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小说

第二十七章学风未来

小说:西游从三星洞开始 作者:洒家乃居士 更新时间:2022-09-30 01:12
爱小说(www.ixs.cc)开通手机站了,手机用户可以登录 m.ixs.cc 进行阅读,效果更好哦!
  仔细想一想,吴宣虽然还不曾真正介入到这个时代的方方面面,但得罪的势力却已经不少了。
  连吴宣自己都没有想到,先天道德元光竟是直接破入了方仙道在幽冥的庇护道场,虽然自己消耗的功德气数达到了目前积累的一半还要多点,但它所代表的意义,就非常巨大了。
  纵然吴宣如今,不过炼神返虚的修为,但拉起虎皮,虚张声势貌似也够了。
  不过,这并不代表方仙道就好对付,作为南瞻部洲经营日久的存在,方仙道自春秋战国就已经具备相当的声威。
  虽然自秦汉之交受到不小的创伤,使其发展,受到了阻滞,但对于当下的吴宣而言,仍然是个庞然大物。
  如果说,吴宣打算借开讲之事教授门人,其实这在当下并不是什么特别奇怪的事。
  假设以正常情况而论,如果吴宣未来功业足够大,他的学生未尝不能在一段时间内,引导学风成为社会的主流。
  尤其是如今这个年月,元帝已去,汉家渐渐也不复当年,士人开始却黄老刑名之术而竞相治经求仕。
  当年元帝为太子时,就劝宣帝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便有后来那句,‘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若非宣帝念及当年与许皇后共同患难的过去,只怕早就改立淮阳王为太子。
  只因‘淮阳王明察好法,宜为吾子’。
  实际上,这事的发展从汉武帝时期就已经注定,只因‘推明孔氏,罢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虽然名义上罢黜百家,但汉家治国,法家仍是主要手段,但随着官学、私学开始大规模的传播儒学。
  才是为儒学兴盛打下了基础。
  加上汉代取士的三个方面,贤良方正科、孝廉、博士弟子,都以儒学为士人进身的途径,这就已经代表着儒学为显学,走向兴盛的根本。
  用最简单的话来解释,就是能当官、能拿钱,还能实现人生目标。
  尤其是武帝一朝滥用民力,穷兵黩武,以至于到了昭帝时候,国家以恢复元气,休养生息为要务。
  但随着盐铁会议的举行,积蓄已久的儒士以堂堂正正的姿态正式介入到了国政之中。
  此时此刻,儒生的力量已经远非汉初那样弱小的小门小户,而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在朝堂之上,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而昭帝以后,纵然是宣帝,也不得不在这个过程中,总结为‘霸王道杂之’,是以儒法合流逐渐构成成哀之世到新莽的特点。
  而对于吴宣而言,让他和已经形成相当势力的儒学去斗争,那是不切实际的。
  考虑到时代背景,以及对于长生神仙学的追崇,吴宣决定,教授门人,以修行之法为宗,以百姓生民为干,以百家之学为枝叶,在这个重重矛盾积累下的汉末,走出一条新的道路来。
  毕竟,儒学那套的说辞,在未来已经看到了结果。
  不过,目前为止,仍然需要在当下获取足够的影响力,对于吴宣而言,影响力最大,又莫过于许、王外戚的更易。
  通会乡。
  随着吴宣正式将魏延寿收入门下,这个消息也随着风一般传遍了邻里。
  使得本地人都知道,魏家小儿延寿,以后要发达了。
  这还不到晚上,本地其余三老,纷纷带着子侄后人上门拜访。
  如有秩、游徼态度恭敬,原本,吴宣初来这里时,这几位虽然也是尽到礼数,但却不如现在这样了。
  吴宣思索一二,主要还是因为乡党的原因在内。
  可以说,魏延寿以后发达了,作为乡党的本乡人士,可以说,就是他最坚定的后盾之一,也同样能沾点光。
  同时,也期待着吴宣能否将自家子侄纳入门下。
  当然,这些就暂时不在吴宣的考虑范围内了,目前的他,还没有想好,如何带更多的弟子,不过,讲讲学给通会乡的年轻人,开阔眼界还是可以的。
  如果有未来力量壮大了,这些人未尝不能被他收入门下。
  “不知先生是何方人士,治何经典?”
  几翻话毕,来到了正题,闻听此言,吴宣就觉得这话就非常有水准,看了他一眼,原来是游徼,此官职,负责缉捕盗贼,或许是这个过程中,见多识广,有些了解。
  当然,看着三老其余二人,侧耳倾听的样子,显然也是有所明白。
  不过尴尬的是,吴宣乃是天外而来,别说汉朝了,这方大世界之内,也没有他的户口啊。
  他又不可能像面对须菩提祖师那样,光明正大的告知自己的身份,须菩提祖师神通广大,自然能判断得失真假,诸事也能容下,可眼前的老百姓就不一定了。
  要是按照实话来说,只怕当场印象就差了。
  但说假话又不是他的风格,想了想,吴宣说道:“我自外州郡县而来,以民生为所学。”
  这话的回应,也非常有意思。
  说完,看着三老众人,一副懵懂点头的样子,吴宣就知道,这事算是糊弄过去了。
  至少他确实是‘外州郡县’来的,至于那个外州郡县,那就不一定了。
  而看他们的表情,显然是理解为了大汉其他州部了。
  至于以民生为所学,他们就完全不知道是什么了。
  别说他们,随着武帝至今儒学的发展,其推陈出新的速度其实也非常快。
  尤其是武帝至宣帝这个过程中,礼治、德教的呼声渐高于法治。
  同时,天子也加强了对于儒学发展方向的引导,时不时会出现,‘上亲临制决’的方法,解决学派争端。
  同时,学派从学术思想的训诂大意,开始转向为从辩论之中取胜。
  就有不少儒生,因为‘说’的好,从而被重用,比如,武帝时,兒宽说经学。
  于是,天子道,‘吾始以《尚书》为朴学,弗好,及闻宽说,可观’。
  又如韩婴与董仲舒论于天子前。
  可以说,随着经典和现实结合之后,以求得到皇帝青眼的儒生越来越多,同时,解经的著作也越来越多。
  学派的传播方式也因此出现变化。
爱小说WWW.IXS.CC努力创造无弹窗阅读环境,大家喜欢就按 Ctrl+D 加下收藏吧,有你们的支持,让我们走得更远!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