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小说

第117章 四万义军

小说: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作者:冷泡茶加冰 更新时间:2023-09-25 22:30
爱小说(www.ixs.cc)开通手机站了,手机用户可以登录 m.ixs.cc 进行阅读,效果更好哦!
  唐肃宗……李世民熟悉又陌生的帝号。
  略一回想便记起来了,这似乎是创立武庙的那位来着……
  不过李世民面色淡然,轻咳一声:
  “也不知武侯看到此说作何感想。”
  这个房琯的能力,李世民自然也是不信的。
  对于这玄宗的朝廷,李世民有一套简单粗暴的评判标准:
  离玄宗越近的臣子,是酒囊饭袋勾心斗角之徒的概率就更大。
  名将出自边镇,忠谨良臣在常山、平原郡、河东、洛阳,就是没有长安的。
  因此这房琯的能力,真的需要打个问号。
  “无能之辈无非也就博得武侯一笑。”
  房玄龄觉得诸葛武侯多半只是无奈,但对这个正主倒是有点不自信:
  “这房琯也姓房,不会……”
  杜如晦拿自己开玩笑安慰道:
  “玄龄兄何必担忧,儿孙只要不造反,富贵清闲且由他。”
  道理倒是这个道理,房玄龄也只能放下。
  而且即便这房琯是自己后辈,相较于什么皇家传统、李家戏码也都要好得多吧?
  这个想法虽然大不敬了点,但房玄龄反而发现自己心态也放平不少。
  对于杜如晦的感叹,众人也都是点头,有杜如晦这个早逝后儿子造反的前例在,大家伙对于儿子的要求标准已经非常低了。
  侯君集想明白自己多幸运之后,态度恭谦不少,正虚心与李靖请教对于这战局的看法。
  长安是必然要克复的,但怎么打是一个问题。
  李靖认为完全可以在关中平原复刻那个崔乾佑的打法,毕竟长安终归是大唐的都城。
  “叛军攻下长安定然心生骄横,诈败引叛军,边军合围,迫其弃城应为良策。”
  侯君集赞同,但随后提出一个疑问:“何人将之?”
  连斩三将,还有何人能领军?何人敢领军?
  【房琯是肃宗不愿回想的黑历史。
  在灵武登基的肃宗很快攒出来了一波家底,河西、陇右、安西的援军到来,有了接近于六万可战之兵。
  如何使用这好不容易攒出来的家底打出威信,成了肃宗心头的头等大事。
  而房琯靠着出众的口才把肃宗迷得神魂颠倒,不仅给房琯刻意优待,而且军机要务都要房琯参与决策。
  于是房琯短暂、传奇、荒诞的几个月开始了。
  房琯的升职路线是这样的:
  六月在长安籍籍无名。
  七月靠追玄宗官至宰相。
  八月靠口才折服肃宗,地位愈发稳固。
  九月被玄宗授招讨西京、防御蒲潼两关兵马节度。
  十月自请天下兵马大元帅,率兵收复两京,肃宗同意,授其节。
  从清闲的侍郎到两镇节度兼天下兵马大元帅,房琯仅仅花了四个月。
  并且肃宗还授予了房琯开府之权,邓景山、宋若思、贾至、刘秩等等一票根本没打过仗的人进入了房琯的幕府。
  当时有人劝说房琯:叛军有精锐曳落河,不可不慎。
  房琯锐评:彼曳落河虽多,能当我刘秩乎?】
  “这李亨无愧乎玄宗亲子。”
  张飞还以为随着新皇帝,应该消停一点儿了。
  但可惜并没有。
  刘备都有点不自信了:
  “这唐授官宰相,如此随意?”
  不看功绩不看能力,在玄宗那里是因为追逐圣驾,在肃宗这里是因为口才。
  这让刘备不禁想起来一个人:
  “彼辈恩宠,赵括复生亦要艳羡。”
  赵括能被破格提拔,除了本身能说会道之外,也是沾了父亲赵奢的名将恩泽。
  而这房琯有啥?全靠一张嘴。
  随即刘备转向自己军师笑道:
  “如此相较而言,吾于孔明,甚是薄待。”
  笑言而已,孔明也大笑回应:
  “若是吾出山时主公即有六万精兵,何愁灭贼?”
  法正瞧着主公与孔明的相和,很是羡慕。
  不过更多的也是对于诸葛亮的服气,此时也道:
  “孔明出山时有《隆中对》之策传名天下。”
  “这房琯仅会粗俗之言,如何能比之孔明?”
  房琯的那句话,直译一下就是:曳落河算个俅?
  既无谋略,也无应对方法。
  名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说的话却仿佛市井闲汉一般。
  如此之辈还妄称诸葛?
  他法正在益州谁都不服的时候都没这么狂。
  【陈涛斜之战就是在这荒诞可笑的前奏中,拉开了帷幕。
  房琯领五万精兵分三路,兵发长安!
  李光进率北军从奉天出发,房琯刘贵哲率中军从武功出发。
  这两支兵马合计四万人作为前锋,另有南军一万人由杨希文率领,从宜寿出发。
  而叛军这边迎战的是安禄山帐下四大猛将之一的安守忠,仅率一万人。
  双方会师陈涛斜。
  史书没详细记载,但安守忠见到唐军的时候应该是傻眼了的。
  没人能想到,房琯居然还是个复古派。
  在李亨的支持下,房琯按照春秋的史书打造了兵车作为唐军的王牌。
  用两千头牛拉着的兵车直冲敌阵,随后以步骑掩杀,岂不是手到擒来?
  这就是房琯的天才构想。
  事与愿违的是,安守忠并没有乖乖站在那里被老牛冲。
  他命士兵以刀击盾,大声鼓噪,以恫吓牛车使其缓速。
  随即命轻骑接近往牛车阵中抛掷火把,一时间牛车阵大乱,惊慌的牛群反而开始倒冲唐军自相践踏。
  安守忠抓住机会率军冲杀,仅仅耗费半天就彻底击垮了四万唐军。
  作为策应的南军在一天后进入战场,此时安守忠携大胜之势打的唐军难以还手。
  南军的主帅杨希文倒也干脆,眼见打不过就直接投降了。
  至此,房琯一仗直接废掉了李亨东拼西凑起来的家底,导致李亨为了平叛不得不求助于回纥。
  陈涛斜又名陈陶,路过此地打算去投奔唐肃宗的杜甫也被叛军顺手抓了。
  后来杜甫写了《悲陈陶》哀叹此战: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孟冬十郡良家子……”杜如晦感觉手上的笔竟也如此沉重。
  他曾以为大唐这百年极盛之世,应是轰轰烈烈的垮塌的。
  但没想到是皇帝昏庸,奸相误国,逆贼贪鄙。
  而到了这时候,这盛唐的最后一点家底,被一个只会夸夸其谈之辈补了一刀。
  河西陇右安西三镇,十三万戍边精卒,本应该威慑百国,横行边疆的大唐武士。
  被潼关的一纸强令,被陈涛斜的复古战法,彻底毁灭殆尽。
  应是最为精锐的戍边三镇兵马,死的毫无尊严。
  “死狗辈何足付大事!”侯君集忍不住了直抒胸臆。
  他可没忘记这安西节度镇位于高昌,而灭高昌是谁的功绩?
  当然是他侯君集靠着陛下的远见决定攻下的!
  如此算来安西多少跟他也是有点渊源的,结果这能作为进攻中亚桥头堡的劲卒,就这么没了?
  臣子们群情激奋,与之相比李世民似乎反而冷静的过分了。
  “不足成事之辈!”
  这是李世民的评价。
  魏征跟风道:
  “何止不足成事?若其尚有自知,当自缢以留颜面!”
  李世民瞧过来,幽幽道:
  “朕说的是这肃宗。”
  魏征哑然。
  随即李世民扭头看向前方:
  “这肃宗,亦乃志大才疏之辈,倒是与这房琯惺惺相惜。”
  魏征暂时更不敢说什么了,虽然心里觉得陛下说的真没错。
  而且李世民的思考更加高屋建瓴:
  “这支兵马一去,肃宗再无凭依,而大唐节镇唯留……”
  “郭子仪李光弼所率的河东兵马?”
  随即恍然:
  “难怪这肃宗要去借助回纥之手。”
  “可……”
  李世民来回踱步敲敲脑袋:
  “可回纥为什么要帮肃宗而不襄助安禄山呢?”
  “挟天子以令天下乎?”
  杜如晦看不下去这愈发可怕的猜测,出声道:
  “或者回纥亦念大唐之威……”
  李世民一笑:
  “克明,此辈可畏大唐兵威。”
  “难怀大唐仁德。”
  在颉利可汗身上,在以往所有被打败的对手身上,李世民对这条道理看的分外清楚。
  ……
  “这杜工部真乃命运多舛……”
  孔明为自己这个朋友担心。
  嗯……他通过光幕去看数百年后的杜工部。
  而这杜甫在数百年后游览成都古迹凭吊他。
  不能见面,实属遗憾。
  刘备对这位诗人也很有共鸣。
  “且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比起这房琯,胜之千百倍。”
  身居工部高位而能知民生疾苦,这是刘备最为佩服的地方。
  而对于房琯,徐庶感觉真是没眼看。
  “全赖此刻舟求剑之辈,反倒成就叛军虚名!”
  对于房琯的飞快升迁,他并不觉得羡慕,只觉得这是大唐百姓身上的又一重灾难。
  赵云在旁边算了一算:
  “此役之后,大唐官军之兵力与叛军人马仿佛,且略少之。”
  “且叛军占据这唐之两京,乃大唐官军所必救,叛军官军,攻守之势易也。”
  而且光幕的随口一提,赵云感觉怎么眼熟呢?
  无力平叛,求助胡人,胡人胜则尾大不掉,胡人败定拿这肃宗撒气。
  这安史之乱,愈发扑朔迷离了。
  这大唐让赵云怎么看都感觉一副死相。
  如何能再绵延百年国祚的?
  香积寺的前奏。
爱小说WWW.IXS.CC努力创造无弹窗阅读环境,大家喜欢就按 Ctrl+D 加下收藏吧,有你们的支持,让我们走得更远!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