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小说

079章 震旦传承(三)

小说:佛和道 作者:阿僧祇 更新时间:2019-09-12 08:35
爱小说(www.ixs.cc)开通手机站了,手机用户可以登录 m.ixs.cc 进行阅读,效果更好哦!
  释迦牟尼降生前本已修成菩萨,住在兜率天内院,凡4000年。释迦牟尼观察5种因缘(时间、地点、国家、家庭、父母)已经成熟,便决定降生人间,要以摩耶夫人为母,度化众生。
  释迦佛在证悟佛法之前是跟着印度修行者修行的。出家时先跟随外道修了三年“无想定”、三年“非想非非想定”,后又在雪山修了六年苦行,磨练意志,转化身心,但后来发现都不是大道,都解决不了生命最本质的问题。
  太子在苦行林中修六年苦行,形体枯瘦,仍未见道。他便放弃苦行,受牧女乳糜之供,恢复了健康。太子来到附近一株大菩提树下,以吉祥草敷设金刚座,东向端身正坐,发誓:“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六天之内证得“四禅八定”,而后一夜之间证得六种神通,第七天,腊月初八日凌晨,睹明星而悟道,证悟到了无上正等正觉即佛家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人尊称他为“佛陀”(意为觉者),圣号“释迦牟尼”,时年35岁。释迦牟尼成道时,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著,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
  我们在这里说说四禅八定和灭尽定,也就是“九次第定”:一、初禅次第定。二、二禅次第定。三、三禅次第定。四、四禅次第定(已上名色界四禅天之根本定)。五、空处次第定。六、识处次第定。七、无所有处次第定。八、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已上名无色界四处之根本定)。九、灭受想次第定。止息一切心识之定,以是为禅定之至极。
  这是修炼的境界。我们这个世间可分成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有种种欲望,且没有定心;色界和无色界都要依靠定力进入。我们在欲界里修禅定,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离欲界而进入四禅八定。你修到初禅定,你就能离开欲界升入一禅天作天人,以此类推。
  第九灭受想次第定,又作灭尽定,于其中,心与心所之流暂时中断。虽然其时一切名法活动已停止,但依然拥有保命之温的身体还活着。灭尽定是外道没有的,和外道的无想定不同,是二乘四果罗汉特有的。
  灭尽定是怎样的呢?灭尽定者。三果以上圣人。欲暂止息受想劳虑。依於非想非非想定。游观无漏以为加行。乃得趣入。入此定已。前六识心及心所一切不行。第七识俱生我执及彼心所亦皆不行。惟第七识俱生法执。与第八识仍在。不离根身。依此身心分位假立。
  灭尽定前六识都停了,不工作了,第七识的俱生我执也停了,只有第七识的俱生法执和第八识还在工作,还留在这个身体。
  无想定又是怎么回事呢?修无想则作出离想。谓外道修有漏定。伏住想心不行。如夹冰鱼。如石压草。不知微细生灭。命终生无想天。得四百九十九劫中想心不行。此无想唯属外道所修。
  无想定只是把“心想”压住了,把念头思维压住了,就像石头压住草一样。虽然草停止了生长,但是石头拿开后,这个草就会疯长,因为这个草根还在。这个草根,就是微细生灭,就是第八识心田的种子。到了无想天,四百九十九劫后,这“心想”又回来了,烦恼还在,还得入轮回。
  有人修行入无想定,以为是涅槃了,后来出定又入轮回,这时候就骂佛陀,你不是说涅槃就解脱了?为什么还要转生轮回?这不是骗人吗?因为谤佛,下地狱了。
  大家知道现代印度的瑜伽士,把自己放在一个空箱子里,埋在地下10米深的地方。32天后,当人们把他从地下挖出来时,竟安然无恙。在这期间他的呼吸心跳全部停止。当然,瑜伽士这个不能说是灭尽定,只是说明禅定这个事情确实是有的。
  佛法修炼者入灭尽定可以达到几千万年。《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五》记载:玄奘法师乃是从印度归国于西域途经乌铩国时曾听说,乌铩国山中,过去有一个于迦叶佛时入灭尽定以待释迦文佛出世的比丘。因“雷震山崩”而被人们发现。出定后即问:“我师迦叶波如来何在”众人答:“久入涅盘。”复问:“释迦文佛成无上等觉未”答曰:“已成,利物斯周,亦从寂灭。”于是这个比丘闻已低眉良久,以手举发,起升虚空,作大神变,化火自焚,遗骸坠地。王与大众收骨,起窣堵波,即此塔也”。
  佛陀身前把衣钵交给大弟子迦叶尊者:“我今将欲入大涅槃,以诸法藏嘱累于汝,住持宣布,勿有失坠。姨母所献金镂袈裟,慈氏成佛,留以传付。”佛涅槃后二十年,迦叶尊者“厌世无常,将入寂灭,乃往鸡足山。”也就是迦叶尊者在鸡足山入灭尽定,等待弥勒出世。佛经记载,迦叶来到鸡足山之巅,“捧佛袈裟而立,以愿力故,三峰敛覆。”将自己埋藏在鸡足山中。就这样一直等待下去,56.7亿年后,弥勒佛三会说法之后。“将登此山,至迦叶所。慈氏弹指,山峰自开。”大迦叶尊者将佛祖嘱托的金镂袈裟转付弥勒佛后,将升入虚空,“化火焚身,遂入寂灭。”
  迦叶尊者在鸡足山的事情,大家可能还有怀疑。不过有人见过,篇幅太长,这里就不转载了,大家可以搜索“英国哲学家柏克森见到迦叶尊者之事详情”。
  《楞严经》:“现前纵得九次第定,犹是法尘分别影事。”九次第定还是法尘分别,那佛家讲什么定呢?楞严大定!
  什么是楞严大定?我们来看坛经里的一个公案:
  “禅者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庵居长坐,积二十年。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
  隍曰:入定。
  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
  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
  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隍无对。良久,问曰:师嗣谁耶?
  策云:我师曹溪六祖。
  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
  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隍闻是说,径来谒师。
  师问云:仁者何来?
  隍具述前缘。
  师云: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具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
  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隍禅师今日得道。隍后礼辞,复归河北,开化四众。”
  禅师智隍,以前参学五祖,自认为已得正受。在小草屋里居住长坐,有二十年。六祖的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
  隍曰:入定。
  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
  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
  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所谓楞严大定者,就是无论遇到什么境界,都能时时刻刻对境无碍,时时刻刻对境不生心、不动念、不迷惑;所谓大定者,即是活泼空灵、大机大用、无出无入。
  修道人往往静中能定,动中即不定;座上能定,下座即不定;也有人得时欢乐,失时忧恼;顺心合意则喜,违己逆情则瞋。这种安住能不动,对境要生心,打作二橛的人,不为真定。真得大定的人,动静一如,闲忙一致,于事既无成、败、得、失之心,亦无爱、瞋、取、舍之意;于心既无喜、怒、哀、乐之情,更无见、闻、觉、知之染;心空如洗,活泼泼地任运随缘,应机起用,绝不会在清净山林中即定,到繁嚣都市即乱;也不会遇事失照,而移易本位的。是以大定乃超越于事物之表,逍遥于情尘之外,不为任何事境所左右,得真实受用的,而不是披枷带锁捆住手脚,死在那里不动的。
  修炼者打坐禅定,一般都会把功夫做死,死在定上了。我们这里再举个“婆子烧庵”的公案:
  “昔有婆子供养一庵主经二十年,常使一二八女子送饭奉侍。
  一日使抱定曰:正与么时如何?
  主曰:枯木倚寒严,三冬无暖气。
  女子归,举似于婆,
  婆曰:我二十年只供养个俗汉。遂令遣去,烧却庵。”
  白话:有位老太婆建茅庵供养一位和尚修行二十年,平时都由一位二八佳人送饭服侍修行和尚。一次,老太婆对女子说∶“等一下你送饭去时,抱住他试试他修行的功夫。”
  女子送饭时依言抱住僧,问他感觉何如,那僧人说∶“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意!”老太婆听了,非常生气地说∶“我二十年来供养的竟只是一个俗汉!”
  于是她赶走和尚,一把火把茅庵烧掉了。
  枯木禅源出临济一脉。唐代黄檗希运教导学人「如枯木石头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应。」这,可以看作是较早的有关枯木禅的文字。
  和尚已经修行到「枯木倚寒岩」的地步,无情无欲,然而婆子仍斥之为「俗汉」,就是因为那个和尚能「死」而不能「活」。禅家有「大死一番」之言,妄念灭尽,然后才能显示真心的妙用,「大死」才能「大活」。如果只能「死」而不能「活」,那么只是「俗汉」了。枯木逢春才是枯木禅的旨趣。
  杀人刀、活人剑是枯木禅的两面。妄想分别是「生死轮回」的根本,禅门许多机锋、话头,都是为了消除学人的妄想分别,所谓「打念头」。这种「打念头」的机用,喻如「杀人刀」,让人「大死一番」。然而,打去念头后,如木石一般不思不动,却是禅家最担心的弊病。佛教之「空」,「空」去妄想而已,却需显出「真性」的无穷妙用,所谓「打得念头死,,救得法身活。」这就是「活人剑」的妙用∶以智慧的利刃斩除一切妄想,复活「真性」的妙用,谓之「活人剑」。
  圆悟勤祖师垂示云:灵锋宝剑,常露现前,亦能杀人,亦能活人。
  灵锋宝剑,比喻佛性及其妙用。临济禅师说:“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狮子,有时一喝如探杆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这里的灵锋宝剑,就是金刚王宝剑。金刚异常坚固,能损坏所有的物体,而不被一切物体所损坏。金刚王是金刚中之王,更是坚固无比。可想而知,这样的宝剑是何等地锋利,故称“灵锋”。比喻悟道的祖师睿智无边,能仗此慧剑,斩断一切妄想执著。不但斩断自己的妄想执著,而且有开示学人的善巧方便,也能斩断学人的妄想执著。
  常露现前。常就是不间断。香林澄远禅师说:老僧四十年才打成一片。“打成一片”就是没有间断,四十年才得到这个“常”,可见古人用功多么有恒心。现在的人大多缺乏恒心,不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念兹在兹,所以,修行者多,成道者少。有的人说:“现在是末法时代,没有人能成道了。”他不知道正法、末法只在人心。你有恒心,不怕艰难困苦,就是正法。你没有恒心,朝三暮四,知难而退,那就是末法了。并不是现在连一个人也不能成道。无佛时代,没有佛法的教化,尚有“独觉”出世。何况现在是有佛时代,还有佛法在。只要有恒心,不怕艰苦困难,或念佛、或参禅、或修密,几十年如一日,还怕不能成道吗?一定也会“灵锋宝剑,常露现前”的。
  灵锋宝剑——我们的佛性,常在当人面门放光,无有隐藏。一切行为举止,謦咳掉臂,无不是它的妙用,无不是它的显现。所以说:常露现前!
  亦能杀人,亦能活人。杀人,就是杀掉自己和学人妄想执著,杀掉自己和学人对境生心的夙习。杀掉这些,佛性就会朗然现前。佛性原是天然本具,不从外得,但因对境生心,妄执妄取,因妄而造业,因业而受报,从而生生不息,六道轮回,头出头没,无有出期。杀掉妄执妄取的习气,佛性本自现成。此即“杀人刀”也。初除妄执,一念空灵,心平如镜,百骸调适,此时极易着于此境。若死住于此,即是“死水不藏龙”,就不能起无边的妙用了。故而此时就须“活人”。活人,就是激励住于死定的学人活跃起来,去掉颠倒妄执。妄念息处,菩提现前。起一切妙用而无取舍,即是一尊大好活佛。此即“活人剑”也。
  这一段话是说,只要我们心空无住,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信手拈来皆是妙用。既能除去妄想执著(杀人),又能发起妙用利益群生,同时可以为他人作榜样,引人入道(活人)。杀人时绝不会“伤锋犯手”、藕断丝连,活人时绝不会落入“窠窟”、漫扯葛藤。何以如此潇洒自在、纵夺裕如?所以说:“灵锋宝剑,常露现前”
  这里有个宝志公和老古椎的故事,粱武帝为了比比他们谁的功夫好,于是找些宫女陪二人洗澡。宝志公是真功夫,与**嬉笑追逐,一点事也没有,而那个罗汉开始时还能应付,过一会就受不了啦,把眼睛闭了起来,到后来实在把持不住,赶紧起身逃走了。所以死压念头不行,要真有这种本事才算数。
  在明心见性之后,还要作“保”“任”的功夫,保就是保住真心不失,不要再迷。一般这个时候就会进山修炼一段时间,和世间隔绝。“不破初参不入山”,就是因为刚开悟,还不稳定,所以要进山修炼。稳定之后呢?就要下山在尘世间历练,在山上能清净,在尘世中看看能不能把持得住,这叫厉境炼心。
爱小说WWW.IXS.CC努力创造无弹窗阅读环境,大家喜欢就按 Ctrl+D 加下收藏吧,有你们的支持,让我们走得更远!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