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小说

第105章 各界反应

小说:英伦狂潮 作者:笨宅猫 更新时间:2023-07-08 13:50
爱小说(www.ixs.cc)开通手机站了,手机用户可以登录 m.ixs.cc 进行阅读,效果更好哦!
  在利物浦的几天,乔尼也没有闲着。
  他先是到政府部门询问了一下失踪人口登记流程,得知海上船舶在行驶过程失踪,需要满六个月才能办理相关手续。
  接着他去银行办理了还款业务。
  罗伯特贷款买船每个月要还不少钱,上个月是莉莉代还了,这个月就再也无力支付,只能由乔尼过来“父债子还”了。
  幸好乔尼通过苹果娱乐赚了不少钱,否则一次意外事故就能让中产家庭破产。至少莉莉是无法支付剩余贷款的,最后可能会连花店都保不住。
  罗伯特为了贷款,可是把一切都抵押上去了。
  英伦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低下,乔尼花了几天功夫才处理完个人私事,然后回到花店享受莉莉的美味中餐,一直待到伦敦那边催促为止。
  此时,披头士在法国巡演造成的社会影响,开始辐射到整個欧罗巴。
  6月1日,他们到德国开始了另一趟巡回演唱。
  这次演出名单就只写上披头士演唱会,没有其他一起演出的明星,像在法国那样邀请知名歌手上台根本没必要了。
  因为热情唱片公司派出了自己的歌手去充当暖场乐队。
  “不要便宜外人!”汤姆菲利普斯说。
  随着披头士的成功,热情唱片公司旗下的签约乐队一天比一天多起来,
  在这次一直持续到6月21日的演出节目里,有许多披头士外围商品的广告。
  在佩克汉姆(Peckham)的一家公司供应了披头士的套头衫,“甶英国顶尖的制造商为喜爱披头士的人士所特别设计,附送一个高质量双色披头士徽章”。
  这一整套服装要价35先令。
  裁缝街的“王牌西装”也开始了大规模销售,贴着“Kingsman”商标的衣服迅速成为知名品牌。
  这家由苹果娱乐投资控股的服装公司,彻底颠覆了裁缝街的传统。
  无论是服装设计、生产制造和销售形式都跟以往截然不同,对其他服装制造商堪称降维打击,让萨维尔街的老裁缝们惊掉了大牙。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制造商也竞相争取在他们的产品上使用“Beatle”这个词的使用权。
  披头士式西装外套,由乔尼在利物浦时带头开始穿、通常是灯心绒制的那种无领西装外套,在1958年12月,就在各地上市销售了。
  披头士式的假发也开始出现了。
  位于贝森奈绿地(BethnalGreen)的一家工厂夜以继日地赶工制造,以应付订单需求。
  该工厂宣称,他们还有来自伊顿公学以及白金汉宫的订单;当然不是女王她自己要的,据说是宫里的一名职员订的。
  大部分的青少年留起了像披头士那样的长发。
  从5月中旬起,报纸上就开始有一连串关于学童们因为头发过长被学校停学在家,或是有学徒因为同样的原因被禁止进入工厂这样的报道。
  到了6月2日,《每日电讯》才首次认真讨论这股披头士狂热。
  此前它们也曾刊登过披头士新闻,可都是当作娱乐周边消息进行报道,从未如此郑重其事地对待过。
  它在文章中表示,纯粹只有思想空洞的人,才会加入这股群众的狂热,就像当初洗头佬所掀起的热潮那样。
  显然是把披头士的歌曲当成了洗脑工具。
  更是把青少年的狂热看做愚蠢行为,觉得这是当代教育的失败,婴儿潮成长起来的人已经彻底垮掉。
  《每日镜报》则是跳出来为披头士辩护。
  “你还得是个又固执又刻薄、彻头彻尾的老古板,才能够不爱上这不按牌理出牌、又欢乐又吵闹、长得又俊美的披头士。”
  由于披头士一贯良好的形象,相当多人喜欢他们的贵族风范。
  因而《每日镜报》的记者盛赞他们,还说约翰列侬几人虽然幽默有趣,却不会利用“出于好玩而说一些跟同性恋有关的低级玩笑”来成名。
  两大报纸你来我往,对披头士这个话题,互相争论了起来。
  其他报纸杂志和电台电视也都纷纷加入各自阵营。
  《泰晤士报》、《卫报》、《星期日电讯报》、《每日邮报》、《世界新闻报》、《金融时报》等全国性报纸连篇累牍的进行报道辩论。
  BBC和ITV也针尖对麦芒的开始制作话题节目。
  总而言之,有人支持就有人反对,不管他们是否有各自目的,一场社会大辩论在社会上形成。
  争执如此激烈,甚至就连远离世俗的教会都被卷进来了。
  在英伦国教会(ChurchofEngland)领导人之间的年度聚会教会大会(ChurchAssembly)上,披头士也受到了批判,但也有人为他们辩护。
  一名主教就直言他们是个“心理变态的乐团”(psychopatheticgroup),他们每周赚的报酬就足以在非洲建一座大教堂。
  不过另一个主教则表明,自己也是他们的乐迷。
  还说他们的音乐是有益健康的消遣。
  《泰晤士报》显然是第一家进行分析披头士狂热现象的报纸。
  不过它们找来个乏味的心理学家,每天在栏目上罗列各种数据,说了一大通专业术语来分析这些现象。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披头士让这些乏味的心理学家,特别是阿美莉卡人靠此大赚横财也成了惯例。
  这位心理学家说披头士是“发泄姓冲动的途径”。
  后来有许多医生挺身附和说,参加披头士演唱会的女孩子更容易堕落,因为她们会在演唱会中途达到姓G潮。
  有些专家唯恐天下不乱,胡说八道地说道:
  “千万不要让你们女儿听披头士的音乐,更不要让她们去演唱会,否则去之前她们还是女孩,回来就成为体验过多次G潮的妇人了。”
  这种言论自然非常吸引眼球,确实也吓到了许多家长们。
  可是越是有人反对的事情,越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反抗,家长们的严厉管制反倒把自己孩子推向披头士。
  证据就是在争论最激烈的那段时间,热情唱片和苹果娱乐的营业额增长最为迅猛,几乎是每天都暴涨一大截,使得两家公司数钱都快要数不过来了。
  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六月份巡演结束。
  等到披头士从欧罗巴回来,众多媒体却仿佛达成了共识,异口同声地称赞起他们来,仿佛四人就是征服欧洲的民族英雄一样。
爱小说WWW.IXS.CC努力创造无弹窗阅读环境,大家喜欢就按 Ctrl+D 加下收藏吧,有你们的支持,让我们走得更远!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