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小说

第90章 影史经典刀战

小说:领衔巨星 作者:詹仕邦 更新时间:2016-11-21 19:32
爱小说(www.ixs.cc)开通手机站了,手机用户可以登录 m.ixs.cc 进行阅读,效果更好哦!
  经过周五、周六、周日三天的艰苦奋战,最后这场正邪决战**打戏终于拍完了,过程确实非常辛苦,因为周易这次的对手是老前辈,需要更多的吊钢丝和使用替身来辅助拍摄。
  这些情况事先都充分考虑到了。
  不过到了临场拍摄的时候,为了增强真实感,不出纰漏,还要做很多细微调整。
  不能因为是老人家拍戏,就可以降低要求,不要真实感,打戏要求还是很高的。
  甚至有些高难度动作,成大奎做替身,完成得都不是很漂亮,而黄锡范老先生不愿意降低动作难度,周易为了电影动作质量,当然也不愿意,这种时候往往是他亲自上阵,当杨宪福的替身。
  这种事情听起来好像很搞笑,但这就是实际情况。
  这就像是前世里,李连杰有伤在身,无法完成高难度动作,熊欣欣就不断的换衣服,既演黄飞鸿,又演九宫真人一样,两人的对手戏,大部分都是熊欣欣“自己打自己”,打得不亦乐乎。
  这种事在动作片里确实很平常。
  既然前世都能演得天衣无缝,今世自然更没问题。
  以今世的化装水平和技术手段,肯定能拍得更好。
  徐导演的拍摄功力和后期制作的功力都足够强悍。
  甚至剧组早早就开始做替身准备,道具师连3d打印面具都准备好了,以假乱真毫无问题。而且杨宪福老先生自己也能拍很多动作戏,不是遇到什么难度动作,都用替身,只有自己实在不行,才用替身,这样拍摄起来更容易,也为剧组省却了大量麻烦。
  其实本片替身打戏拍摄不是很难,起码比前世的更容易,因为杨宪福老先生是真正的国术高手老前辈,只是年纪大了,但没有像李连杰那样差点残废,很多戏都能自己演,大部分打戏都是地面戏,没有太多吊钢丝腾空的戏,表演更容易,不像的替身戏那么复杂。
  不过为了拍摄这场正邪决战**打戏,全剧组确实煞费苦心,群策群力,各种办法都想到了。
  而且为了抢时间,这几天夜晚也要坚持拍戏,一直拍到深夜都很平常。
  动作戏就是要趁热打铁,拖时间长了,效果未必会更好。
  虽然是高强度拍摄,但高难度动作都有替身完成,杨宪福老先生也能坚持下来。毕竟他是有真功夫的,只是上了年纪,辛苦是辛苦,但也能勉强承受下来。老先生很有职业道德,不会叫苦叫累,半途而废。导演要怎么拍都可以。这点确实很受人尊重。
  他绝对对得起他拿的高额片酬。
  没有人能说任何闲话。
  周易也增加了不少和老前辈一起拍戏的经验,虽然要时常照顾,反复拍摄,不如和高松他们拍打戏那么顺畅,但老前辈的名气增益对影片是很有好处的,拍摄的时候辛苦点就辛苦点,不算什么。
  前世原作就是老演员拍的,剧情也没办法换成年轻人。
  而且和老前辈搭戏,对观众来说,肯定也很有新鲜感。
  这样就行了。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所有高难度动作都由演员亲力亲为的完成,替身完成也是演员的真实表演,全片打戏尽量不用特效。动作戏一用特效,就有变味的感觉,观众一看就出戏,觉得没有那种原汁原味的国术味道,当然不用为佳。现在影视圈内充斥着那种“伪动作戏”,看起来很没意思。
  黄锡范老先生拍戏的时候,就辛辣的讽刺过这种现象,说那种拍法一点国术的技术含量都没有,还说现在有的导演,离开特效,就不知道怎么拍戏了。
  比如,片中有长臂神魔投掷标枪的动作,有的导演肯定给你来个标枪慢镜头特写,用上子弹时间,不管这种东西到底合不合适,够炫够酷就行,怎么说也得来个三百六十度无死角旋拍,完全不知道在干什么,耗时耗力耗钱不说,把整个国术对战的气氛和节奏都破坏了。
  对于动作戏来讲,有时高科技拍法真不如传统拍法更好看。拍打戏,最忌讳用高科技手法喧宾夺主,完全降低了动作戏的档次和质量。
  那种特效就是给不会拍打戏的演员准备的遮羞布,国术高手谁愿意用那种东西拍摄?
  就像前世的动作戏,简直让人笑掉大牙。
  当然,那部片子不是靠打戏取胜,不用多说。
  总之,拍摄这场正邪巅峰对决的时候,徐导演采用的都是复古拍法,用最纯正的动作戏拍法来拍。有些新潮导演掌握不好这种传统拍法,或者认为过时了,或者没有足够的拍动作戏的经验,不知道细节怎么拍,镜头怎么运用,干脆就拿各种特效拼凑,用各种花哨拍法来炫技,其实都是本末倒置。真正的动作片影迷想看的打戏根本不是那些花哨的东西。
  那些东西就是在特效刚刚兴起时,利用技术的新鲜感,能糊弄一下观众。
  但时间一长,观众就不会上当了。
  尤其特效发展到现在,观众看腻了,看吐了,往往更喜欢复古的真功夫。
  周易能这么受欢迎,不得不说,确实是应运而出。
  除了颜值和国术功底,小成本拍法正好符合了传统的复古拍法,想花哨也不可能,正对了观众的胃口。这部片子自然也是一样,都是一脉相承的传统打戏拍法。
  这不是徐导演不会先进的拍法,也不是拍摄资金不够,而是什么风格的片子,就要用什么风格的拍法,不能乱搞。有的导演搞不清楚,结果拍出来的就是烂片。
  但徐导演不愧是动作片大导演,对这场动作戏把握得确实很好,再配上黄锡范老先生的经典动作设计,绝对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非常完美。
  算上前面拍的结尾文戏和配角打戏,其实最后这场大戏是用了一周时间,才彻底拍完。但最终效果,大家都很满意,非常惊赞,以前真没有过这么凶悍的贴身刀战。这场戏真是值得夸赞。黄锡范老先生沉寂数年,厚积薄发,把他的动作设计功力和邪气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且演员演得真好。
  黄锡范老先生确实非常满意,觉得周易把他想要表现出来的动作效果,都完美的表演出来了,确实功底深厚,打戏精彩,配得上如今这样的人气,盛名之下无虚士。
  老先生这次遇到周易,算是如鱼得水,难得痛快一把。
  他以后还想继续合作,这点正中周易下怀,也很高兴。
  田国丰和杨宪福两位老先生更是赞不绝口,对周易很满意,认为他确实能担起未来动作巨星的名号。
  这段片尾决战打戏真把长臂打独臂,长刀打断刀的技术特点全都展现出来了,而且展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和前世原作的决战戏相比,不知道强出多少了,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动作戏,相差十万八千里。
  即便和前世徐克的片尾“定安打飞龙”的“断刀打弯刀”的打戏相比,也能分庭抗礼,各有特色,甚至还要更胜一筹。特别是打戏快而不乱,各种动作都交待得非常清楚,能让观众看明白,这点确实很难得,在艺术表现力上,注意,不是打戏风格,是艺术表现力上,倒是很贴近前世李连杰在中“霍元甲打秦爷”的那场势均力敌的疯狂刀战,李连杰的动作戏就是有这种特点,不管他打快打慢,但是动作全都能交待得非常清晰明白,让观众看得很透彻,极有艺术表现力和国术魅力。其他演员很难做到这点,一打起来就乱,一乱起来,就看不清楚,那不是水平高,那是水平差。
  周易的动作也是这样的,看起来很清晰,很干脆,确实很爽,一点都不拖泥带水。你明明知道他的动作很快,有的动作非常凌厉暴烈,极具压迫性,但还是能看清楚,这是绝对实力。
  这就是动作戏的“演技”,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这场动作戏在档次上,确实达到了前世和中同类动作戏的高水准,和今世翻拍的前两部和相比,也绝对不会逊色,这样就可以了。
  这是全剧组共同努力的结果。
  徐导演对镜头和节奏的掌控,黄锡范指导对刀战动作和场面的设计铺排,周易和杨宪福老先生的专业级巅峰表演,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把这场动作戏拍得这么精彩纷呈,共同打造了这场影史经典刀战。就连近日一直跟组拍戏的裘操都看得很爽,她有背景戏,当然不会早退,一直看着大家拍打戏,全程看了个遍,确实感觉很过瘾,觉得这场动作戏真是太漂亮了,周易奉献了巨星级的动作表演。
  考虑到这场戏全程都是在摄影棚里拍摄的,没有更宽敞的外景地,能拍到这种程度,徐导演的执导功力可见一斑,确实很厉害,控场能力极强,换一个导演可未必能行。
  这场“方刚血战长臂神魔”片尾终极打戏拍完,这个长风堂场景的所有戏份就全部拍完了。而且一头一尾恰好前后呼应,算是“父子血溅长风堂”,剧本结构非常完美。
  其父忠义护主血溅于此,其子忠义报恩血溅于此。
  前有“两肋插刀”之义,后有“以德报怨”之德。
  不但动作戏很有思想性,故事本身也很有思想性。
  片中主角颇有古仁人君子之风,虽然出身不高,但*兔子不吃小师妹。
  这是对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强烈体现。
  前世原作动作戏水平不高,但后来影片评价不低,大概也有这方面的因素,再加上男主角的经典演绎,使得影片最终成为经典动作名片之一,在业界享有盛誉。
  就算片中体现的是传统守旧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和“以德报怨”的价值观,但起码对这些伦理道德都有体现。这点和周易翻拍的类似,都有对传统伦理道德的体现,只是方向不同。周易翻拍写剧本的时候,对这些都有保留,可能有些新青年觉得这是糟粕,但周易觉得这是影片精华。这些东西对现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同样很有借鉴意义。起码一些师徒撕逼,为钱反目的人士应该受受教育。在周易看来,没有思想性的影片是烂片,没有思想性的动作戏是烂戏。
  平时和徐导演交流剧本,周易对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全都说过,也得到了徐导演的认可。
  大家开诚布公,坦诚交流,才能在影片走向上达成一致,不是单纯按照剧本拍摄即可。
  不同的导演拍摄一部剧本,最终效果肯定不一样。
  而前世徐克后来翻拍的,对传统价值观的体现,基本上就没有了,夹带的都是导演的私货,可能是因为时代不同了,拍出来的就是两个时代的东西。
  可能张彻那个时代对传统价值观体现的更多一些,而徐克那个时代更喜欢追逐新浪潮。
  前者是传统守序,后者是混乱颠覆。
  新旧思潮的碰撞,肯定是这样的,但能不能被人接受,就是两码事了。新确实比旧版更受大众欢迎,但不是每次都会这样,跑偏主题,就过犹不及。
  张彻的讲的是男主角匡扶正义,击败邪恶,属于传统价值观,但徐克的讲的是弱肉强食,丛林法则,是现代的一种价值观。
  前者是一个返璞归真式的源初命题,要求好学生写出好作文,而后者是风格化的实验命题,要求强烈的个人风格,属于新概念作文。周易当然不愿意写新作文,只想写好作文。特别是学生时代,更要保守一点,传统一点,把好作文写好,就是巨大的胜利。
  对他来说,标新立异不是什么好事。
  前世有人这样评价徐克的,说影片体现的是人无权宣判他人的命运,没有谁是天生邪恶或正义的,邪恶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每个人都有一把刀,刀即是暴戾,是残暴,是仇恨,是人性里为了生存的必然自私。当人的暴力被允许随意释放时,人便成为一把刀,见人就斩。由此可见影片的风格。
  两种思想谈不上谁高谁低。
  但张彻的思想明显是大众货,这种传统价值观并不复杂深刻,甚至非常简单,十分类型化,但它绝对不浅薄,恰恰相反,越是简单的东西,越容易得到大众认可,极具感染力。
  而徐克的思想大多是自己的私货,或者是一些现代思想,更多的展现了社会残酷和弱肉强食,还有身不由己,体现的是残暴和杀戮,氛围上追求原始的粗砺和无序,隐没了时代,传统的人文价值观荡然无存,只保留了张彻原作中袒露胸肌,赤膊上阵的男性阳刚形象。
  思想深不深刻,只能见仁见智,没有什么标准。
  张彻的动作戏不行,但价值观更加容易被人接受。
  徐克的动作戏很强,但价值观很难得到广泛认可。
  前者是大众片,商业片,后者是小众片,实验片,这也造成了影响力和票房的差别。
  对于这些思想上的东西,周易在写剧本前,就反复思考比较过,一定要把思想核心想得明白透彻,主题立意明确才行,不然思想上的混乱,只能造成剧本上的混乱。最后,周易的这部走的自然还是张彻的大众化路线,绝对不搞实验影片。
  徐导演也不会随便夹带私货。
  现在看来,通过影片开篇和结尾两场大戏对比,效果确实非常理想。
  能拍出这种效果,周易就非常满意了,这绝对是一部很成功的作品。
  长风堂的戏份全部结束,这个场景就可以拆掉了,剧组接下来要尽快布置下一个场景,拍摄影片中段的其它戏份。这是下周的工作。估计剧组的布景师可能又要连夜加班工作了。
  不过片尾最困难的**动作大戏全部拍完,全剧组的人员都松了一口气,稍显轻松。
  周易自然也倍感轻松,不会再为影片的质量担心了。
  接下来,大家按部就班的拍戏就好。
  
爱小说WWW.IXS.CC努力创造无弹窗阅读环境,大家喜欢就按 Ctrl+D 加下收藏吧,有你们的支持,让我们走得更远!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