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小说

第61章 皇阿玛与父皇

小说:磷火常同日色鲜 作者:项天鹰 更新时间:2021-07-22 00:01
爱小说(www.ixs.cc)开通手机站了,手机用户可以登录 m.ixs.cc 进行阅读,效果更好哦!
  “皇阿玛,以往我朝用兵,向来兵贵神速,为何此番如此迟滞?”硕塞问道。他今年只有十一岁,但此次皇太极也让他从军历练。作为母亲出身低微的庶子,硕塞颇为早熟,并展露出文武全才的潜质,他喜读汉书,习武之余,还练习书法和绘画,能作诗,而且颇有天分。因为他的表现,皇太极对他也渐渐喜爱起来。有一个能力出众,按出身却不可能做皇帝的近支宗室,乃是宗族之福。
  就像皇太极的哥哥阿巴泰,很能打,但因为母亲出身低微,威胁不到皇太极的地位,因此皇太极可以放心用他。但阿巴泰只是个武夫,管理政务的本领差劲得很,如果硕塞将来能既能武又能文,无疑会成为大清的栋梁。
  至于另一时空的硕塞二十七岁就死了,就不是皇太极预料得到的了。
  皇太极已经四十八岁了,作为一个年近半百的人,他也得为身后之事考虑。他的儿子中现在只有豪格一个成年了,豪格的母亲乌拉那拉氏虽然因为忤逆努尔哈赤被废,但毕竟是乌拉部贝勒博克铎之女,出身名门,豪格在这个问题上不算太吃亏。论战功,论亲贵大将们的支持,豪格都是最合适的人选。原本多尔衮还有实力竞争一下,但现在多尔衮已死,他的佐领又被硕塞继承,豪格的继承人地位基本上无忧了。
  但是,豪格尽管能征惯战,却也有很明显的缺点。他的政治头脑过于简单,关键时刻往往下不了决断。之前杀妻的时候,却又显得过于狠辣。作为一个皇帝,他是远远不如皇太极的。
  这也没办法,皇太极这样的人,想找个和自己一样水平的接班人哪有那么容易,有豪格这个水平的就很不错了。想想看自己的三个哥哥,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不禁感到庆幸,当年若不是自己继承了汗位,这三个蠢货恐怕会直接把女真人折腾得亡国灭种。
  皇太极脸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对硕塞说:“明朝的皇帝是很好面子的人。我们攻进京城,如果能捉住他,让他投降,那自然最好,可他如果自杀了,我们就成了明朝的仇人,流寇们会以此为借口,鼓动人与我大清对抗。虽然该投降的人还是会投降,但终究有些麻烦。可我们放走了崇祯,情况就不同了。崇祯的威望经过这些事情,已经很低了,下面的人不会听他的,可偏偏他又是皇帝,臣子名义上必须服从他,这样一来,明军就会自己乱起来,不会对我们构成威胁。有崇祯在,明军和流寇也没那么容易联合。到时候,我们先击破流寇,再灭明朝,便易如反掌。倘若杀了崇祯,让祖大寿、吴三桂这些人投降了流寇,那反倒不好办。”
  硕塞点了点头:“皇阿玛又怎么知道崇祯一定会逃呢?”皇太极笑道:“就算是我坐在他的位置上,我也会逃的,好生恶死,人之常情,只要既觉得打不赢我们,又觉得自己逃得掉,怎么会不逃呢。”
  “皇上,前面就是定兴县了,要进城歇息吗?”新乐侯刘文炳问道。他是崇祯的表弟,其父刘效祖是崇祯的亲舅舅,二人是真正的骨肉至亲。
  崇祯是庶出,五岁时母亲刘氏就被喜怒无常父亲朱常洛杖杀,当时正在闹国本之争,朱常洛唯恐此事威胁自己的太子之位,对外声称刘氏是病死,悄悄埋了。消息封锁得十分严格,崇祯连母亲葬在哪里都不知道,更不敢祭祀,直到做了皇帝,才敢光明正大地祭奠母亲。
  因为从小就生活在缺乏亲情的环境里,崇祯格外重视与舅舅、表弟一家的关系。而刘文炳也是勋贵群体中比较像样的人,对崇祯很是忠心,并不依仗崇祯的宠信为非作歹。崇祯对他的感情,比对那些不怎么熟的亲兄弟要深得多。
  跟在后面的是崇祯的三个妹夫。五妹夫刘有福,其妻宁德公主已经去世,无子女;六妹夫齐赞元,其妻遂平公主也已经去世了,有四个女儿,都随在车队之中;八妹夫巩永固,他的妻子乐安公主是崇祯所有兄弟姐妹中唯一一个还活着的,二人育有五个子女,也都随在车队中。
  此外,队伍中还有崇祯的皇后和妃子们,崇祯的四个儿子、两个女儿,当年移宫案的主角李康妃、天启的皇后张氏等后宫女眷,以及刘文炳全族满门老幼。崇祯挑选了一些信得过的太监和锦衣卫,再加上刘文炳和三个驸马家可靠的奴婢,整个队伍有三百多人。
  崇祯低声说:“不进城,我们就宿在野外,倘若找不到地方借宿,就睡在车里。”
  另一时空的崇祯最后之所以上吊而不是逃跑,不是因为他不想跑,而是因为他逃跑水平太低。由于不了解基层情况,他一直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军事实力,起初他以为李建泰出征督师能打赢李自成,结果李建泰出了京城就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宣大军队投降速度快到大顺军受降的速度都快跟不上了。
  此时,刘芳亮已经逼近大运河了,崇祯担心沿运河南下会被逮个正着。当时正是春季,盛行东南风,乘船出海也很危险。而且崇祯还盼着吴三桂能来救自己,所以最后直到大顺军攻城才想起逃跑,结果已经来不及了。即便杀死妻女之后,他还带着一群太监像没头苍蝇一样满城乱窜,试图逃走。最后实在逃不掉了,太监们四散而去,崇祯彻底绝望,这才去煤山找歪脖子树。
  而现在,情况大不相同了,由于崇祯自己的神操作,孙传庭一开始就被困住了。陈新甲一死,崇祯就知道,没人能来救自己了。
  高起潜所督各军已经过了黄河,根本赶不回来。就算他们离得近,崇祯也不太相信祖大寿能来救自己,十年前的事情,皇上还在记仇呢。
  对于闯军,崇祯总有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觉得某场战役打赢了就能翻盘,但对于清军,崇祯早就有了深深的恐惧,知道自己一定打不赢。
  就像皇太极说的,既然明知打不赢,为什么不逃?
  崇祯信不过文武百官,他知道,自己一旦提出放弃北京,必然引起激烈的反对。有些人是沽名钓誉,自己明明想逃,却在那里装蒜,有些人则是真的认为应该在京城和建州决一死战。
  比如说大理寺少卿卫景瑗,皇太极的劝降信一到,这位大哥连自家房子都卖了,请崇祯拿去当军饷和清军决一死战。问题是,他还真是个清官,所以他卖了房之后也才凑出不到一千两银子。崇祯哭笑不得,忠心倒是可嘉,有什么用?
  户科给事中左懋第提议组织京畿乡勇为兵,但崇祯也没理会。这些乡勇倒是愿意自带干粮保卫国家,可是之前清军三次劫掠京畿,乡勇们哪次没反抗?哪次打赢了?
  所以,崇祯干脆不和他们商量,被卫景瑗、左懋第这样的人指着鼻子骂一顿有意思吗?而且骂得肯定句句在理,无可辩驳。他从之前议和的事情得到了经验,别什么事都走外廷,自己私下办了就是了。于是,他便安排王承恩、方正化二内侍部署此事,除了表弟和三个妹夫之外,其他臣子统统没有通知。另一时空的崇祯把自己老婆孩子杀了之后才想起这个办法来,现在由于皇太极的威名比李自成大得多,吓得崇祯提前开窍了。
  崇祯一再精简队伍,把人数压缩到了三百多人,这样不容易被发现。他连周奎、田弘遇这两个岳父都没带上,不光平民百姓家女婿和老丈人关系不好,皇上家里也是一样。至于文武百官,谁想继续追随他就自己南下,不来拉倒,偌大的大明朝,就算国土丢了大半,最不缺的也是官。
  所有人换成平民服色,混在络绎不绝的逃难者中离开了京城。崇祯的目标是开封,他对于高起潜还是信得过的,只要到了高起潜军中,亲自掌握军队,那就什么都不用怕了。
  然而,崇祯忘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身在军中”和“掌握军队”根本就是两码事。就像他以为边防军主力离开一下没关系一样,他生活在一个自己想象出来的世界中。
爱小说WWW.IXS.CC努力创造无弹窗阅读环境,大家喜欢就按 Ctrl+D 加下收藏吧,有你们的支持,让我们走得更远!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