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小说

第六十二章 老湘营精锐

小说:1906铁血新华 作者:女侠独孤雯 更新时间:2017-03-08 00:00
爱小说(www.ixs.cc)开通手机站了,手机用户可以登录 m.ixs.cc 进行阅读,效果更好哦!

  已经被调到黄安县有一段时间的李光久一直对部下的要求很严、禁止手下的官兵随便出入县城,而是一直选择在城头布防。不过这么做的主要原因也是不愿意授人以柄罢了。
  实际上正当壮年的李光久对这份差事并不以未然。他丝毫不相信,一个没有出征过新疆也没有几十年前的战场上有过名号的毛头小子领着几百人就有造反的底气。就算此人心术不正,也不相信刚刚成军不过半年、洋枪刚刚领到就有了造反的念头。
  直到不久前几名叛逃出来的匠人随返回县城的张仁颋一起来到城门楼处营务处的时候,李光九才忽然间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
  李光久毕竟是湘军第一名将李继宾比较突出的后代之一,虽然没有像死于沙场的父亲一样经历过大的阵仗、并且父亲死时还没有到成年的年纪,可是在叔父的教导还有父亲遗书之中也学得了不少将门之后才会真正有所了解的东西。
  这经验教训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轻视哪怕曾经很弱的对手。因为世上大部分军队都是大量弱兵和少数精锐混杂形成的。依据简单的推测和经历就对对手的战斗力下定论,会重蹈“从三到万”的错误。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把对手当成精悍的强手来对待,才能够真正做到百战百胜。
  因此在张仁颋等人归来,七里坪勇营策划谋反的事情败露之后,李光久的第一反应不是像曾经打算的那样轻易的分兵出击,以一个哨摆平对手,而是同张泽华曾经的挚友张仁颋攀谈了许久、也见了那几个逃过来的工匠、了解这个自大的有些奇怪和蹊跷的对手。
  “苏卿、你真的可以确信。那张字营中仅仅不过百斤的劈山炮的威力有这么大?能一次发射百枚弹丸到一里外,还那么准确、一寸厚的木板都挡不住?不要说写夸张的不实之语、隐瞒敌情有危害、夸大彼方的实力,也是会带来误判的。”
  此时的张仁颋早已从曾经的伤心与彷徨中恢复过来,郑重的说道:“我确定能做到,精通西洋兵学的张泽华是一名奇才、怪才。我听说:他要求所有的弹丸都必须用同一套西洋模具来制造,亲自测试和挑选每一份购买来的火药。就算是木头制成的松木炮、也要求口径一致、用药相同、试射检验。因此:决不可小看此人。”
  李光久对这些话并没有多大的惊讶。正如恩格斯对军事天才的评价那样:名将并不完全是《战争论》中那样的天才和天赋不同于常人,而是对军事知识的利用和感悟超过普通人,外加多少有一定领导能力、合适的性格罢了。
  当年湘军精锐营头对太平军往往能进攻之中以一灭三攻坚克敌、防守中以一当十,哪怕在武器装备上并不占优也是如此,善用火药武器是很大程度上的原因。李光久没有想到这种层次上将门世家才会了解到的家学秘传、这样一个承平年代没有领军经验的年轻人也能够了解到。
  在了解了不少事实之后,李光久也在心中对七里坪勇营的战斗力做出了重新的评估:这绝不是一群平庸寻常的乌合之众,在洋枪的武装之下很可能并不逊色于自己的老湘营太多。当然,超过自己所率领的这支湘军队伍也不太可能。
  不说这么短时间内成立的一个营头、内部能有多高的凝聚力,单说老湘营因为当年的战史所带来的上上下下的自信,就不是一般的部队能比的。更别说当他听到七里坪勇营的队伍里并没有太多的马匹和车辆、洋炮也仅仅只有一门,还是野战并不方便的20磅后膛炮之后就有些不以为然。看来:这个年轻人虽然才华出众,但还是如同当年的很多人一样见识有限,过于迷信于土炮,而不了解洋炮这些年来的进步。
  按照李光久原本的打算,是在扩充队伍完成作战准备后像以往对付太平军强敌那样步步为营的把大营直接立于七里坪勇营外围,直接利用洋炮的优势削弱对手的防御工事、在天色黑下来之后趁机展开夜袭。他相信:夜间作战中的很多窍门,是那些没有将门家学、也没有多少久战经历的人很难领悟和了解的。
  可是在旧历光绪十六年七月十九日临近正午的时候,就算站在县城城头都可以看到一些地方的滚滚浓烟了。之后没多久,从县南、县中各个临近县城的乡镇都有少数侥幸乘着马匹逃脱的人做为第一批家丁亲信相关的难民逃到了县城,带来了令人不安的消息。
  李光久说什么也不敢相信:张泽华竟然如此疯狂!居然把几百人的队伍分成二十人为一股的小队四处抄掠。
  当然,在父亲的遗书中了解到很多领军打仗要务的李光久并不敢轻信这些传闻,哪怕是有着人证也是如此。但他还是立即做出了决断:县城里已经做好战斗准备的湘军立即出击,首先扫荡和清缴县城周边那些正在受到侵害的乡镇,为那里的百姓解围。
  他当然也了解擒贼先擒王的道理,可是叔父在自己成长的这些年里也教会了自己不少做人为官的道理,抢功而见死不救,是大忌。至于张泽华本人,或许危害不小,但他同样不认为在本非乱世的当下、再有才华的人能闹出什么风浪来。
  一般官军出征,都要许下重赏才拉的动队伍,不过老湘营却不在此列。事实上:不是出征新疆那种征途遥远的外战、营里没有几个官兵认为对付县城外的毛贼们有什么大不了的、会有什么风险。很多人都认为这是领赏的机会又来了。
  因此在黄安县烽烟四起的时候,县城内的老湘营李光久部马队在两侧、步队在中央、扛着洋枪,拉着洋炮、浩浩荡荡在仓促的吃过战饭之后就从城头下走来,向着似是烽烟一般的乱局方向逼近。
  “对付这些蟊贼!大军要不要分头?”跟随李光久一起来到黄安的一名亲信在临战的时候倒是没有多少压力。
  李光久做出的决定也很果断:马队分兵对几处敌讯传来之地展开侦查。而步队与少量侦骑分成相隔不太远的几路先奔一路最近的去。如果能俘虏十来个敌人,就能了解到不少情况了。
爱小说WWW.IXS.CC努力创造无弹窗阅读环境,大家喜欢就按 Ctrl+D 加下收藏吧,有你们的支持,让我们走得更远!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