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小说

第40章 敦煌古往出神将

小说: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作者:冷泡茶加冰 更新时间:2023-09-15 03:05
爱小说(www.ixs.cc)开通手机站了,手机用户可以登录 m.ixs.cc 进行阅读,效果更好哦!
  【张议潮以白身,在848年于沙州起事,到861年。
  历时十三年,终于成功的收复了沦陷百年之久的河湟故地。
  “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旧。”
  晚唐的中兴,实质上是被张议潮亲手推上了顶峰。
  而张议潮的传奇之路并没有就此结束。
  河西走廊被彻底打通之后,唐朝复置凉州节度,由张议潮兼领。
  866年,张议潮上表长安,西州、北庭、轮台、清镇等城也宣告光复。
  同年十月,张议潮令回鹘王仆固俊迎战论恐热,获大胜,斩论恐热传首长安。
  同年,安西地区于阗王朝效仿张议潮起兵光复南疆,并慑于归义军之威,向唐重新称臣。
  至此,吐蕃在河西的势力终于被清扫一空。
  从长安过关中经河西到北庭于阗去西域再次畅通无阻。
  此时的晚唐也终于有了盛唐的一分气象。
  次年,留在长安为质的张议潭去世,张议潮主动前往长安为质,将归义军后事交由兄长之子张淮深。
  张淮深感念叔叔的功绩,于是在敦煌莫高窟命人绘《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并为其立传。
  张议潮到达长安时,长安百姓皆欢迎,满城文武皆叹颂。
  皇帝授其右神武统军,赐田赐宅,位进司徒。
  872年,张议潮病逝,享年七十四岁,获赠太保,河西同哀。
  这位晚唐的英雄生于沙州,死于长安。
  举兵东归,扫荡六合,完成了自己的梦想:
  归唐。】
  “好一个身在晚唐的盛唐武士!”
  长孙无忌主动替大家赞道。
  李世民此时反倒不说话了。
  “为质”,“获赠太保”几个字映入眼帘,让他很不开心:
  “后世所言无错,如此功绩当谥忠武!”
  “还小太宗,朕何时这么小气!”
  他还记得光幕此前说的寥寥几个忠武之谥,有一个就出自他这里。
  这个子孙皇帝如此名号,他李世民怎么感觉像是在指桑骂槐呢?
  莫非,朕后来真的很小气?
  李世民不由得自省。
  房玄龄与杜如晦对视一眼,杜如晦轻轻摇了摇头。
  对于名号这个,两位重臣心里不约而同有一个想法。
  但说出来恐怕陛下会更加暴怒。
  如此还是先藏于心里不说为好。
  杜如晦从容的换了个话题:
  “张议潮此人,可称千古名将!”
  “且观其一生我等反而能基本得出一个梳理西域的草案,可贺之。”
  杜如晦说的没错,李世民再次打量光幕中简单的地图。
  虽然只有简单的涂色,但是已经可以从中一窥州郡如何划分。
  而且看张议潮起兵路线,同样也能估测出来吐蕃人的势力分布,从而推测出吐蕃的侵占路线。
  总之,后世即使只显露片鳞半爪的东西,两位名臣也是能从中窥见一丝信息。
  “克明之言大善。”李世民颔首赞许:
  “且等药师之捷报,然后……”
  李世民眼中杀气一闪,心中已经拟定了一个名单:
  西域、吐蕃、高句丽、倭奴……一个个来,都别急。
  随即再次长叹这张议潮真是生错了时候。
  那小太宗不行,如何及得上朕这真太宗千古一帝?
  ……
  “好男儿就该如此!”关羽抚掌大赞:
  “只身平乱世,朝堂颂其名。胜则民喜,逝则民同悲。”
  “如此一生,可谓无憾!”
  黄忠觉得相当励志:
  “这张议潮起兵时,那论恐热尚且还是吐蕃两大势力之一。”
  “而不过十几年后,从长安至西域无人不知张议潮之名,论恐热这个曾经大敌也一言可灭。”
  “真乃……”黄忠摇了摇头相当钦佩:
  “乃真英雄。”
  武将们无不服气,甚至张飞已经开始在为张议潮叫屈:
  “如此功绩,如此好汉子,结果却说只有盛唐一分气象?”
  “如此苛言?”
  魏延也觉得颇为不服,同为武将,在他看来这张议潮几乎已经做到了最好:
  “一人平西域尚被言仅有盛唐十分之一?”
  “那盛唐莫非能一言灭国乎?”
  众人四顾摇头,也觉得光幕多半是说顺嘴了。
  这张议潮其实也就靠一偏师,但能打的四方夷服,凿穿河西,领千里之土重归中国,如何算不上厉害?
  刘备亦摇头,随口道:
  “不知汉唐两盛世,孰弱孰强。”
  话音刚落便看到文武们目光灼灼的望过来,赶忙改口:
  “想来应是不及强汉。”
  庞统点评起来就毫不客气了:
  “这唐虽然有强悍武功,然不能杀的胡人丧胆!”
  “无论前汉还是今朝,百姓如何受过胡人如此折辱?”
  众人不由得暗自点头,还是我大汉更胜一筹呀。
  至于五胡乱华什么的,那时候汉都被篡多少年了?
  【大唐好诗风,诗词见证了盛唐的崛起,同样也见证了晚唐的衰落。
  安史之乱的前一年,杜甫就已经嗅到了这个帝国腐烂的味道,怒骂: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
  张议潮起兵前,晚唐的暮味更重,当时许浑也感叹: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而张议潮的起事让河西百姓见到了归唐的曙光。
  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敦煌遗书记载了河西人的称赞:
  “敦煌古往出神将,感得诸蕃遥钦仰……早晚灭狼蕃,一齐拜圣颜。”
  凉州收复河西打通之后,归唐的遗民张乔也挥笔写诗题下了自己复杂感受: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张议潮死后三年,王仙芝、黄巢接连起义。
  韦庄同样用诗文描绘了自己见到的末路大唐:
  “舞伎歌姬尽暗捐,婴儿稚女皆生弃……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张议潮并没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他只是晚唐如流星一般的一抹亮色,是历史赐予大唐巨人最后的体面。】
  “敦煌遗书……如何竟在法国?”
  孔明身体微微前倾,疑惑不解。
  他可是记得在介绍那国宝白罴时,第一个下黑手的可就是法国。
  武将们素来对这些没有半点好感,张飞不屑猜测:
  “说不准也如那棒子一般,劫了咱们的东西,拿来充当自己的。”
  “只恨那后世王朝武备松懈,竟被这法獠所趁!”
  孔明摇头只能将这些疑惑暂时压下,心中倒是对那无君之朝建立之前的历史好奇了起来。
  “山雨欲来风满楼…说得真好。”庞统则是默默品味诗词。
  只觉得被光幕单独摘出来的都有其独到之处。
  这被法獠抢过去的诗词虽然辞藻不华丽,但胜在感情真挚。
  “这河西民心可用啊,多壮烈之遗民。”
  公安县偏厅里对于唐人的诗词都慢慢揣摩,只觉得这唐朝的文治似乎也颇有建树。
  而唐灭之景,众人也只是叹息。
  董卓之祸也不过二十年,百年洛阳付之一炬,当初之祸,竟也如此一般。
  ……
  或许是因为之前早有心理准备,李世民只是一脚踢飞了旁边的一个登子。
  “安史之乱?!危殆至此?”
  李世民颓然,这感觉就像是知道有一场兵败在等着自己。
  但既不知敌将是谁,亦不知如何败的,满满的都是无力感。
  “十万之军尽丧,生者也成了白发军。”
  房玄龄与杜如晦同样也注意到了另一个新奇字眼。
  “王仙芝与黄巢……起义?”
  房玄龄迟钝了一下:“这不是……百姓叛乱乎?”
  在两位重臣看来,起义就是起义兵义军的意思,但……
  “那吐蕃为张议潮所扫清。”杜如晦一字一句道:
  “而张议潮归长安后,也未有领兵记录,可见当时晚唐或已无外患。”
  “故王仙芝与黄巢其人,是起义兵……反唐?”
  长孙无忌吓了一跳,很想反驳点什么,于是先飞快了扫了一眼陛下的脸色。
  出乎意料李世民脸色并无不豫,只是静静看着那方小小的光幕。
  于是长孙无忌也决定闭口不言。
  杜如晦大胆一拱手道:
  “请大家治臣失言之罪,依臣之见,那后世既非唐民亦非汉民,这王仙芝与黄巢受此赞誉。”
  “或是因为晚唐内忧外患,官吏反成百姓之敌。一如……”
  李世民摇摇头,这例子还用说?简直太多了。
  他此前承千古一帝之赞誉,当时便幻想过或许真缔造了一千年之朝。
  但如今以张议潮算来,唐祚至多也就三百年。
  “一个千古一帝,仅能保百年吗?”
  这一刻犹如曾经身为秦王行军打仗一般,李世民的思维无比清晰:
  “若延唐祚,则先延百年盛世,而百年盛世之持久,在朕之子孙,更在朕之文治武功。”
  朕这贞观上将要缔造出更强的贞观之唐!
  李世民雄心勃勃,首先,他就要超越光幕历史中的那个自己!
  【回望历史,张议潮也是晚唐为数不多的救星之一。
  只是可惜,依靠吐蕃之乱趁势起兵收复故土的张议潮,
  是个先天发育不良的一方势力,而且在打通凉州之后还受唐庭掣肘。
  吐蕃在河西的百年统治,既成就了张议潮的威名。
  又从根子上毁掉了充满希望的归义军。】
  第二更稍晚,下一章这部分内容完结,需要写的公允一点。
爱小说WWW.IXS.CC努力创造无弹窗阅读环境,大家喜欢就按 Ctrl+D 加下收藏吧,有你们的支持,让我们走得更远!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