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章 震旦传承(四)-081章 震旦传承(五)
爱小说(www.ixs.cc)开通手机站了,手机用户可以登录 m.ixs.cc 进行阅读,效果更好哦!
东土道家的修炼方法都没有离开四禅八定的范围。四禅八定是凡圣同修的禅定。但是这种禅定只能让你生于四禅天或是四空天,虽然其寿命极长,但也有死的一天。就是说:四禅八定解脱不了生死轮回,即使是灭尽定,也没有摆脱轮回。
经云:“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
有人说:“走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其实出三界是非常难的。没有遇到佛陀佛法,没有解脱之道,你就在三界里转悠吧。
佛教哲学蕴藏着极深的智慧,佛学和中国古典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佛学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并把一己的解脱与拯救人类联系起来。它以独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给予中国传统社会民众精神生活以新的启发。
宋、元、明、清有“治世心身”之思想。宋、明朝以后的学者,都以儒教为治世之学,佛教为治心之学,道教为治身之学,以定三教相安之分位。
明代佛学大师憨山德清幼师孔子,少时师老庄,最后皈于佛。大师曾经作《中庸直指》、《老子道德经注》、《庄子内篇注》,佛家经典的注释就更多了。他有一段名言:“尝言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则一偏,缺二则隘,三者无一,而称人者,则肖之而已。虽然,不可以不知要。要者,宗也。故曰:言有宗,事有君。言而无宗,则蔓衍无统;事而无君,则支离日纷;学而无要,则涣散寡成。是故学者,断不可以不务要矣。
然是三者之要在一心。务心之要在参禅,参禅之要在忘世,忘世之要在适时,适时之要在达变,达变之要在见理,见理之要在定志,定志之要在安分,安分之要在寡欲,寡欲之要在自知,自知之要在重生,重生之要在务内,务内之要在专一,一得而天下之理得矣。称理而涉世,则无不忘也,无不有也;不忘不有,则物无不忘,物无不有;物无不忘,物无不有,则无入而不自得矣。故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会万物而为己者,其惟圣人乎?噫,至矣尽矣!妙极于一心,而无遗事矣!是故学者,固不可以不知要。”
因为佛法的博大精深,为古代士大夫青睐,同时佛家寺院,也是培植福慧的地方。有道是“世间好话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为什么各地名山都是僧寺佛刹?因为修佛有大功德。很多寺院都在深山老林,开山建寺的时候都是荒无人烟,人迹罕至,鸟不拉屎的地方。开山大和尚来了,带领几个弟子建寺供佛,念经修禅,只要这个和尚有道行,香火就会渐渐旺盛,来的人多了,此地就变成了洞天福地,风水宝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修炼可以改变一个地方的地水火风。
大唐丞相裴休,子是翰林,送子出家,拜沩山祐祖,名法海。训以警策箴云:“衣食难,非容易,何必千般求细腻,清斋薄粥但寻常,粗布麻衣随分际。”“别人睡时你休睡,三更宿尽五更初,好向释迦金殿内”。
沩山老人要他每天挑水供养大众。一天,他挑水太累了,心里想:“和尚吃水翰林挑,纵然吃了也难消。”回来后,沩山老人问他:“你今天说什么话?”法海回答:“没说什么。”后来沩山老人揭穿他心里话,说:“老僧一打坐,能消万担粮。”
佛教对于震旦的最大贡献就是因果报应、众生平等和慈悲救世的观念,这是佛教的普世价值。佛教的精髓部分就是普世的,佛教超越了一切普世的元素,自由、平等、慈悲和公义。
何谓普世价值?就是已经存在的,并不具有广泛争议的公共秩序以及风俗习惯。普世价值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它超越宗教、国家、民族和地域,是出于人类的良知理性之价值观念。普适价值包括平等、自由、公平、正义、人权等等。同时也包括国家与有义务捍卫国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如生存的权利、免于恐惧的权利、生育的权利、知情的权利和免于匮乏的的权利。
佛教是最自由的宗教,佛陀只是把他证悟的真理告诉你,以前的诸佛通过修行证得了佛果,我也是通过修行证得了佛果,你若依教奉行,也可以证的佛果。佛教的自由是给予你选择的权利,佛告诉你世间有六道轮回,天堂地狱由你自己来选择,六道轮回的动力就是你平日的所做、所行、乃至你的所想的念头来决定,这一切称之为“业”。你可以通过修福修善来远离三恶道而得生人道天道。也可以通过修十善业八正道证得圣果,出离轮回。
佛教也是最公正的宗教,佛陀从未说过:“信我得拯救,信我得永生”。佛陀只是告诉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教一切的罪业,只有通过忏悔和修善来化解,并不是行贿似的供养能消解的。
你可以不信佛,但不能不信因果。佛教的精义在明因识果,佛教的目的在教化人心,所以信仰佛教很好,明白因果道理更好;明白因果道理很好,奉行因果法则更好。
佛教的“十来偈”说得好:
“端正者从忍辱中来,贫穷者从悭贪中来。
高位者从礼拜中来,下贱者从憍慢中来。
喑哑者从诽谤中来,盲聋者从不信中来。
长寿者从慈悲中来,短命者从杀生中来。
诸根不具者从破戒中来,六根具足者从持戒中来。”
因果亦不可不怕,世人多由不信因果,所以纵心造恶而无忌惮,以致堕落。实在因果是世间不易之定理,作善因必招乐果,作恶因必招苦果,依因感果,无可改移。因是种子,果是收成,世人种甘蔗之种子必得甜味,种苦瓜之种子必得苦味,因果定然相符。世人每说“佛家创因果之说以惑人”,此语实属大错。不知信因果者为不惑,不信因果者正是大惑。
实际上,因果关系的认定,是人群社会安定的主要力量。相信因果的人愈多,大家就愈不敢只重视结果,而不注意种善因。我们的一生,从出生、成长、生病到死亡,都是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出戏。佛教对中国最大的影响则是“因果”二字。明清以后的小说,无论是从《金瓶梅》到《红楼梦》,还是《三言二拍》等等著作,甚至戏曲,评书,相声,无不能看出佛教文化“因果”二字的深入影响。
说相声的郭大侠,你问他信不信佛,他很可能会说不信,但是你看他的定场词,处处透露出佛家教化的气息:
天为罗盖地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
何人撒下名利网,富贵贫贱不一般。
也有骑马与坐轿,也有推车把担担儿。
骑马坐轿修来的福,推车担担儿命该然。
骏马驮着痴呆汉,美妇人常伴拙夫眠。
八十老翁门前站,三岁顽童染黄泉。
不是老天不睁眼,善恶到头报应循环。
佛教里众生平等。世尊在菩提树下睹启明星悟道,第一句话就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具足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佛教的平等不限于国度、种族、肤色和地域,所有人都可以通过修行证的自己对应的果位,乃至飞狷蠕虫,有想无想众生都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自魏晋时期开始的“九品中正制”,造就了一大批门阀氏族,也就是贵族阶层。门阀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
到了隋唐,由于佛教的传播,众生平等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加上隋炀帝为了抑制氏族门阀的势力,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员。科举制度发展到极致,等于取消了贵族阶层,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这就造就了震旦人和犹太人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极端重视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震旦的封建社会和西方的封建社会是不同的。
虽然古代震旦的户籍制度非常严厉,但是农民是自由民,是可以流动的。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自由劳动力,而这个劳动力在震旦是现成的。
西方封建社会最典型的就是农奴制。在这种制度下,少数封建领主或农奴主占有土地、山林、草原和河流等绝大部分生产资源,并部分占有农奴;农奴从农奴主手中分得一块份地,作为代价他们必须无偿耕种领主土地,服各种劳役,并上缴大部分劳动产品。农奴制的基本特征是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不得不依附于农奴主。而农奴主则利用这种人身依附关系,对农奴实行超经济的强制剥削。农奴制的地租形式主要是劳役地租,辅以少量的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在震旦历史上是否存在农奴制,学术界看法不一。民主改革前,震旦少数民族中约有400万人生活在农奴制下。最为典型的是西藏的农奴制和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西藏地区,于1959年实行民主改革时,彻底消灭了农奴制。但是自隋唐以来,震旦地区的汉地,一直都没有农奴。当然,对于民众管理的严格的户籍制度还是有的,要出远门也需要路引。在这其中佛教众生平等的观念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众生平等这个观念为震旦人所接受,和现代资本主义的价值观“自由、民主、平等、人权”也不相违,所以震旦人在接受资本主义世界观的时候,也没有很大的障碍,最大的障碍也只是一些极左的思想。
东土三武灭佛之后,佛教很快就恢复归来。十年动乱时间够长吧,之后佛家寺院又如雨后春笋般建造起来了。这些都说明佛家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那么为什么在古印度,yisilan灭佛之后,佛教就销声匿迹了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印度世俗的种姓制度,佛教理念与印度种姓制度不符。古印度自雅利安人入侵以来,统治者都以种姓制度保障自己的利益,将阶级明显划分,种姓制度提倡身份自出生起就被赋予,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被认为低贱的职业。除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所谓“不可接受的贱民”,又称“达利特”。他们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社会流动的情况不可能在印度发生。
佛教所提倡的众生皆平等实际上是挑战了种姓制度的不公。虽然在现代看来,平等主义是理所当然,是世界潮流,但站在古印度社会看来,种姓制度反而更符合当时的大环境。因为种姓制度将阶级划分好,每人所做的工作也被划分好,所以每人都各安其位,整个社会机器因而都会顺利正常运转。
这个制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哪里出生,在哪里居住,吃什么样的食物,穿什么样的衣服,从事什么职业,与什么样的人结婚,死后在哪里埋葬以及怎样埋葬等等,从出生到死亡你很难脱离种姓制度的禁锢。你父亲的工作是拉马车的,你就不能干别的,只能子承父业。以前有一部印度电影《流浪者》,法官有一句话:“贼的儿子还是贼。”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在印度那里却是理所当然,根深蒂固。
印度没有接受佛教平等的观念,直到现在,种姓制度还在困扰着印度。虽然印度独立的时候,宪法废除了种姓制度,但是直到今天,这个制度还在影响着印度的社会发展,阻碍着印度现代化的进程。
佛教是最慈悲的宗教,佛视一切众生为独子,佛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佛从未惩罚过谁也未恐吓过谁,面对众生的苦难,观世音菩萨循声救苦“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地藏王菩萨更是众生无尽,我愿无尽:“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若修行人看世间众生在轮回中受苦而生悲悯之心,愿慈悲济世予乐拔苦,而发上弘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愿代众生承担一切的苦报。并不畏惧轮回,乃至地狱、饿鬼、畜生,而初心不退,拔济众苦。以通过四摄、六度万行,来帮助众生觉醒众生。在利益他人中成就自己,在予乐拔苦中圆满自己。直至悲智圆满,漏尽无余,成就无上菩提。
大乘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给儒学作了补充,并且吸收了儒学的基本思想。儒家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应该是隋唐以后的事,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早期,儒家没有地位。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逐渐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在这期间,佛教的慈悲心和菩提心的观念和儒家忠孝观念非常合拍。比如孝顺,佛教进入中国之后,出家则是大孝,在家是小孝。出家是成就大我,可以为历世的父母超度,乃至以众生为父母,是一种博大的精神。某种意义上,这是把儒的仁爱精神扩大了。
《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
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
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
故老聃则至公矣
明末高僧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楚失弓》中评论说:“求其所谓我者不可得,安求其所谓弓也、人也、楚也。”
六祖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大家别小看这个天下为公的思想。震旦人在得志发财之后,首先想到的是为家人,为国家做一些事。战争时期,多少华侨筹集资金,支援政府,多少华侨回国抗日。震旦改革开发初期,没有资金,没有技术,国外的资本家对震旦心存疑虑,最早进来震旦投资的是海外华人。当然赚钱是一方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对于故土家国的情节,心里想着光祖耀祖,报效国家。
而印度的种姓制度宣扬的是高等种族对于底层种族的蔑视。首陀罗被吠舍歧视,低种姓=低道德会成为普遍观念。首陀罗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懒,同情首陀罗以至义务帮助他们或结婚就是杂种姓,而婆罗门能力以外的资产等于零。首陀罗不管遭遇了什么,高种姓会觉得是因为懒,不能给福利养懒人。一个不能互相支援扶持的社会是冷酷的。在印度,日子过得这么苦的人这么多,但整个社会却有一种集体的冷漠,冷到让人心惊,好像许多人眼睛都瞎了一样,看不见在四周处处可见的悲惨不公。种姓制度相信人本来就生而不平等,既是天意,日子好的人就不会对旁人的苦难有歉疚感,也不觉得自己有义务伸出援手,或进一步作制度上的改革。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没有佛陀思想调柔的印度,是非常可怕的。
佛教对于震旦大民族的融合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释迦牟尼诞生的时代,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刚刚经历了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春秋时代,震旦形成了具有强烈文化优越感的民族理论,“夷夏论”。“华夏”民族居住在世界的中央,“夷、戎、蛮、狄”分别居住在世界的东西南北四方。这种地理概念,被称为“四裔五方”的意识。华夏,是震旦的代名词。“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孔子的这句话,成了“夷夏论”的宣言。
佛教传入震旦以后,遭到了儒家与道家的双重阻力。儒家批评佛教冲击了震旦社会既定的伦理秩序,道家道教事实上担心佛教挤占他们的信徒资源。两家都在运用“夷夏论”排斥佛教在震旦的传播。不过,释子在辩解时,援引震旦传统的星象学说法,北辰在天之中,提出“汉地未必为天中”的观点。这就委婉地挑战了传统的以“四裔五方”的震旦意识,为外来文化融入震旦社会提供了范例,客观上增进了震旦社会对少数民族的亲和力与包容性。佛教的这种亲和力与包容性,亦即佛教的民族融合功能。这在震旦历史上的异族统治时期,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在五胡乱华时期,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以及后来的元清时期,这些北方的统治者全部都信佛教。佛教的价值观、世界观对于震旦民族融合起到极大的作用。入主中原的蒙古人,致信萨迦派的领袖萨班,希望蒙藏结盟。萨班,全然不顾年迈,毅然离开西藏,翻山越岭,走了两年多时间,抵达凉州,现在的甘肃武威。1247年,蒙古大汗王子阔端,成吉思汗的孙子,在这里与萨班举行了历史性的会晤,蒙藏结盟。会盟的结果,西藏从此正式归入震旦版图,中央政府自此管辖西藏地区的政教事务。
这种民族化的表现形式,已使佛教成为民族认同的有机组成部分。东土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明清以来就已形成了儒释道三足鼎立的格局,大量的佛教词汇成了现代汉语的基本用语,如“过去”、“现在”、“未来”、“世界”、“功课”,乃至似乎有点儿西洋风味的“爱河”,都是来至于佛经;藏族、蒙古族、满族、土家族、裕固族、纳西族、锡伯族、达尔斡等10多个民族,信奉藏传佛教,而在藏族、蒙古族等民族里,佛教是其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甚至是最主要的文化特色。
清朝扶持藏传佛教,很大的原因是清朝刚入关前蒙藏政权就和皇太极取得了联系,得到了皇太极的大力推崇,在清军入关后的一段时间内,藏传佛教的地位还是很重要,康熙皇帝一度把藏传佛教定为“国教”,但他也一语道出天机——“兴黄教、柔蒙藏”,目的不是纯粹的信仰,而是政治。
位于北海公园琼华岛上的北海白塔,建于清初顺治八年(1651),是一座藏式喇嘛塔。据建塔石碑记载,当时“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阴赞皇猷,请立塔寺,寿国佑民“,得到皇帝的恩准,于是修建了永安寺和白塔。塔高35.9米,上圆下方,富有变化,为须弥山座式,塔顶设有宝盖、宝顶,并装饰有日、月及火焰花纹,以表示“佛法”象日、月那样光芒四射,永照大地。为什么叫北海呢?因为藏族、蒙古族、彝族等少数民族长期身居内地,长期缺水,所以对湖泊特别珍惜,往往把较大的水域美其名曰为海。经过长期历史变迁和沉淀,这一称谓一直沿袭下来,直到现在。由此可以看出佛教对于社会安定的极大作用。
到了清军入关后,面对更广大的汉族群体,后来的宗教政策其实已经有所改变。虽然对藏传佛教任然礼遇有加,但是也仅仅是礼遇有加。比起元朝藏传佛教的地位,那是天差地别。
在历史上,清朝政府即以佛教协调民族关系。清初在五台山,把十座寺庙改建为喇嘛庙,供奉宗喀巴大师像,延聘蒙藏僧人入住,后来还在北京建雍和宫、在承德建外八庙。这些措施,实现了满、蒙、藏、汉的民族团结,维护蒙藏地区的长期稳定。
鉴往知来,佛教是加强民族认同、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法宝。
经云:“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
有人说:“走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其实出三界是非常难的。没有遇到佛陀佛法,没有解脱之道,你就在三界里转悠吧。
佛教哲学蕴藏着极深的智慧,佛学和中国古典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佛学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并把一己的解脱与拯救人类联系起来。它以独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给予中国传统社会民众精神生活以新的启发。
宋、元、明、清有“治世心身”之思想。宋、明朝以后的学者,都以儒教为治世之学,佛教为治心之学,道教为治身之学,以定三教相安之分位。
明代佛学大师憨山德清幼师孔子,少时师老庄,最后皈于佛。大师曾经作《中庸直指》、《老子道德经注》、《庄子内篇注》,佛家经典的注释就更多了。他有一段名言:“尝言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则一偏,缺二则隘,三者无一,而称人者,则肖之而已。虽然,不可以不知要。要者,宗也。故曰:言有宗,事有君。言而无宗,则蔓衍无统;事而无君,则支离日纷;学而无要,则涣散寡成。是故学者,断不可以不务要矣。
然是三者之要在一心。务心之要在参禅,参禅之要在忘世,忘世之要在适时,适时之要在达变,达变之要在见理,见理之要在定志,定志之要在安分,安分之要在寡欲,寡欲之要在自知,自知之要在重生,重生之要在务内,务内之要在专一,一得而天下之理得矣。称理而涉世,则无不忘也,无不有也;不忘不有,则物无不忘,物无不有;物无不忘,物无不有,则无入而不自得矣。故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会万物而为己者,其惟圣人乎?噫,至矣尽矣!妙极于一心,而无遗事矣!是故学者,固不可以不知要。”
因为佛法的博大精深,为古代士大夫青睐,同时佛家寺院,也是培植福慧的地方。有道是“世间好话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为什么各地名山都是僧寺佛刹?因为修佛有大功德。很多寺院都在深山老林,开山建寺的时候都是荒无人烟,人迹罕至,鸟不拉屎的地方。开山大和尚来了,带领几个弟子建寺供佛,念经修禅,只要这个和尚有道行,香火就会渐渐旺盛,来的人多了,此地就变成了洞天福地,风水宝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修炼可以改变一个地方的地水火风。
大唐丞相裴休,子是翰林,送子出家,拜沩山祐祖,名法海。训以警策箴云:“衣食难,非容易,何必千般求细腻,清斋薄粥但寻常,粗布麻衣随分际。”“别人睡时你休睡,三更宿尽五更初,好向释迦金殿内”。
沩山老人要他每天挑水供养大众。一天,他挑水太累了,心里想:“和尚吃水翰林挑,纵然吃了也难消。”回来后,沩山老人问他:“你今天说什么话?”法海回答:“没说什么。”后来沩山老人揭穿他心里话,说:“老僧一打坐,能消万担粮。”
佛教对于震旦的最大贡献就是因果报应、众生平等和慈悲救世的观念,这是佛教的普世价值。佛教的精髓部分就是普世的,佛教超越了一切普世的元素,自由、平等、慈悲和公义。
何谓普世价值?就是已经存在的,并不具有广泛争议的公共秩序以及风俗习惯。普世价值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它超越宗教、国家、民族和地域,是出于人类的良知理性之价值观念。普适价值包括平等、自由、公平、正义、人权等等。同时也包括国家与有义务捍卫国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如生存的权利、免于恐惧的权利、生育的权利、知情的权利和免于匮乏的的权利。
佛教是最自由的宗教,佛陀只是把他证悟的真理告诉你,以前的诸佛通过修行证得了佛果,我也是通过修行证得了佛果,你若依教奉行,也可以证的佛果。佛教的自由是给予你选择的权利,佛告诉你世间有六道轮回,天堂地狱由你自己来选择,六道轮回的动力就是你平日的所做、所行、乃至你的所想的念头来决定,这一切称之为“业”。你可以通过修福修善来远离三恶道而得生人道天道。也可以通过修十善业八正道证得圣果,出离轮回。
佛教也是最公正的宗教,佛陀从未说过:“信我得拯救,信我得永生”。佛陀只是告诉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教一切的罪业,只有通过忏悔和修善来化解,并不是行贿似的供养能消解的。
你可以不信佛,但不能不信因果。佛教的精义在明因识果,佛教的目的在教化人心,所以信仰佛教很好,明白因果道理更好;明白因果道理很好,奉行因果法则更好。
佛教的“十来偈”说得好:
“端正者从忍辱中来,贫穷者从悭贪中来。
高位者从礼拜中来,下贱者从憍慢中来。
喑哑者从诽谤中来,盲聋者从不信中来。
长寿者从慈悲中来,短命者从杀生中来。
诸根不具者从破戒中来,六根具足者从持戒中来。”
因果亦不可不怕,世人多由不信因果,所以纵心造恶而无忌惮,以致堕落。实在因果是世间不易之定理,作善因必招乐果,作恶因必招苦果,依因感果,无可改移。因是种子,果是收成,世人种甘蔗之种子必得甜味,种苦瓜之种子必得苦味,因果定然相符。世人每说“佛家创因果之说以惑人”,此语实属大错。不知信因果者为不惑,不信因果者正是大惑。
实际上,因果关系的认定,是人群社会安定的主要力量。相信因果的人愈多,大家就愈不敢只重视结果,而不注意种善因。我们的一生,从出生、成长、生病到死亡,都是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出戏。佛教对中国最大的影响则是“因果”二字。明清以后的小说,无论是从《金瓶梅》到《红楼梦》,还是《三言二拍》等等著作,甚至戏曲,评书,相声,无不能看出佛教文化“因果”二字的深入影响。
说相声的郭大侠,你问他信不信佛,他很可能会说不信,但是你看他的定场词,处处透露出佛家教化的气息:
天为罗盖地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
何人撒下名利网,富贵贫贱不一般。
也有骑马与坐轿,也有推车把担担儿。
骑马坐轿修来的福,推车担担儿命该然。
骏马驮着痴呆汉,美妇人常伴拙夫眠。
八十老翁门前站,三岁顽童染黄泉。
不是老天不睁眼,善恶到头报应循环。
佛教里众生平等。世尊在菩提树下睹启明星悟道,第一句话就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具足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佛教的平等不限于国度、种族、肤色和地域,所有人都可以通过修行证的自己对应的果位,乃至飞狷蠕虫,有想无想众生都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自魏晋时期开始的“九品中正制”,造就了一大批门阀氏族,也就是贵族阶层。门阀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
到了隋唐,由于佛教的传播,众生平等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加上隋炀帝为了抑制氏族门阀的势力,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员。科举制度发展到极致,等于取消了贵族阶层,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这就造就了震旦人和犹太人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极端重视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震旦的封建社会和西方的封建社会是不同的。
虽然古代震旦的户籍制度非常严厉,但是农民是自由民,是可以流动的。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自由劳动力,而这个劳动力在震旦是现成的。
西方封建社会最典型的就是农奴制。在这种制度下,少数封建领主或农奴主占有土地、山林、草原和河流等绝大部分生产资源,并部分占有农奴;农奴从农奴主手中分得一块份地,作为代价他们必须无偿耕种领主土地,服各种劳役,并上缴大部分劳动产品。农奴制的基本特征是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不得不依附于农奴主。而农奴主则利用这种人身依附关系,对农奴实行超经济的强制剥削。农奴制的地租形式主要是劳役地租,辅以少量的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在震旦历史上是否存在农奴制,学术界看法不一。民主改革前,震旦少数民族中约有400万人生活在农奴制下。最为典型的是西藏的农奴制和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西藏地区,于1959年实行民主改革时,彻底消灭了农奴制。但是自隋唐以来,震旦地区的汉地,一直都没有农奴。当然,对于民众管理的严格的户籍制度还是有的,要出远门也需要路引。在这其中佛教众生平等的观念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众生平等这个观念为震旦人所接受,和现代资本主义的价值观“自由、民主、平等、人权”也不相违,所以震旦人在接受资本主义世界观的时候,也没有很大的障碍,最大的障碍也只是一些极左的思想。
东土三武灭佛之后,佛教很快就恢复归来。十年动乱时间够长吧,之后佛家寺院又如雨后春笋般建造起来了。这些都说明佛家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那么为什么在古印度,yisilan灭佛之后,佛教就销声匿迹了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印度世俗的种姓制度,佛教理念与印度种姓制度不符。古印度自雅利安人入侵以来,统治者都以种姓制度保障自己的利益,将阶级明显划分,种姓制度提倡身份自出生起就被赋予,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被认为低贱的职业。除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所谓“不可接受的贱民”,又称“达利特”。他们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社会流动的情况不可能在印度发生。
佛教所提倡的众生皆平等实际上是挑战了种姓制度的不公。虽然在现代看来,平等主义是理所当然,是世界潮流,但站在古印度社会看来,种姓制度反而更符合当时的大环境。因为种姓制度将阶级划分好,每人所做的工作也被划分好,所以每人都各安其位,整个社会机器因而都会顺利正常运转。
这个制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哪里出生,在哪里居住,吃什么样的食物,穿什么样的衣服,从事什么职业,与什么样的人结婚,死后在哪里埋葬以及怎样埋葬等等,从出生到死亡你很难脱离种姓制度的禁锢。你父亲的工作是拉马车的,你就不能干别的,只能子承父业。以前有一部印度电影《流浪者》,法官有一句话:“贼的儿子还是贼。”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在印度那里却是理所当然,根深蒂固。
印度没有接受佛教平等的观念,直到现在,种姓制度还在困扰着印度。虽然印度独立的时候,宪法废除了种姓制度,但是直到今天,这个制度还在影响着印度的社会发展,阻碍着印度现代化的进程。
佛教是最慈悲的宗教,佛视一切众生为独子,佛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佛从未惩罚过谁也未恐吓过谁,面对众生的苦难,观世音菩萨循声救苦“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地藏王菩萨更是众生无尽,我愿无尽:“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若修行人看世间众生在轮回中受苦而生悲悯之心,愿慈悲济世予乐拔苦,而发上弘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愿代众生承担一切的苦报。并不畏惧轮回,乃至地狱、饿鬼、畜生,而初心不退,拔济众苦。以通过四摄、六度万行,来帮助众生觉醒众生。在利益他人中成就自己,在予乐拔苦中圆满自己。直至悲智圆满,漏尽无余,成就无上菩提。
大乘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给儒学作了补充,并且吸收了儒学的基本思想。儒家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应该是隋唐以后的事,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早期,儒家没有地位。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逐渐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在这期间,佛教的慈悲心和菩提心的观念和儒家忠孝观念非常合拍。比如孝顺,佛教进入中国之后,出家则是大孝,在家是小孝。出家是成就大我,可以为历世的父母超度,乃至以众生为父母,是一种博大的精神。某种意义上,这是把儒的仁爱精神扩大了。
《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
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
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
故老聃则至公矣
明末高僧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楚失弓》中评论说:“求其所谓我者不可得,安求其所谓弓也、人也、楚也。”
六祖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大家别小看这个天下为公的思想。震旦人在得志发财之后,首先想到的是为家人,为国家做一些事。战争时期,多少华侨筹集资金,支援政府,多少华侨回国抗日。震旦改革开发初期,没有资金,没有技术,国外的资本家对震旦心存疑虑,最早进来震旦投资的是海外华人。当然赚钱是一方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对于故土家国的情节,心里想着光祖耀祖,报效国家。
而印度的种姓制度宣扬的是高等种族对于底层种族的蔑视。首陀罗被吠舍歧视,低种姓=低道德会成为普遍观念。首陀罗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懒,同情首陀罗以至义务帮助他们或结婚就是杂种姓,而婆罗门能力以外的资产等于零。首陀罗不管遭遇了什么,高种姓会觉得是因为懒,不能给福利养懒人。一个不能互相支援扶持的社会是冷酷的。在印度,日子过得这么苦的人这么多,但整个社会却有一种集体的冷漠,冷到让人心惊,好像许多人眼睛都瞎了一样,看不见在四周处处可见的悲惨不公。种姓制度相信人本来就生而不平等,既是天意,日子好的人就不会对旁人的苦难有歉疚感,也不觉得自己有义务伸出援手,或进一步作制度上的改革。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没有佛陀思想调柔的印度,是非常可怕的。
佛教对于震旦大民族的融合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释迦牟尼诞生的时代,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刚刚经历了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春秋时代,震旦形成了具有强烈文化优越感的民族理论,“夷夏论”。“华夏”民族居住在世界的中央,“夷、戎、蛮、狄”分别居住在世界的东西南北四方。这种地理概念,被称为“四裔五方”的意识。华夏,是震旦的代名词。“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孔子的这句话,成了“夷夏论”的宣言。
佛教传入震旦以后,遭到了儒家与道家的双重阻力。儒家批评佛教冲击了震旦社会既定的伦理秩序,道家道教事实上担心佛教挤占他们的信徒资源。两家都在运用“夷夏论”排斥佛教在震旦的传播。不过,释子在辩解时,援引震旦传统的星象学说法,北辰在天之中,提出“汉地未必为天中”的观点。这就委婉地挑战了传统的以“四裔五方”的震旦意识,为外来文化融入震旦社会提供了范例,客观上增进了震旦社会对少数民族的亲和力与包容性。佛教的这种亲和力与包容性,亦即佛教的民族融合功能。这在震旦历史上的异族统治时期,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在五胡乱华时期,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以及后来的元清时期,这些北方的统治者全部都信佛教。佛教的价值观、世界观对于震旦民族融合起到极大的作用。入主中原的蒙古人,致信萨迦派的领袖萨班,希望蒙藏结盟。萨班,全然不顾年迈,毅然离开西藏,翻山越岭,走了两年多时间,抵达凉州,现在的甘肃武威。1247年,蒙古大汗王子阔端,成吉思汗的孙子,在这里与萨班举行了历史性的会晤,蒙藏结盟。会盟的结果,西藏从此正式归入震旦版图,中央政府自此管辖西藏地区的政教事务。
这种民族化的表现形式,已使佛教成为民族认同的有机组成部分。东土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明清以来就已形成了儒释道三足鼎立的格局,大量的佛教词汇成了现代汉语的基本用语,如“过去”、“现在”、“未来”、“世界”、“功课”,乃至似乎有点儿西洋风味的“爱河”,都是来至于佛经;藏族、蒙古族、满族、土家族、裕固族、纳西族、锡伯族、达尔斡等10多个民族,信奉藏传佛教,而在藏族、蒙古族等民族里,佛教是其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甚至是最主要的文化特色。
清朝扶持藏传佛教,很大的原因是清朝刚入关前蒙藏政权就和皇太极取得了联系,得到了皇太极的大力推崇,在清军入关后的一段时间内,藏传佛教的地位还是很重要,康熙皇帝一度把藏传佛教定为“国教”,但他也一语道出天机——“兴黄教、柔蒙藏”,目的不是纯粹的信仰,而是政治。
位于北海公园琼华岛上的北海白塔,建于清初顺治八年(1651),是一座藏式喇嘛塔。据建塔石碑记载,当时“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阴赞皇猷,请立塔寺,寿国佑民“,得到皇帝的恩准,于是修建了永安寺和白塔。塔高35.9米,上圆下方,富有变化,为须弥山座式,塔顶设有宝盖、宝顶,并装饰有日、月及火焰花纹,以表示“佛法”象日、月那样光芒四射,永照大地。为什么叫北海呢?因为藏族、蒙古族、彝族等少数民族长期身居内地,长期缺水,所以对湖泊特别珍惜,往往把较大的水域美其名曰为海。经过长期历史变迁和沉淀,这一称谓一直沿袭下来,直到现在。由此可以看出佛教对于社会安定的极大作用。
到了清军入关后,面对更广大的汉族群体,后来的宗教政策其实已经有所改变。虽然对藏传佛教任然礼遇有加,但是也仅仅是礼遇有加。比起元朝藏传佛教的地位,那是天差地别。
在历史上,清朝政府即以佛教协调民族关系。清初在五台山,把十座寺庙改建为喇嘛庙,供奉宗喀巴大师像,延聘蒙藏僧人入住,后来还在北京建雍和宫、在承德建外八庙。这些措施,实现了满、蒙、藏、汉的民族团结,维护蒙藏地区的长期稳定。
鉴往知来,佛教是加强民族认同、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法宝。
爱小说WWW.IXS.CC努力创造无弹窗阅读环境,大家喜欢就按 Ctrl+D 加下收藏吧,有你们的支持,让我们走得更远!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