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小说

第十九章 狂热的女影迷

小说:1977:我的文艺人生 作者:大桃小苹果 更新时间:2024-07-05 08:25
爱小说(www.ixs.cc)开通手机站了,手机用户可以登录 m.ixs.cc 进行阅读,效果更好哦!
  曾骅在文学编剧组办公室有张桌子,对面是杨晓升。
  杨晓升背了一书包的信件过来,倒在办公桌上。
  “这些都是王大姐叫我送过来的,全是写给《瞧着一家子》剧组的,有部分是直接指名道姓寄给编剧春生的,还有部分是询问关于剧本创作的,王大姐叫我转给你。”
  曾骅看着堆积如小山的信,很惊讶:“这么多?”
  “这还多?王大姐那边,都快堆满一间办公室了。《瞧这一家子》太受人民群众的欢迎。”杨晓升感叹道。
  他在《瞧这一家子》挂了个剧务职位,与荣俱焉。
  “王大姐知道你在复习高考,叫你有空就看看,抽几封回信就好。要是全部一一回信,把我们全厂的人叫来都不够用。”
  “好,杨哥,你先放在这,我待会看看,就当复习之余换换脑子。”
  “好!”杨晓升坐在曾骅,一脸的百思不得其解,“骅子,你怎么不肯报考影视相关的院校呢?”
  “杨哥,你可千万不要说出来。”
  “放心,我绝不背叛葛敏,出卖同志的。”
  曾骅凑过来,神秘兮兮地说道:“其实我觉得,自己在影视这块,从剧本到摄影,再到导演,没有什么好学的,顶多再自学一下,查遗补漏。倒是在科学技术方面,需要好好学学。”
  杨晓升看着近在咫尺的曾骅,右手痒得发痛,真想给这货一个大比兜。
  无非是写了个好剧本,尾巴就翘到天上去了?
  “从剧本到摄影,再到导演,没有什么好学的。”
  听听,这是人说的话吗?
  可是杨晓升心里也知道,这货确实太逆天了。
  剧本不说,大家憋了好几个月,没憋出什么好剧本来。这货为了想住招待所,随便一写就写出个让人惊叹的剧本来。
  在拍摄过程中,他给李振生、王维民提了一些建议,天马行空,充满想象力,效果却奇佳。
  内行的人心里有数,这货肚子里满腹锦绣,给出的那些建议,都是收着来的。
  难道这世上真有这么天赋逆天的人?
  曾骅不知道杨晓升对自己这么大意见,就算知道,也嗤之以鼻。
  自己在前世拉了那么多中外电影,查阅了那么多资料,写了那么多心得文案,还需要再进这個年代的影视院校学习一遍?
  现在自己只想着怎么多些赚钱,再找机会能够独立执导完成一部作品,证明自己。
  嗯,名利双收谁不喜欢!
  现在是一段空白期,或许是最好的时机。
  再过几年,大家排排坐都坐好了,恐怕很难再轮到自己了。
  至于考上大学,也是自己深思熟虑过的。
  在这年头成为名牌大学生,等于披了一身金光灿灿的马甲,许多事情做起来都很方便。
  复习了一个多小时,曾骅打了一个长长的哈欠,顺手拆起旁边的信。
  杨晓升不知道去哪里瞎逛去了。
  作家瞎逛,不叫瞎逛,叫做寻找灵感。
  连看了十几封信,内容都大同小异。
  曾骅看得脑子更闷,丢下信,起身准备出去透透气,眼睛一瞥,发现有封信上面的字很娟秀。
  “女笔友!”
  曾骅马上重新坐回椅子上,拿起了这封信。
  信封没拆开,哦,上面直接写了《瞧这一家子》编剧组收,王大姐直接转给自己了。
  这部电影编剧自己一人包干,编剧组就自己一人。
  看信封落款,“京西十六号院总正文工团话剧团。”
  哦呀,这单位...一看就是女文青。
  曾骅拆开信,展开信纸看了起来。
  “剧组领导,你好!请问剧组里的编剧春生同志,是不是在《诗歌》杂志上发表过《一代人》、《一棵树》等诗歌的春生同志...
  如果是的话,请转告他,在撰写剧本,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之余,能不能再用心创作出几首诗歌来...”
  多好的姑娘啊!
  可恨啊!
  我诗歌的灵感,居然如此空白!
  等会,她落款的名字叫巩雪。
  难道是她?
  曾骅想了想,或许同名同姓。
  以前拉过她的电影,但是不清楚她的履历,只知道她是上沪人,怎么会在北都呢!
  可能是同名同姓吧。
  无所谓,碰到就是缘分,我回封信吧。
  “巩雪同志..
  非常感谢你喜欢我的作品。
  写诗,是有感而发。我大部分诗歌作品,是在楚南老家,一个偏远寂静的山村里,获得的灵感。
  夜空晴朗时,我都会躺在草地上,仰望星空,灵感就是那时迸发。有时候觉得,人一生所获,不如一夜星空...
  致以葛敏的敬礼!
  北影厂文学编剧组春生。”
  回信写得真好,正对女文青的胃口。
  曾骅志满意得地放下笔,把信纸折好,塞进信封里,挥笔写下地址。
  继续看信。
  哦,又是位女同志的信,落款是闽海军区文工团。
  啊,又是位文艺女兵啊。
  “春生编剧同志你好,我是闽海军区文工团的武海燕,从小学京剧出身,曾经出演过《海霞》...”
  电影《海霞》里的女主,自己没看过这部电影,但是自己知道这部电影,王维民王大姐是导演之一。
  难怪直接把信转给了自己。
  武海燕在信里赞叹三位女演员丘盛华、张锦玲以及刘晓晴的演技,说她们演得很自然,很形象。而自己演戏时总有些绷着...
  这是在跟我切磋演技啊。
  嗨,我有什么演技,就是个嘴炮。
  曾骅拿起笔,写了几句鼓励的话,塞进了信封里。
  王维民王大姐的面子,必须得给。
  又看到几封来信,其中有两封是女影迷的,一封来自长影,一封来自江淮舒州...
  都回信,不能让热情的女影迷们心寒。
  可是只给女影迷回信,好像说不过去,曾骅又选了两位男影迷,胡乱写了几句,算作回信。
  都是地方电影厂的同行,交流了几句。
  一个叫伍添明,一个叫韩善平。
  嗯,韩善平!
  无所谓,现在跟我一样,都是小喽啰。
  曾骅甩了甩手腕,才几封回信手就发酸。
  想想《诗歌》杂志社里两房间的读者来信,不由打了个寒颤。幸好自己英明,根本不愿接手,全甩给王向东了。
  听丘世中说,其中有半个房间的信,都是从十一月份,没有刊登自己的作品后,愤怒的读者责骂杂志社和自己的信。
  实在没得办法,我诗歌的灵感真没有。
  不要着急,我会写一部精彩的小说出来,弥补你们的遗憾!
爱小说WWW.IXS.CC努力创造无弹窗阅读环境,大家喜欢就按 Ctrl+D 加下收藏吧,有你们的支持,让我们走得更远!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