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小说

第三百八十三章 天文物理的颠覆,被放弃的湮灭组织,新型强湮灭力场技术!

小说: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作者:不吃小南瓜 更新时间:2023-04-25 02:40
爱小说(www.ixs.cc)开通手机站了,手机用户可以登录 m.ixs.cc 进行阅读,效果更好哦!
  马泽尼亚—舒尔茨是国际最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天文物理学家之一,他在宇宙微波辐射背景、超大质量星云以及宇宙学等研究领域,都有非常重大的成果。
  如果把现有的天文物理学家做一个排名,马泽尼亚能轻松排进国际前五之列。
  这种级别的物理学家,学术影响力自然是非常大的。
  马泽尼亚—舒尔茨接受采访的新闻,被很多领域内的学者关注,他说的每一个单词都被详细报道出来,同时也在天文物理学界,产生了近似于核弹爆炸式的影响。
  因为,天文物理学引入湮灭理论,引入宇宙膨胀论,就必定会有大量的天文物理成果被推翻。
  马泽尼亚个人的一些成果,也同样会被归在'被推翻'行列中。
  在一个重要的物理分支领域,过往大量的成果被推翻,就代表着一个学科,将会经历从颠覆再到重塑的过程。
  如果拿历史上的政权更替来举例,就像是一个延续百年历史的政权,被新的势力击败推翻,以往的当权者、贵族等,金字塔上层的人物,绝大部分都必定会受到影响。
  这也是湮灭理论中'暗物质不存在'的论证,长期不被天文物理学界接受的重要原因。
  现在的宇宙膨胀论也一样。
  绝大部分天文物理学家们,就只当成是一种与之无关的物理理论,就像是弦理论十一维度空间的解释,只不过是一种物理理论,根本无法就得到验证,而他们还是依照以往的方式做研究,根本不会考虑到'暗物质不存在'、湮灭力场影响等因素。
  所谓湮灭理论相关论证、宇宙膨胀论的观点,引入到天文物理中,对于过往天文物理成果的颠覆,举个例子就明白了。
  比如,黑洞。
  有关黑洞的研究是天文物理的重大方向之一。
  其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得不到解释,也就是宇宙中超大质量黑洞的存在。
  过往的天文理论普遍认为,黑洞可以通过不断吸收周围的物质来壮大自己,但,即使一个黑洞不断的吸收恒星以及其他黑洞,想要成为超大质量黑洞仍然很困难,已知的超大质量黑洞的质量基本都在100万倍至100亿倍太阳质量之间。这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数字,很难想象这样的黑洞周围的环境有多么恶劣。
  但是,对于一个星系来说,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也不够其产生的引力,不足以维持整个恒星系的稳定,就需要引入'暗物质'来填补质量缺失。
  那么,问题来了。
  在引入了湮灭理论以后,作为宇宙中非常特殊的天体,黑洞内可能会存在强湮灭力场,甚至可能是'大量存在'。
  那么有关黑洞质量的计算就全部是错误的。
  以往对于宇宙中星体质量的计算,牵扯到一个史瓦西半径的重要概念,天文学认为'史瓦西半径'和星体质量正相关。
  换句话说,只要能计算出'史瓦西半径',就能够得出星体的质量。
  。一阶能量波,波长、频率和普通能量波相同,只是能量强度要高出很多。
  这样一来,针对存在强湮灭力场的星体,天文物理依靠观测'特殊射线逃逸'来计算史瓦西半径的方式就是错误的。
  如果引入'暗物质不存在'的概念,会更简单的推导出结果。
  既然暗物质不存在,
  维持超大星系所需的质量,自然就都在星体本身,就可以得出结论—有关黑洞质量的计算是错误的。
  两个方式,同一个结果。
  这个结果得出的过程中,大量的天文物理成果都被否定,以往的工作都成为了无用功。
  这种背景下,马泽尼亚—舒尔茨支持把湮灭理论、宇宙膨胀论引入天文物理,自然会引起天文物理领域的巨大争议。
  在国际天文物理领域中,有很多人站出来反对马泽尼亚—舒尔茨的说法,
  这些站出来坚决反对的天文物理学家,绝大多数都非常有名气,其中还包括两个获得过诺贝尔奖物理学奖的学者。
  他们站出来的原因很简单,引入湮灭理论以后,他们的很多成果都被否定。
  任谁花费一辈子时间投入到研究中,成果还获得了国际奖项,结果被其他人证实研究是错误的,都是不能够接受的。同时,也有很多学者站出来支持马泽尼亚的说法。
  这些支持的学者多数都很年轻,他们认为天文物理引入湮灭理论,才会真正的焕发活力,而不像是现在的情况—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天文物理的进步,多数只是发现几个星体,或是对远在'亿光年'为单位距离的星云做研究。
  当天文物理引入湮灭理论,有了全新的基础支持,领域内就多出了很多方向。
  很多成果被推翻,自然就留出了。
  现在学术界最大的八卦新闻,自然就是国际湮灭理论组织以及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发布的成果,把两个成果拿到一起做对比,很明显,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早就已经发现了一阶铁元素的抗磁化特性。
  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的做法是,根本不在意一个小发现,而是继续研究直到发现一阶能量波,并以此完善了。
  国际湮灭理论组织的做法是大肆宣传,明明只是一个小的发现,却让他们宣传的像是颠覆物理学一样。
  这个对比听起来就很有意思了。
  看着大量舆论的讽刺,恩波利—库博根本就不敢站出来,他推掉了所有记者的采访,还决定以
  克里斯托弗反复思考后,很认真的做出了决定,
  ...另一边。
  王浩就没有这些烦恼了。
  在第一期发布后,他只是关心了一下学术界的反响,发现没什么问题以后,就没有再继续关注了。
  王浩也知道天文物理学界的争议,但他只是带
  领团队研究理论而已。
  天文物理引入湮灭理论,认可,又或者不在意湮灭理论,继续原本的研究方式,都和他个人没什么关系。
  毕竟,他只是研究湮灭理论,而不是研究天文物理。
  王浩的生活倒是非常清闲,主要就是因为,湮灭物理实验上达到了一个极限,暂时想不出什么新方向。
  以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确实可以拓展很多方向。比如,一阶铁元素拓展的材料学方向。
  再比如,拓展的天文物理方向。
  但不管是材料学还是天文物理,都不是王浩的主要方向,他主要从事湮灭理论、超导技术等研究,不会转而去做其他方向的研究。
  现在主要限制研究的还是技术问题,他们所能制造的湮灭力场强度达到上限,就不能批量的制造一阶铁元素,激发出的一阶能量波也极为有限。
  在理论的探索方向,想找到新的方向也很不容易。
  所以,王浩干脆过上了轻松的生活,连续半个多月都像是普通上班族一样,早上来到实验室打个卡,下午早早的就回家休息,晚上则是和苏映雪腻在一起,顺带发泄一下多余的精力。
  咳咳....
  这种轻松的生活,让人感觉身心舒畅。
  但是,轻松的时间一长,王浩还是忍不住考虑研究问题。
  当前阻碍研究的就是技术问题,他们在短时间内无法制造出的更强的湮灭力场。
  现在支持制造强湮灭力场的混合高压材料,已经是最优的材料配比了,想要再提升强湮灭力场强度,就只能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个是提升螺旋力场强度。一个是制造五种叠加设备。
  前者对于湮灭力场增强的效果极为有限,后者倒是能有很大的提升,但需要的经费是海量的。
  那不止是经费问题,还有时间问题,制造设备也需要很长时间。
  强湮灭力场研究有个很重大的问题,就是大部分投入都是科研性质',想要研究出有经济或军事价值的技术,一定程度上就是看运气。
  这种纯
  王浩仔细思考着,他从超导基础理论到反重力技术,再到外层强湮灭力场问题,都仔细想了一个遍,还是感觉没有任何收获。
  他长长叹了口气,忽然用力抿了抿嘴。
  王浩忽然想到了系统任务,就干脆建立个任务试试—
  」
爱小说WWW.IXS.CC努力创造无弹窗阅读环境,大家喜欢就按 Ctrl+D 加下收藏吧,有你们的支持,让我们走得更远!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