保护油田的就业,朝廷才不得已每年采购二十万桶,否则还不如全额从奥斯曼进口成品油。
  现在奥斯曼出产的成品油几乎成为了其最具优势的拳头产品,不但品质好,而且价格低,在市场上非常具有竞争力。
  缺点也不是没有,就是由于价格低,所以比丝绸、瓷器、茶叶以及新奇商品的纯利润要低得多。
  但由于是可以工业化生产的大宗商品,完全能够实现量大管饱,每个批次从科威特港口启航的船队都是以数十艘来计算的。
  用成品油换取豪奢商品,自然是易卜拉欣一世非常喜欢做的事情,宫殿里到处都是明帝国的商品,甚至包括电话、冰箱、坐便器……
  但在享乐之余,易卜拉欣一世也没忘了采购能够保卫帝国和自己的武器装备。
  每年至少从明帝国进口二十门重炮、五百辆蒸汽坦克、一万支左轮步枪等先进武器。
  尤其是奥斯曼驻大明大使听说明军开始大规模淘汰初代蒸汽坦克之后,便立刻活动起来。
  通过与昊菁皇帝以及军机大臣们的沟通,签订了采购了至少一千辆二手蒸汽坦克的合同,并保留以相同价格采购相同数量的追加订货权。
  当年为了保护己方步兵,同时反击东虏骑兵,昊菁皇帝下令制造的初代蒸汽坦克不少于五千辆。
  如今没有天灾影响,朝廷岁入逐渐攀升,除了给海军采购铁甲舰之外,便开始给陆军换装第二代蒸汽坦克。
  除暂时无法收回的边远地区之外,所有初代蒸汽坦克都将被回收,经过全面检查车况之后,再决定是拆解还是转卖。
  在大使的努力下,奥斯曼帝国拿到了可供出口数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余下两千多辆,将会卖给北美的张天宝、缅王朱慈焕。
  车体强度不能适应打仗所需的,则可低价出售给鲜卑利亚的农户,当拖拉机用……
  昊菁皇帝根本就没把这批旧货当回事,但是下家就不这么想了。
  法国与荷兰都已经学会了制造蒸汽机,自然会组装蒸汽坦克。
  奥斯曼的技术就逊色不少了,也用成品油换购了相关技术,目前还在学习阶段。
  不过装备速度自然没有直接买成品更实惠,用成品油换成品坦克,在易卜拉欣一世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交易。
  对于这只老朋友想要购买最新的第二代蒸汽坦克的申请,昊菁皇帝也答应下来。
  因为大明的蒸汽机技术分为好几等,头等的自然用来装备铁甲舰。
  二等货则用于火车头,三等用来当作坦克动力,最差的自然给拖拉机用了……
  新坦克也接受易货方式,但比二手货贵十倍!
  贵有贵的道理,从火炮、发动机,到车体与轱辘,浑身上下没有一个是翻新货。
  易卜拉欣一世一口气订购了五千辆,不过每年的交付数量最多只有一百两辆而已。
  第二代蒸汽坦克首先会满足大明陆军的换装需要,然后第二个大客户是郑芝龙。
  郑军在非洲南部的扩张,也非常需要坦克。
  更何况郑芝龙根本不差钱,自然看不上二手货。
  从坦克到铁甲舰,全都要买全新的……
  按照目前的产能来计算,兵工厂的订单已经排到了二十年之后。
  奥斯曼大使为了讨好易卜拉欣一世,选择了最为顶配的款型。
  所谓顶配版坦克,就是发动机用功率最大的,装甲用质量最好的。
  不但装备了坦克炮,车顶大炮塔上还安装了一个球形小炮塔。
  小炮塔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机枪手!
  顶配版坦克上安装了一挺机枪,款式与大明陆军所装备的一模一样。
  二十连发,也是弹板方式供弹。
  每分钟理论射度达到一百二十发,卡弹另算……
  为了提高命中率,机枪上还安装了光学瞄准镜,可以让射手看清一百米外的目标。
  每个车组编有五人,一人驾驶,两人作为炮手,两人控制机枪。
  虽然单车价格高达三万银币,也是物超所值的。
  因为昊菁皇帝还下令每车附赠了两把左轮步枪和三把左轮短铳!
  你买的若是低配版的话,那得到的赠品就是五个抱枕了……
  在五月五日,侯赛因得到了二百五十辆蒸汽坦克,多出来的零头便是全新的第二代蒸汽坦克。
  车组已经接受过相关培训,具备直接参战的能力,只不过……
  由于缺乏可以称重的桥梁,奥军也没有用来运输坦克的大型船只。
  增援部队连坦克带骑兵,都被卡在了多瑙河西岸!
  在找不到浅滩的情况下,援军也就无法与侯赛因的主力汇合了。
  无法汇合倒是其次,重点在于甚至连战场都无法靠近。
  反奥联军包围的是西岸的布达城,奥斯曼援军绕过巴拉顿湖的话。
  那就等于直接撞上了对方的包围圈,还很可能被对方给吃掉。
  从维也纳到布达佩斯一线,已经遍布了对方的作战部队。
  无非是各地由于城镇规模大小,当地驻军多寡而已。
  侯赛因有心用这支部队作为诱饵,引对方上钩。
  但自己不能及时驰援,与其汇合的话,那鱼饵就真会被利奥波德给吃掉了。
  不过好在对方在东岸的佩斯城外围也部署了不少于二十万大军,这或许会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
  利奥波德此前在包围布达佩斯时,也考虑到了这个重要问题。
  由于目标实际上是两个城堡,分别位于东岸和西岸。
  所以联军只包围西岸的布达城堡的话,那就等于放任侯赛因的军队与佩斯城内的守军汇合了。
  于是将隶属于自己的二十万帝国部队部署在东岸,用来包围佩斯城。
  盟友部队跟余下的十五万在西岸,负责围困布达城。
  河上的桥梁都已经被己方掌握了,围绕桥梁还建立了多道壕沟,不怕被敌人迅速掌握。
  不过东岸部队的指挥官却是一位前法军将领弗雷德里希绍姆贝格,看名字就很德意志。
  因为绍姆贝格的出生地在海德堡,其父是莱茵普法尔茨选侯腓特烈五世的廷官。
  绍姆贝格曾在荷兰军队里服役十余年,随后又参加了葡萄牙对西班牙的反击作战。
  由于自己属于胡歌诺团伙,又不愿意改变,绍姆贝格的元帅梦在法国戛然而止。
  带着一大伙人来到了勃兰登堡,由于其作战经验十分丰富,立刻成为了勃兰登堡选帝侯的军队的总司令。
  利奥波德任命其指挥东岸部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绍姆贝格在法军服役期间,一直在名将蒂雷纳麾下效力,对明军以及法军的战术非常了解。
  不过坏消息是绍姆贝格是年前就任的,其部队还远未熟悉和掌握新式战术,他本人也只能尽力而为。
  此前挖掘战壕的策略就得到了绍姆贝格的大力支持,不论是法军还是明军,都经常使用这种办法来围城,非常管用。
  绍姆贝格还建议在必要时刻,用多瑙河的水来浸泡两个目标……
  但如果能直接消灭侯赛因的主力部队,那就不用多此一举了。
  在汉诺威与巴伐利亚的部队抵达战场后,绍姆贝格便把自己的部队也带到了东岸,这边又得到了索别斯基带来的十万翼骑兵的协助。
  这下联军的总兵力真的达到了七十万之巨,两边均有三十五万,这样的兵力部署显得非常合理,而且还能通过桥梁来互相支援。
  现在轮到侯赛因为难了,自己的部队等于被多瑙河给切成两半了,而敌军却能依托桥梁来随时汇合。
  除非等到冬季再动手,否则就要以少敌多,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与三四倍于己方的敌军来决一死战!
  这获胜几率就微乎其微了,就算能击退来犯之敌,恐怕也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惨胜了,以后就别想再北上占据克拉科夫了。
  侯赛因所能作的就是等待枯水期的到来,看看战区内的多瑙河的水深是否可以下降到让坦克直接渡河的地步。
  但是一连等了两个月,水深都没有达到预期,即使达到了河底的淤泥与鹅卵石也会让坦克陷入里面,动弹不得。
  解决方案有三个。
  要么趁着枯水期,修一座浮桥。
  要么将坦克先行拆解,然后运到对岸再装上。
  要么干脆用碎石铺满河底,然后用垫着枕木的铁板盖上。
  修浮桥的话,侯赛因找不到足够多的船,承重力也难以估量。
  拆坦克的话,坦克兵与维修技师只会拆初代版本,新版本拆了之后估计就装不上了。
  在水里铺路的难度并不亚于拆装坦克,想来想去,侯赛因也没有采纳任何一个方案。
  目前的最大问题在于,己部打不过对方的全部兵力。
  如果东岸只有这三四十万人的话,那自然是有的一打的。
  于是部下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派出一支善于游泳的嫡系部队,直接炸掉桥梁!
  炸桥的难度并不在于本身,而是河面上遍布着负责巡逻的敌舰,己方士兵很容易被发现。
  而且只能从上游下水,利用水的流动性,才能节省体力,抵达目标附近。
  连接两城的有五座桥梁,侯赛因认为只要能够炸掉其中的三座,就可以达到大幅度延缓对方援兵过河的速度了。
  给炸药包防水也容易,先用多层防水皮布包裹起来,然后外面直接用高温沥青封死就行了。
  经过一番挑选,侯赛因组建了一支规模在五十人的突击队。
  每人携带一个十斤的炸药包,以游泳的方式靠近目标。
  包装好的炸药包提前进过泡水测试,完全没问题,等突击队员吃饱喝足,便可以采取行动了。
  即使这批人最后被抓,任务失败,对侯赛因来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在出发之前,侯赛因承诺,哪怕他们最终战死,其家眷也能得到其十年的薪水。
  该计划的成功概率其实并不大,侯赛因也知道这一点,所以根本没抱有多大希望。
  不过在六月十日夜晚,多瑙河上的两座桥梁在两声巨响之后,真的被炸塌了。
  由于对方一直没有异动,使得反奥的舰船上的水兵疏于防范,从而给了突击队下手的机会。
  但是等突击队抵达桥下之后,发现桥梁的结实程度比预期的似乎要高不少。
  与其没把握摧毁五个目标,不如集中所有炸药包,摧毁其中的两座。
  队员已经可以清楚地听到桥面上有敌人在交谈,不过并未洞悉他们的行动。
  在使用延时引信之后,使得突击队可以从容撤退,到下游的接应地点安全登岸。
  侯赛因在获悉计划部分成功之后,并未责怪突击队临时改变了主意,反而大肆嘉奖。
  能够炸毁两座桥梁,这完全是意外收获,自己根本没理由生气。
  每个队员都得到了半只烤羊和一桶酒,可以一醉方休。
  在得到桥梁被炸的报告后,利奥波德与绍姆贝格都意识到对方的用意。
  恐怕即将对东岸的联军发动进攻,但是否立刻向西岸撤退时存疑的。
  索别斯基并不建议立即撤退,因为还剩下三座桥,东岸的部队完全可以继续得到增援。
  只要向桥梁附近派驻大量舰船和部队,确保桥梁万无一失就行了。
  但有必要继续加强东岸的兵力,时刻保证对奥军的兵力优势。
  利奥波德在深思熟虑之后,表示同意,将汉诺威、巴伐利亚、萨克森、丹麦的二十万部队都派了过去。
  如此一来,东岸的作战部队增加到五十五万,西岸只保留十五万隶属于利奥波德自己的部队。
  考虑到布达城内的守军根本就不敢出战,西岸附近又没发现奥军的主力,这么安排倒是并不会有太大风险。
  利奥波德在西安的兵力虽然不多,但一来有战壕作为步兵的掩体,二来有上千辆战车和数百门火炮,三来还有三万骑兵,只是用来防守的话,压力其实并不大。
  在渡过德拉瓦河之后,贾马尔便派人与侯赛因取得了联系。
  他的部队除了坦克与骑兵之外,还有一个重炮营以及一万步兵。
  说强不强,说弱不弱。
  当主力够呛,但作为一支偏师还是很合格的。
  他倒是得到了侯赛因不要轻易踏足战场的警告,也认为有些道理。
  不过就这么空手回去向苏丹陛下交差,总感觉有些尴尬。
  能立下大功,便再好不过了,回去还能得到封赏。
  贾马尔也是很小心的,所部一直位于巴拉顿湖西南一带。
  双方对峙的时间可谓旷日持久,侯赛因能等,贾马尔却按耐不住了。
  先是绕过巴拉顿湖,出现在维斯普雷姆。
  一呆就是半个月,见到对方并未大动干戈,便又下令向东北方向开始蠕动……
  贾马尔所部的进兵速度并不取决于骑兵或步兵,仅仅由坦克来决定。
  没有坦克的话,不论是骑兵还是步兵,见到敌人主力都得立刻跑路。
  贾马尔不是没打过仗,但那是在巴尔干地区小打小闹而已。
  对于动辄百万的两军决战,他既没参与过,也不想承担任何责任。
  继续向北,仅仅是为了看热闹,或者有机会的话,自己可以捡个漏!
  贾马尔不知道这两边到底在等什么,侯赛因不动手是因为兵力太少。
  但是对方掌握很大的兵力优势,这么久还不进攻,那就很奇怪了……
  七月九日,贾马尔的部队已经推进到距离布达城大约十英里的位置。
  侦察兵报告双方居然还在对峙,这让贾马尔百思不得其解。
  你们都不知道么?
  要是再这么玩下去的话,战场就要下雪了啊!
  侯赛因在信里提醒过,让贾马尔务必保持冷静,敌人不主动进攻,他就绝对不能先动手。
  等贾马尔亲自视察过战场,他认为两边在下雪之前,似乎都不打算动手了。
  照这么发展下去,以后“布达佩斯之战”的全称应该是“布达佩斯静坐战”!
  一连三天,侦察兵报告全天都没听见一炮……
  贾马尔决定看看就行了,准备撤回维斯普雷姆。
  就在这时,敌军忽然向该部发动了突袭!
  以十万索别斯基的翼骑兵为先锋,利奥波德的十万步兵为后盾。
  在七月十七日上午,向贾马尔的部队发动了突击行动。
  利奥波德早就得知了有不到五万奥军出现在西南方向上,对自己的后背形成了威胁。
  鉴于其出现的突然性,便与索别斯基和绍姆贝格商量,先行抽调所有翼骑兵来吃掉这股敌人。
  征得二人同意之后,索别斯基便率领翼骑兵便利用十余天,利用夜色掩护开始过桥。
  在七月十六日夜晚完成集结,由于进入的都是之前的营盘,并埋伏在靠北的森林里,所以并未显示出来太多人。
  贾马尔倒是也得到了对方向西岸增兵的报告,但并未放在心上,因为自己马上就要后撤了。
  等到即将拔营之际,却被对方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该部在外围并未挖设壕沟,只挖了一圈陷马坑,因为这玩意省时省力。
  临时掩体主要由坦克、战车以及负责运输给养的马车来承担,不过土丘上都已经部署了重炮,可以随时开火。
  自己虽然处于兵力劣势,贾马尔依然认为对方想要一举冲垮自己的营盘是不大可能的。
  因为敌军骑兵集群冲击的方向,刚好部署了五十辆全新的蒸汽坦克。
  这意味着不光有五十门速射炮,还有五十挺可以持续开火的机枪!
  配合上一千手持左轮步枪的近卫军士兵和其他装备燧发枪的步兵,可以输出相当强的直射火力。
  索别斯基的翼骑兵也的确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击,尤其是在最后的三百英尺,冲在前面的翼骑兵在一片接一片的倒下
  很多翼骑兵至死都想不明白,什么枪居然可以把开火声音给连起来……
  他们也知道有左轮步枪的存在,但即使是那种武器,开火的时候也有间歇期。
  然而在当下的战场上,似乎敌军拥有了比左轮步枪更加可怕的武器!
  每辆二代蒸汽坦克,都能形成炮弹和子弹的双通道火力。
  在近距离,发射霰弹的加农炮在速射时显得及其可怕。
  而在车顶加装了机枪之后,等于将每辆坦克的杀伤力直接翻了一番。
  五十辆坦克加上一千近卫军和三千普通士兵,在炮火的支援下,就是在硬抗索别斯基的翼骑兵部队的突击。
  十万翼骑兵当然可以形成近乎于摧枯拉朽的力量,但接敌横截面是极其有限的,最多不到一千人。
  一千翼骑兵要对付五十辆坦克都很困难,更别提还有重炮、迫击炮以及数千步兵了。
  后排的翼骑兵倒是也能参与进攻,但能对坦克形成多大威胁,彼此都心知肚明。
  实际情况是,前排的翼骑兵被机枪子弹扫倒,直接导致后面的三四排骑兵都被前面同伴的坐骑给绊倒了。
  数千骑兵,在几秒钟的时间里就被对方打得人仰马翻,索别斯基根本就没想过居然还能碰上这种奇葩的事情。
  除了两三挺机枪由于主射手抽弹板太快,导致卡弹之外,其他坦克上的机枪都在正常工作。
  由此形成的弹幕让所有阵前阻击的步兵都大开眼界,连贾马尔都为此惊诧不已。
  据说这种武器非常之贵,但没想到如此好用,堪称骑兵的天敌克星!
  五十挺机枪的火力,几乎等同于上万装备燧发枪的近卫军步兵了。
  在对付敌军骑兵集群的时候,感觉上万近卫军也不如这些机枪好用。
  贾马尔光是目测,估计打死打伤的敌军骑兵数量就已经达到上万人了。
  虽然实际上更多的翼骑兵是被同伴坐骑给绊倒的,但这也被贾马尔视为战斗减员……
  再往前冲,翼骑兵又碰到了老朋友——手榴弹雨!
  每支奥斯曼军队都已经学会了投掷手榴弹,因为燧发枪的射速是“非常感人”的。
  与其在敌人接近的时候重新装填燧发枪,还不如直接把自己携带的手榴弹都点着了扔出去。
  能炸死一两个敌人,就算是自己赚到了。
爱小说WWW.IXS.CC努力创造无弹窗阅读环境,大家喜欢就按 Ctrl+D 加下收藏吧,有你们的支持,让我们走得更远!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