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小说

第十四章 以天下养,太后之殇!

小说:大明:你个暴君,竟成了千古一帝 作者:江中斩蛟 更新时间:2024-03-07 22:12
爱小说(www.ixs.cc)开通手机站了,手机用户可以登录 m.ixs.cc 进行阅读,效果更好哦!
  内阁,阁房。
  阁老们灰头土脸而归。
  尤其是李东阳首辅,想着陛下的话,心如死灰。
  李氏家族,世代官宦,怕是要断在这一代了。
  “宾之(李东阳字),不必如此忧心。”
  刘健次辅从未见过老友如此慌乱,出声安抚道:“族人、亲族犯错,虽说是仗着宾之你的势,但并非你的纵容,纵使有错,也非大错。
  陛下知道,先皇也是知道的。
  先皇未提也好,陛下提及也罢,两代陛下雄才伟略,都不会因此事申饬于你。
  如今事况紧急,宾之,你更要镇定才对。”
  李首辅是天顺六年中举,天顺八年高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
  虽然英宗皇帝是天顺八年正月驾崩的,李首辅从未以臣子礼觐见英宗皇帝,但是宪宗皇帝当年未改年号,勉强能称为英宗时期的臣子。
  英宗、宪宗、先皇,陛下,四朝元老。
  陛下不是昏君,不会因一点小事,就罢免内阁首辅。
  既然位置无忧,一些犯错的族人和亲族,舍了也就舍了,借势横行乡里这么多年,是杀是剐,皆是应得的。
  眼下最重要的,是调和陛下、太后之间的矛盾。
  在乾清宫里,陛下显然对内阁站队仁寿宫强烈不满,那么内阁继续出面,只会适得其反。
  必须要找个够份量,也是天生站在陛下立场的存在下场救急。
  “希贤(刘健字),是我关心则乱了,这内阁的事,暂时由你拿主意,你怎么说,我和于乔(谢迁)怎么做。”
  李首辅勉强镇静,托付道。
  目前的状态,再处理这些困难重重的事有些力不从心,由一向情绪稳定的刘次辅拿主意更合适。
  “既然如此,去鸿胪寺卿府上请太主入宫吧。”
  刘次辅点点头,拍板道。
  太主。
  是皇帝姑母。
  与太后是姑嫂。
  天生与皇帝利益相关,立场相同,同时,又够份量,说的话,陛下、太后即便不听,也不会将事态恶化。
  弘治二年时,太主,也就是当时的仁和公主,下嫁鸿胪寺少卿齐佑之子齐世美。
  后齐佑升任鸿胪寺卿,驸马都尉齐世美早亡,太主未有改嫁,始终住在齐府内。
  如此大事,派中书舍人去请太主,是不够格的,能言善辩的谢阁老当仁不让亲自前往齐府陈明利害。
  不久后。
  太主自齐府出,入宫觐见。
  ……
  乾清宫。
  司礼监随堂太监毕云焚上了龙诞香,渺渺香烟升起,安人心神。
  “皇帝,你是何想法?”
  太主将御案上《诸吕之乱》、《二圣临朝》的书册收起,询问道。
  同样的问题。
  朱厚照问了内阁阁老,现在,太主又问起了朱厚照。
  “母后事事为我考虑,我感激不尽,唯有以天下养,才能报答母后的养育扶持之恩。”
  朱厚照郑重其事道。
  这。
  就是他的答案。
  “以天下养?”
  太主侧目,失声道。
  孝子之至,莫过于尊亲,尊亲之至,莫过于以天下养。
  太祖皇帝曾言,以天下养朱氏皇族。
  而今,皇帝竟要移以天下养圣母皇太后。
  古往今来,礼遵隆养,莫过于此了。
  不过。
  皇帝没提到张氏兄弟,想来,是不肯饶过了。
  “皇帝是想让世人看到孝治,也要让太后懂得克制?”
  太主心似玲珑道。
  皇帝的孝顺。
  终究与平民百姓不同。
  事关江山社稷,就要以江山社稷为重,一步退,就步步退。
  朱厚照点点头。
  皇帝,不能愚孝。
  “可会降下圣旨?”
  “自然。”
  “皇帝,可否将圣旨于我?”
  太主讨要道。
  这份“以天下养”的圣旨,她要拿到仁寿宫去。
  “可。”
  朱厚照同意,顿了顿道:“朕这里,还有一道圣旨请太主代为转呈。”
  “是何圣旨?”
  “凡国朝政事,关系重大,不许闻风妄行传说,恐圣母皇太后闻之心烦。
  凡外间闲话,无故向内廷传说者,即为背法之人。”
  朱厚照平静道。
  圣母皇太后不能什么都不付出,就得此尊养。
  必须完全隔绝在朝事之外。
  “皇帝,太后执念于权力,恐不愿如此。”
  太主委婉道。
  换作一般太后,能得圣旨“以天下养”,母子佳话,史记永存,会乐到无以复加。
  但当今太后,是个贪恋皇权的人,又是以胞弟性命换取,轻易不会同意。
  “那就烦请太主代为转告母后,把朕的皇帝之位,废了吧!”
  朱厚照眼睛合而后睁,沉声道。
  刹那间。
  太主不知该说什么。
  废帝?
  真当陛下是前面朝代那些废帝?
  京师三大营,从刘瑾、张永、谷大用手中收回,始终握在陛下死忠戚景通手中。
  整个京城,全在陛下的掌控之中。
  而且。
  为了北征,京城之外,驻扎着国朝最精锐的三十万大军。
  在北征大元帅王阳明,宣布奉皇旨意,北征之士军饷补齐且翻倍后,整个国朝的军心,就牢牢系在陛下身上,任何人无法动摇。
  军心齐整,众志成城,太后想要废帝,根本做不到。
  皇帝,是向太后亮出了态度,哪怕不要“孝”名,也要稳固江山社稷。
  是接受以天下养,母子佳话,还是为弟求活,不惜血溅宫闱,遗臭万年,任凭选择。
  太主内心沉重,前去仁寿宫。
  司礼监随堂太监毕云随同前去,带去两道圣旨,并向仁寿宫献上新打造的“太后之玺”。
  就是那方从寿宁侯府得到无字大印雕刻而成,比皇帝玉玺更大,比皇帝玉玺更美。
  “以天下养”。
  不是空口白话。
  当然要让太后得到应得之物。
  所用之物,犹在皇帝之上。
  仁寿宫内。
  太主摒弃左右,与太后相谈。
  没有人知道太主与太后具体谈论什么,毕云等在殿外,只是隐约听到“吕后”、“武则天”等少许人声激动传出的词汇。
  良久。
  太主留下了《诸吕之乱》、《二圣临朝》二书,幸不辱命从仁寿宫而出。
  待凤仪女官入内,太后懿旨,悬挂素绢,为两位胞弟招祭。
  是日。
  寿宁侯张鹤龄、建昌侯张延龄,意图谋反,斩立决。
  焦芳、毕亨、张永、谷大用等六十人,意图谋反,祸乱朝廷,满门抄斩。
  顺天府菜市口前,头颅滚滚,权倾两朝的外戚家族张家,轰然倒塌……
爱小说WWW.IXS.CC努力创造无弹窗阅读环境,大家喜欢就按 Ctrl+D 加下收藏吧,有你们的支持,让我们走得更远!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