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小说

第184章 烽火台与信号塔

小说: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作者:冷泡茶加冰 更新时间:2023-10-28 07:45
爱小说(www.ixs.cc)开通手机站了,手机用户可以登录 m.ixs.cc 进行阅读,效果更好哦!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蜀汉篇第184章烽火台与信号塔赵云控制自己努力不去看主公正在敲张飞的脑袋。
  跪坐在一旁,与军师轻声感叹道:
  “这唐与汉,何其类也。”
  对于赵云的感叹,孔明默默点头。
  毕竟也就差了四百多年而已。
  并且治国如果按照正常情况来说,自然是去参考成功的案例。
  那唐的武功之法或是学自乱世,但文治那自然是要多学学汉的。
  不过想起来似曾相识的衰亡之因,孔明也不由得感叹:
  倒也没必学的如此相像……
  “子龙在北地可识得善养马之人?”
  赵云老老实实摇摇头:
  “公孙将军麾下倒是有马官,但多半与后世所言保育选育都无干系。”
  “其职仅为照料马匹,医畜生疾病。”
  孔明敲了敲脑袋失笑道:
  “我倒是忘了,公孙将军选马乃是以毛色优先。”
  不过不管是能群马仅取白的公孙将军。
  还是这能给儿子留马七十万的李唐皇帝。
  他们都唯有羡慕的份儿。
  云长在襄樊之战获取良马数千匹,如今都是当宝贝来呵护的。
  翼德那边还在等韩遂和马超把说好的第一批马送过来。
  这俩加起来还不足万匹,相较于七十万这个数字唯有仰望。
  ……
  甘露殿李世民霍然起身:
  “胜突厥,得马多少?”
  对此房玄龄只是略作回忆,道:
  “入马场七万余匹。”
  东突厥所有的马匹当然不止这个数,但既是要统治对方,那自然是要仁慈一点,不可能将人家的东西全给抢了。
  因此最终的缴获也就这个数字而已。
  李世民略微算了一下,最终也很是欣慰:
  “想不到我唐竟有如此大才!”
  “将这饲育之说整理成册,明日朕亲自去信于张万岁。”
  说着李世民还特意提点了一下:
  “敬德旧友,能因才留名青史,真乃幸事!”
  尉迟敬德心情更加复杂。
  若不是被提起,他是真的快忘了这号人了。
  十年前宋金刚兵败,尉迟敬德就是与张万岁一起投于陛下。
  他依靠勇武大放异彩,张万岁呢?历战表功皆不见其名。
  后来听闻其主动请缨养马去了,本以为同出宋金刚麾下的两人渐行渐远,没想到啊……
  当初这个沉默寡言的小将,亲手奠定出来了一个盛世之基。
  提点完尉迟敬德后,李世民看着半生明君四个字同样心情也有点复杂。
  单从马匹数量看,这太玄盛世并非是如此前想象一般连绵不绝。
  更像是皇子治承贞观基业,但又靡费甚多,最终玄宗接手的是一个国力折半的大唐。
  结果……
  “此间诸事,最易莫过于军阵取胜。”
  这是大唐皇帝的感叹。
  甘露殿几个兵败后投李世民的将领点头:
  反正您赢了,您想咋说咋说。
  房玄龄与杜如晦知晓李世民为何二叹,默契对视了一眼,想起来了彼此的儿子。
  不由得也是一起无声点头:
  谁说不是呢?
  阎立本不由得有点气血上涌。
  若是能直接入仕,他才不屑于以技入仕。
  虽然如今觉得画画挺好的吧,但为什么就是看不惯这几人的神态呢?
  感叹也就须臾,颇爱良马的李世民随即兴致勃勃陷入畅想:
  “若破西域,不知张万岁能否给朕养上百千匹的汗血宝马?”
  房玄龄与杜如晦也就一感叹,该做的事情还是得记下来的:
  “须询民部豆事。”
  “或该直询司农寺?”
  “司农寺为宜。”
  两人点点头将此事记下。
  【高宗时,马政败坏带来的一个恶果就是部队失去了快速反应能力。
  依然还是裴行俭三十万人那一仗,唐军人数数倍优于突厥,但依然打的吭哧瘪肚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骑兵不够。
  后来更是因为宰相裴炎歪曲事实,两个头人在长安被斩首,结果突厥跟唐朝就如裴行俭所猜测,彻底杠上了。
  突厥年年来,换着方面奔袭掳掠,就赌你唐军反应不过来。
  后来直到李治死后二十多年,唐将张仁愿受不了这样玩儿捉迷藏了,将汉代的烽燧制度重新搬了出来,并做了更加科学的改进,由此诞生了悬空阁楼式的烽火台。
  这种烽火台可以看作是在一个小土塔上修建了一个小房屋,就跟咱们今天的水塔似的,不过上下只能靠绳梯攀登,这样即使被袭击,上面留守的烽火兵也可以砍掉绳梯,然后燃火发信号。
  张仁愿也改进了烽火的信号,要求烽火台彼此于清晨和入夜都需要互相打信号,平安举一火;闻警举二火;见烟尘举三火;见贼烧柴笼。
  三百里的范围内张仁愿修了一千八百座烽燧,至此朔方才终于安宁,突厥人不敢越境,朔方反而还裁撤了数万兵卒,节省了开支。
  靠着烽燧,仅需一个夜晚就能将一个信号从辽东传递到西域,烽燧称得上是无线电时代之前最好的手段…………之一。
  比如法国拿破仑时代,有人根据烽燧的思路,融入了密码学手段,制造了在当时称得上很先进的通讯塔。
  依然是类似烽火台,每隔五公里修建一个信号塔。
  这类信号塔不燃烧火焰,而是在上面修建了一个丁字型横梁,横梁两端各有一个能靠绳索拉动的悬臂。
  每个悬臂都有七个角度,横梁也能摆动两个角度,因此这个信号塔理论上能摆出98个不同的图形。
  而它的工作原理和烽火台差不多,观测附近高塔比出的形状,然后有样学样传达给下一个通讯塔即可。
  传讯的人员不需要知道传讯的内容,等信息传达到目的地之后,会有一个通讯人员对比密码本将内容破译出来。
  这种信号塔的优势是传讯人员不需要知晓传讯内容,只需要依葫芦画瓢就行。
  最大的优势当然就是传播速度,理论上来说一个讯号在二十分钟内就可以穿过一千公里。
  这套装置也很快被人改进,比如奥地利建造的高塔用的是电灯,类似摩斯电码在晚上传讯。
  再后来还有人灵机一动,将只需要玻璃就能做的望远镜也融合了进去,这样两座信号塔之间距离可以放的更远,节省了成本。
  不过很快电报机就被发明了出来,这类信号塔也很快就被淘汰。】
  孔明不由得再次感叹后世人的奇思妙想。
  光幕上映照出来的据说是密码本的东西让刘备眼晕,但孔明和法正很快就看出了门道。
  孔明有点不太确定:
  “似是由算学衍生而来……”
  法正则是对其描绘的内容憧憬不已:
  “即使一个时辰内能将命令传递千里,亦是强悍。”
  就连张飞的脸色也慎重了不少:
  “烽火若是举火为号,仅能在夜晚,殊为不便,若是白天燃烟,所费颇多,又易误发警示,只需换一换……”
  作为一个领军的,张飞对此感受最是清楚。
  战场上就是因为担心信号混淆,以及传递不变,因此只能靠燃烟,传递尽可能简单的信号。
  比如最简单的进攻,撤退,胜利,失败等等。
  但若是能相隔五百里,还能准确传达出“范疆你给我往北奔袭百里,再往西奔袭五十里,狠狠偷袭敌军后部”,那效果就完全不同。
  “只是这番邦文字,传达起来似乎颇为简单。”
  法正研究了一下反而有点挠头。
  孔明对此反而不是很在意,文字不同,故而没必要完全效仿彼辈。
  光幕举的例子清楚,因此他也很快明白过来,这套传讯重要的仅有两物:发讯者和收讯者都要懂的密语,以及多样组合的标志物。
  即使不用这个丁字摇臂,用多色旗帜也能达成一样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孔明研究了一下,用这种密语似乎短途通讯更加好用。
  而孔明很快也发现了一个新称呼:“望远镜?玻璃?”
  光幕上是一个简笔勾勒的小人,托着一个圆筒在眼前,对准了远方一个微小的信号塔。
  “唯有透明玻璃!”
  成都的玻璃工坊,如今所能烧制的玻璃杂质依旧明显,但有部分已经能勉强透视。
  孔明闲时把玩也发现了,透过玻璃视物,所见之物会有明显的变形。
  对此他本打算等入冬之后往汉中一行,凿冰以代替透明玻璃研究一下。
  而没想到如今已经看到了一个类似之物,因此几乎是飞快的孔明就有了醒悟:
  “装于筒内……视凸凹之别,有不同效果?”
  “按其所言,似是能看到远方之物?”
  孔明顿时心痒痒的,恨不得汉中明天就下大雪,立马过去取冰尝试。
爱小说WWW.IXS.CC努力创造无弹窗阅读环境,大家喜欢就按 Ctrl+D 加下收藏吧,有你们的支持,让我们走得更远!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