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小说

第185章 弩机与物理学

小说: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作者:冷泡茶加冰 更新时间:2023-12-13 00:43
爱小说(www.ixs.cc)开通手机站了,手机用户可以登录 m.ixs.cc 进行阅读,效果更好哦!
  李世民脸色愈发的臭了。
  这唐朝虽有武功之名,但西面吐蕃,北面有突厥,皆如同附骨之疽一般。
  吐蕃尚且还能开脱一下,毕竟那气候变化谁都料想不到,而且其国君愈事韬晦,其国相有豺狐之心。
  可这东突厥就是被他切切实实玩儿砸的。
  被突厥人行刺迫得进退失据,放归旧地反成百年之患。
  由此李靖也轻松梳理出来了北面之后的情况:
  “灭突厥,薛延陀乃兴,灭薛延陀,又致突厥贼獠坐大,北部边患未曾绝也。”
  并且李靖还感慨了一下:
  “裴行俭,何其难也……”
  此前还不懂光幕那时为何特意提一下保障了后勤。
  如今看来,这三十万大军敢情绝大多数都是用两条腿去追击突厥人的。
  以步军击骑军,突厥自然会发挥骑军的机动优势,绕后突袭辎重队。
  士卒素质参差不齐,马匹不够,辎重短缺,粮道还时时刻刻受到威胁,最终依然还能大胜。
  如此看来这裴行俭的军略之才,也堪称是惊才绝艳了。
  通晓军阵之人都能第一时间想到,于是笑容爬上苏定方的嘴角,李世勣则是真有点拿捏不准了:
  莫非我真是最菜的一个?
  放下心中对于突厥人的执念,李世民正儿八经赞叹了一下:
  “这唐烽燧,颇有新意也!”
  对李世民来说,则是属于大唐的创新,很重要!
  看着光幕上那个烽燧的文字和构造范例,李靖也很是赞许:
  “发烟火处可称绝地也,备有干粮清水,如此士卒轮值时即便被突袭,斩断绳梯亦能坚守。”
  “一千八百座烽燧,一燧五人,如此也不足万人,再以万骑镇守,闻烟而动以索敌。”
  “这张仁愿,亦是心思机敏之人。”
  至此杜如晦也已看出来了一点门道:
  起三十万大军于事无补,只是让突厥降而复叛,年年劫掠。
  但千余座烽燧却能将突厥牢牢锁死在漠北,不能进漠南一步。
  从开唐到贞观年间,猛将辈出,奇功迭立。
  但这些熠熠生辉的将星,无不是有着张万岁的默默出力。
  对甘露殿众人来说,唐烽燧只是足以自傲。
  毕竟唐朝如今摩拳擦掌,是打人的那个,而非是被打的。
  但从烽燧改进的通讯塔就让众人再次吃了一惊。
  “这是由烽燧改来?”
  房玄龄不由自主问了一句,随即就确定:
  “确是由烽燧改来,每隔数里建造,彼此传递讯号。”
  “这木摇臂传讯,以密码本解之,如同战场旗帜密语一般,与烽燧结合,竟有此用。”
  “只是……”房玄龄看着光幕上范例的那些弯弯绕绕的番邦文字也感觉有点挠头:
  “若是华夏文字该要如何传达呢?”
  李世民已经站起身,不由自主想象着,若是从长安到西域能有此物,该是如何壮景?
  杜如晦则似乎看到了一条清楚的脉络,从汉烽燧到唐烽燧,再到这后世通讯塔,以技法和学识不断改进,并让其效用越来越好,这是不是就是后世所说的“科学”的一种?
  而这种看不见但确实存在的改进脉络,让杜如晦想起来了《周易》之语: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随后杜如晦又补上了自己的见解:
  “久则复穷,穷则复变,复通,再复久复穷。”
  “万古不变之法,唯有变法。”
  阎立德相当务实,第一时间注意到的就是望远镜之言语,毕竟送给国子监的透明玻璃就是他拍的板。
  而看其小筒形状,阎立德觉得一个清晰的研究方向出现在了眼前。
  【李治时期唐军变得不能打的一个体现还在于缺将才。
  苏定方,李世勣,刘仁轨,裴行俭,薛仁贵,基本全可以看作是二凤的政治遗产。
  这些老将是被李治提拔,但不是李治发掘的。
  但如果翻看历史,会发现武举始于李治时期,那自然而然就会有个疑问:
  唐代的武举就选不出来个人才吗?
  关于这个问题,给李治建议开马禁的魏元忠也骂过,而且他骂的不是武举,骂的是整个科举。
  文人选拔,只看辞藻是否华丽,而不考校国家大事,执政举措,选的净是一些夸夸其谈之辈!
  武将选拔,只看骑马射箭力气,而不考校军事谋略,行军之法,选的净是一些傻大个儿!
  魏元忠说的也没错,翻看一下唐代的武举考核项目,举个例子就是:
  吕布去了必能高中,诸葛亮参加成绩平平。
  武举考核的有七项,分别是长垛,骑射,马枪,步射,材貌,言语,举重,至少需要五项成绩达到上等才有可能入选。
  其中长垛是固定靶,有远中近三靶,每靶都有环数,分别计分。
  其他几项看字面意思就懂,军略的考核呢?没有。
  因此对于唐代的武举,就连宋朝都能上来嘴唐朝几句。
  欧阳修修《新唐书》时对唐武举的评价是:不值一提。
  武举的问题李治也应当是明白的,但可能出于种种考虑。
  李治褒奖了魏元忠对于科举的建议,然后不采用。
  最终还是要到开元年间,玄宗再次补上这个漏洞,对武举进行了改革。
  由此,唐朝武举才收获了终唐一朝人才独苗:郭子仪。】
  “这玄宗还真不愧是半生明君。”
  法正感觉后世说的还挺有道理,这些举措确实可以称得上明主了。
  但愈是如此就觉得愈是分裂,这样一个英明的人,晚年怎么就……
  “这李治倒是舒服。”
  张飞觉得自己看明白了:
  “这天皇大帝,花着老爹的钱,娶着老爹的媳妇,留下来的祸患还有子孙来弥补。”
  “过得真真舒服也。”
  刘备哭笑不得,虽然觉得好像有什么不对,但三弟说的似乎也没错,因此也只能叮嘱一声:
  “三弟不可言语如此粗鲁。”
  随即刘备笑言道:
  “这唐之武举,军师可有高中把握。”
  孔明见光幕拿他调侃,如今主公也笑问,当下越是不客气,挥了挥羽扇道:
  “若能带弩参举,亮必高中!”
  成都府衙内顿时大笑。
  开弓是需要力气的,而孔明忙于政务,虽有按时锻炼,但力气相较于猛将来说还是有差距。
  张飞喜滋滋道:
  “那若是俺来,岂不是定有题名?”
  法正掰着指头帮张飞算:
  “举重,步射,马枪,这三项翼德将军成绩应当不错。”
  张飞纠正道:“何止不错?定是上上!”
  法正点点头:
  “材貌略去不谈。”
  “长垛若是练练应当也不差,骑射例外,需要久练。”
  张飞也数了数:“如此便有四项,仅剩言语,那岂不是……”
  法正摇头失笑:
  “这言语,翼德仅需三言两句。”
  张飞点头。
  法正言语一转,一本正经道:
  “仅需三言两语,主考官定怫然而怒,将翼德逐出。”
  张飞呆愣,府衙内其他人大笑。
  【唐军战力的起伏,还有一个比较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就是弩。
  在冷兵器时代,弩机有好几个标签:
  易上手,威力强,维护不易,造价较贵。
  因此这东西注定只能由官府控制,并由官府出资打造。
  即使在府兵时代,弩对于府兵来说也是禁器,地位和铠甲等同,都是大军集结好之后再开武库由士卒领取。
  而在唐朝对外战争战争中,因为作战对象基本都不持盾,也很少结阵,弓兵缺乏集结抛射的条件。
  同样平射的情况下,弩机要比弓更加精准,射程更远,因此要更受青睐。
  这也为什么李靖规定弩兵在一百五十范围就可以射箭,弓兵需要敌近六十步,因为唐军是不玩儿集团抛射的。
  高宗时期募兵的数量节节攀升,但募兵的战斗力参差不齐,他们没有府兵的条件从小就学射箭。
  按道理来说这种情况下应该更多的配置弩机,让唐军的战斗力得到保障才对。
  但高宗嘛……不给你缩减就是好的了,加钱那是想都别想。
  因此在高宗时代,兵卒质量下降,又不肯花钱从其他地方弥补,唐军战力越来越拉胯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这件事上能做对比的依然还是玄宗。
  玄宗时期府兵制基本在崩溃前期,军队的主体已经变成了募兵,这种情况下玄宗对弩机是相当舍得砸钱。
  王忠嗣的郁标川大捷有弩机,萧嵩的祁连城大胜更是靠着四千人的弩手队。
  玄宗开元年间的江淮弩手更是成了天下有名的精兵。
  往往只要说到弩,就必然绕不开宋朝的神臂弓。
  但认真来看,制约弩机的从来都不是威力,唐代军事家在聊到弩兵时就提过:临敌不过一二发。
  也就是装填速度慢的问题,弩机的演变也基本都是围绕这个缺点来改进的。
  首先是腹弩,也即用弩机抵住腹部上弦,后来演变出了挂在腰部的带钩,勾住弩弦从而发力。
  随后是蹬弩,即在弩机前端装个脚踏环,踩住上弦,神臂弓就是属于此种。
  随后西方用物理学来解决这个问题,发明了绞轮弩以及杠杆弩。
  再到后来出现钢弩以后,西方在山羊弩的基础上改进出了自拉式压杆弩,点出了弩骑兵这个东西。
  而在单兵上更是发明了手摇齿轮钢弩这种杀伤力上的绝对大杀器。
  总之,神臂弩是中国古典弩机的巅峰。
  但因为受限于科学发展,远称不上弩机的巅峰。】
爱小说WWW.IXS.CC努力创造无弹窗阅读环境,大家喜欢就按 Ctrl+D 加下收藏吧,有你们的支持,让我们走得更远!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