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小说

22 三国

小说:三国雄儿传 作者:日新说313 更新时间:2022-09-30 02:37
爱小说(www.ixs.cc)开通手机站了,手机用户可以登录 m.ixs.cc 进行阅读,效果更好哦!
  对于这些司马家留下来的老臣、重臣,年轻的晋国皇帝未必没有提防之心,否则也不会因为一些流言就选择要先下手为强,铲除坐镇东南的大将石苞势力。
  同样的,对于权势比肩帝系的司马孚一系,司马炎未必没有想法,只是要用其长,隐忍不发罢了。
  巩固皇权,抑制诸如宗室、功臣等将会掣肘、威胁皇权的朝野力量,历来是真正的孤家寡人都会认真思考的问题。
  司马炎也是这样的人,只不过他比孙皓更加隐忍,至少在表面上表现出了尊重原有的政治格局的态度,维护功臣与宗室的既得利益。
  见下面的人不敢说话,此时无外人在场,年轻晋国皇帝也露出了面具下一点真面容,殊少顾忌的冷冷一笑。
  “比起某些人,终归是得自己人,才能够用心尽力的。”
  殿前雪花纷飞,听了皇帝自言自语的话,离得最近的近侍额头却冒出一层细密的汗珠,他不知皇帝说的“某些人”是指的谁,“自己人”又是指的谁。
  但在边境督将守臣的人事上,近年来的确是有了一些变动,比如尚书左仆射羊祜外任,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征东大将军卫瓘都督青州诸军事,镇临菑;镇东大将军东莞王司马伷都督徐州诸军事,镇下邳。
  还有扶风王司马亮,都督关中雍凉诸军事,镇关中;以及补缺石苞、都督扬州诸军事,镇寿春的汝阴王司马骏。
  不管皇帝说的是谁,宗室、功臣这两股势力都是他一个小小近侍得罪不得的,从刚才的语境里面推断,那个“某些人”是某些功臣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近侍一时只觉口干舌燥。
  作为个一开始缺少政治基础的皇帝,司马炎继位之初面临着功臣、宗室两股既成的政治势力。
  因此在这几年里,作为一个弱势的皇帝,司马炎基本上采取垂拱无为的政治姿态,沿用司马昭遗留的政治班底,对朝中诸位重臣的意见从善如流,更多地是在朝廷的政治中扮演一个平衡者的角色,而不是一个强有力的决策者。
  近侍也习惯了平日里皇帝温文尔雅、宽容仁厚的作风,没想到今日里稀疏平常的一句话惹出这般是非,年轻皇帝竟说出了与平日言行大不同的其他话语言。
  好在其他人都隔得有点距离,暂时不怕消息走漏,但近侍官也绝不能对此事发表任何看法,最好是不说一句话,眼珠转动一下后赶紧转换话题。
  “陛下,还有一封大朝会的奏疏,是否要现下拿来看?”
  近侍官说的是元日的大朝会,它不同于寻常普通朝会,而是在元日召开的重要朝廷会议,参与人数众多且影响广泛,对于整个刚刚完成改朝换代的晋国政治秩序而言,有着重大的行政意义。
  在京六百石以上的官员、各诸侯王、各州郡奉使上计的计吏、各藩属国、边境胡人部落的使者等等,到时候都会参加。
  而且元日朝会将会分为晨贺、昼会两个部分,参与人数一般都超过万人,在元会过程中进行的委贽、上寿、宴飨、歌舞、上计吏敕戒等一系列仪式,都具有确认朝廷君臣秩序、展现中央对于地方的权威、构筑四方来朝的政治图景等诸方面的重要意义。
  其中对年轻晋国皇帝司马炎来说,尤其是以象征着国家礼仪秩序的建立与君臣关系的明确最为重要。
  毫无疑问,这样一场大朝会,参与人数如此之多,议程如此密集,前期的准备工作需要耗费相当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每一年都需要提前几个月就开始准备。
  司马炎很是重视,当即说道:“元日朝会的事情不得疏忽,快去拿来,最近有关元会的奏疏,都必须第一时间拿来!”
  “臣记下了。”
  “即刻去。”
  “唯!”近侍官员应了,匆匆往外去了。
  雪仍在下,宦官们扫开的甬道又被铺上一层白色,这位年轻的晋国皇帝的眼神渐渐抬高,看着绵延的殿顶,似乎能看到殿顶外无尽的山川。
  在他即将子承父业,接手司马家的巨大政治遗产时,他见到了父亲司马昭的最后一面,那个时候,他内心是忐忑不安的,但也有一些莫名的期待。
  父亲司马昭不管在外人的心中是如何老谋深算、心狠手辣的,但在司马炎的眼中,他是一名成熟稳健且具有长远目光的政治家,是为司马家遮风挡雨的大树。
  在权力交替的当口上,他满心期待,以为自家父亲司马昭会跟缺少政治履历的自己吐露心声,交流日后治国理政的奥秘箴言。
  结果当时已经病入膏肓的父亲,只说了一句话,让自己愣在当场,想了好久,都没有想明白。
  他说,治国之道,就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九个字里面,做好这九个字,国家就会得到治理,天下也将平定下来。
  在外人眼里,身为篡夺者的司马家父子应该是一肚子阴谋诡计,不断的在算计他人,算计国家乃至算计自己人,可临到最终却是儒家一句稀松平常的场面话。
  司马炎一开始没有搞懂即将撒手人寰的父亲的意思,但他也不能够表现出自己不懂或者不堪大任的一言一行,而是恭敬的点头称是,默默把这句话给记了下来,刻入了心底。
  现下,他已经初步摸索到自家父亲临终前的意思了。
  他希望自己克己复礼,团结宗亲和功臣团体力量,平衡朝野各方势力,把刚刚建立起来晋国稳固好,凭借巨大优势的国力励精图治,然后再去削平天下,剪灭吴、蜀二寇,完成天下一统的帝国夙愿。
  所以,他即位之后,格外的谦逊宽厚隐忍,哪怕继承了大半个天下,也没有像东吴孙皓那样初步稳固皇位之后就肆意妄为、随性行事。
  他处于宗室、功臣两股既成势力之间,步步为营,小心翼翼,与这些拥护司马家的既得利益者共享天下的权力和财富。
  但不是一直都是这样的,自己绝不可能永远只一个做帝国政治中的平衡者,自己要做的是与自己的地位相匹配的天子,是天下间具有绝对权威的裁决者。
  身边人已匆匆离去,孤身一人站在宫殿上方的司马炎仍在看着雪花,过了良久,他嘴唇轻轻抖动着,“天下,这是司马家的天下,朕的天下!”
  ···
  “今国中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某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诸君之任也!”
  蜀汉的朝堂内,核心圈子的成员包括尚书令樊建、秘书令郤正、侍中霍弋、镇军大将军柳隐、中监军刘遐、镇北将军姜绍等人齐聚,就在殿前商讨起北伐中原的各项事宜。
  恢复积蓄国力,然后整军北伐中原,是宰臣姜维重新出山执政的鲜明特征,这也是其他朝廷重臣心知肚明,这三年来,蜀汉国中所做的,还未做成的,都是围绕这一件大事来展开的。
  只是事到临头,仍然有人提出了质疑。
  当然,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三年后的蜀汉朝廷又与三年前乱后初定的蜀汉朝廷不同,反对北伐的朝廷重臣不敢随意质疑北伐的正确性,而是提出了此时是否是北伐中原的合适时机。
  毕竟这几年间,司马炎即位之后没有什么倒行逆施之举,中原地区也没有类似淮南三叛之类的大规模起事动乱,整个晋国给人一个总体感觉就是平稳向上的趋势,丝毫没有因为曹魏禅让而引发什么重大政治事件。
  这个时候去打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有获胜的几率吗?
  尚书令樊建等人表示怀疑。
  “不然。”比起三年前又苍老了许多的姜维断然驳斥这种畏畏缩缩的观点。
  “司马炎不过一平庸之主,碌碌无为,陇右魏将胡烈有勇无谋,都督关中的司马亮更是借着司马家出身蒙混度日的无能之辈。‘’
  ‘’根据北方的情报,青、徐、兖多地连年洪灾,陇右等地又出现旱灾,天灾异象,人心不稳。今时今日的北伐形势,不知比往昔的要好上多少,难道还要等到北国地方稳固、再生豪杰才举兵北伐,多死伤一些兵卒么?”
  在姜维看来,晋国的年轻皇帝司马炎能完成改朝换代,本身只是上承父祖遗烈,下赖叔伯辈的宗室、功臣翼戴而得以完成的一个“摘桃子”式的政治仪式。
  司马炎本身的才能并无可取之处,作为一名在贾充、裴秀等人的支持下才坐稳世子地位的年轻皇帝,他既无政治历练,又缺乏可靠的行政班底,虽然顶着开国之君的名义,实际上却更像是一个受成之主。
  他匆匆忙忙地完成了受禅仪式,确立君臣名分,更像是一番沐猴而冠的行为,包括其所使用的年号“泰始”,似乎也预示他会摆出一副垂拱无为的架式,尊重司马昭时代遗留下来的政治格局。
  此时,对于司马炎这个在晋国政治中的平衡者,而不是具有绝对权威的裁决者,姜维显然不会高看。
  至于胡烈,他的勇烈姜维没有质疑,但他的总体军事水平比起郭淮、陈泰、邓艾这些老对手,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姜维并不认为他是能与自己匹敌的对手。
  还有司马亮,这位都督关中雍凉诸军事的司马家皇亲国戚在与东吴作战的一线战场上,面对东吴兵马尚且如此不堪,有何本事可以跑到西边战场与自己一战。
  加上晋国这两年也算是天灾不断,天时地利人和具备,这就是蜀汉北伐的大好时机。
  虽然在姜绍看来,姜维对待司马炎有些过于苛刻了,身处于宗室、功臣两股既成势力之间,晋国建立的政治格局并没有给司马炎留下多少闪转腾挪的空间,让他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什么惊人的政绩来。
  而且,他们必须要注意到在这位晋国年轻皇帝“无为”的表象背后,未必没有抑制宗室、功臣势力过度膨胀的努力,只是所采取的政治手段较为柔软而隐晦,不像东边的邻居孙皓那样伤筋动骨罢了。
  这主要是因为司马炎并没有立即对晋国政治结构进行伤筋动骨改造的政治基础与威望。
  其次,较之于功臣元老与宗室长辈,司马炎明显具有年龄上的优势,只要没有过分的举动威胁到皇权的地位,大可以等待大自然规律发生,耗死这些老臣和宗室长辈。
  这一点,司马炎明显比孙皓更像一个政治家,政治家与江湖豪杰不同,你快意恩仇、酣畅淋漓,结果可能是玩死其他人,也玩死了自己的国家。
  但他显然不会在众人面前说出来,便宜父亲这也是在刻意的涨自己士气,灭敌人威风。
  “还有一点,这几年东吴孙皓屡屡发兵攻打晋国边境,已经把司马家的军队吸引到了东边去,这时候我等倾全国之力北伐,必定能够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说起东吴这个邻国,老将姜维脸上也有点玩味之色。
  孙皓在稳固地位之后,就听信了出使晋国的将领丁忠“北方无守战之备,弋阳可袭而取”的判断,三番两次组织吴地兵卒船只北伐,要对刚刚建立的晋国趁火打劫。
  否则以晋、吴两国后期渐渐有修复关系的趋势,恐怕晋国还是会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到蜀汉的身上。
  东吴得益于孙休时期不擅启边衅的态度,司马家渐渐把兵锋和注意力都转到了蜀汉身上,孙休、司马昭逝世时,两国还互相派遣使者前往吊丧。
  但这一切终结于吴国新皇帝孙皓无休止的趁火打劫行为。
  于是晋国朝廷把重臣羊祜、卫瓘,宗室司马伷、司马骏等都派到了东南一线附近,比起在西边的胡烈、司马亮这些姜维眼里的歪瓜裂枣,东南一线称得上是精兵强将云集了。
  诸位蜀汉的朝廷重臣听完姜维的话,暂时都没有话说了。
  反正眼下在北伐这件事情上,他们也知道是阻止不了姜维行动的,说不定还有人在心中暗自想要看姜维重蹈东吴诸葛恪的下场。
  由于各种问题地址更改为请大家收藏新地址避免迷路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章节。
  新笔趣阁为你提供最快的三国雄儿传更新,22三国免费阅读。https://
爱小说WWW.IXS.CC努力创造无弹窗阅读环境,大家喜欢就按 Ctrl+D 加下收藏吧,有你们的支持,让我们走得更远!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